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计算机行业当中。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赢得一席之地,企业便开始抢夺人才,在招聘时,企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类院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需要构建起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如此,才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
1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
作为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知识面广、思维辐射度宽、社会适应能力强等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还拥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在其工作岗位中具有4个特点。一是多接口,多接口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个性、品格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因此这类人才除了拥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外,也拥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及较好的品格修养,这也为其日后适应多个不同岗位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二是即插即用,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主要根据生产操作、生产管理、技术设计以及业务营销等4个职业技术岗位来开展有关课程;三是适应能力强,由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多个不同专业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因此也拥有较好的知识交互和渗透能力,与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比,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掌握了单一的职业岗位技能,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则精通多个不同岗位技能,对于不同的职业岗位也能够快速适应;四是可迁移性,可迁移性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区别于其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大特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于跨领域或跨方向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融会贯通,其知识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并且能够从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快速抓住与其他领域之间存在的联系,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很大帮助。
2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
2.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素质模型是依照素质模型理论指导来构成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设计培养的途径及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高职院校要体现专业特色,又要满足岗位工作绩效,就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来对素质指标进行设计。
2.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尽管素质模型的构建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高职院校构建素质模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素养,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选择适合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多元化发展的优秀人才。
3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应用实践
3.1目标定位
对于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满足社会真正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对此,学校也特别组建了调研团队,对学校所在地区的就业市场进行了有关调研。经过调研后发现,大部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但是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针对这些需求,笔者所在学校的调研组也制定了相應的培训方案。
3.2方案的制定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与人才培养绩效之间存在的差异,制定专门的发展策略,并明确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和模式,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模型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确定走“稳扎稳打”的路线来进行人才培养,针对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进行输入培养,并根据培养过程中的评价检测,对教学管理的方式进行适度调节,以找出最佳的要素组合模型。
3.3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如何化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学科建设之间的矛盾非常关键。对于课程的设置是非常灵活多变的,而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也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因此,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划分上将课程分为三大类: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能力课程。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坚持以培养多接口、即插即用、可迁移性较强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而这也需要高职院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只有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共同联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才能够做好。
3.4对实践平台进行整合
在对于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主,并搭建起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这种螺旋式的培养模式除了能够让学生较好地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外,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课程的印象。在学生完成了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后,在每学期的期末会增加一次专门的综合性的实训课程。这样,学生每学期对于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都是有递进的,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操作和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5加强校企合作
尽管学校与校外企业之前已经开展过合作,但力度远远不够。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于人才的供给上,而更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进步。本文中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也是根据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当中开展实训课程,能够真正让学生得到锻炼。
结束语
本文结合计算机行业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并进行了应用实践,实践成果表明,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岗位迁移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因此可以表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素质模型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宋伟奇,覃妮妮.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J].广西教育,2016(43):105-106+153.
[2]马文龙.高职计算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8):109-111.
[3]初广勤.面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电脑与电信.2021(Z1).
作者简介:蔡琳(1982.01-),女,汉族,福建福州人,讲师,理工学学士,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研究方向:高职教改、数据库、数字媒体、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