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剧传统剧目中的忠德思想

2021-02-22 02:09
新世纪剧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鲁智深包拯林冲

包天润: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

戏曲作为民族艺术样式之一,通过直观动人的歌舞表演,讲述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塑造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抒发真挚情感,传递发人深省的道理,不仅能够向欣赏者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审美体验,更能为其提供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戏曲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是传统忠德思想的重要承载者与传播者,更是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有力手段、有效途径。文化“化”人,戏曲在发展中逐步构成一个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传承与传播体系,形成不断更新与再生乃至与其他文化样式共生的文化生态。

在众多的京剧传统剧目中,以忠德为题材的创作较为繁盛。例如,以“包公戏”为代表的,展现“忠国法”“忠职守”的清官戏;表现“卫社稷”的英雄历史戏;以“水浒戏”为代表的,展现“与人忠”的江湖忠义戏。这些剧目作为舞台“常青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保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上思利民”——忠职忠法“清官戏”

在春秋时期,“上思利民”对拥有地位与权力的君主、官员提出了爱民、利民等要求,又具体表现在“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即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维护司法公正,即忠于国法。

中国民间有着极为浓厚的“清官”情结,在社会传统中,常亲切地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称为“父母官”,以表示百姓的爱戴与尊敬。历代赞颂“清官”的故事不胜枚举,随着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些故事被不断搬演于戏曲舞台,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刚正不阿、忠职忠法的“清官”形象。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包公戏”是最具代表性的“清官戏”之一。据《京剧剧目辞典》所录剧目进行统计,剧情内容以讲述包拯为民申冤、查办案情为主的剧目共有56部(同剧但不同名的未统计在内)。

其中,《赤桑镇》一剧是最能体现出作为朝廷官员的包拯良好践行“上思利民”之忠的。《赤桑镇》是一部花脸与老旦的对戏,也是一部经典的唱功戏。通过丰富的板式变化,精彩的行当演唱,讲述了包拯在赤桑镇因铡了侄子包勉向嫂娘赔情的故事。

在剧中,包拯要面对并解决的一大冲突,便是人情与法理的矛盾。“人情”是嫂娘的养育之恩,是与侄子包勉同宗族的感情。按照尊亲宗法制的要求,“忠”便是忠于宗族。包拯“不念叔侄情面”[1],一刀铡包勉,铡断的是长久以来通过血缘维系的无形、紧密的情感联系。又说“忠”出于“孝”,嫂娘失去了“终身靠养”的亲生骨肉,无人尽孝,此人生一大忌,自然嫂娘会痛斥包拯为“负义人”。“法理”则是包勉初任萧山县令便贪赃枉法,罪当该斩;包拯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符合法理的要求。

京剧《赤桑镇》剧照

《赤桑镇》塑造的包拯形象是真实鲜活、充满感情的。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中,展现出包拯为官所遵循的忠于职守、忠于国法的要求。包拯学习历代忠良贤臣的事迹,做严以律己的人,当正直无私的官,都是来自于嫂娘从小的训教抚养。包勉犯罪在先,包拯“坐开封国法执掌”,“在其位”理应“尽其责”——“杀赃官除恶霸申雪冤枉。”即使血缘关系再亲近,“叔侄之情何曾忘”,却也因为条条王法制约,包拯按律、尽责严惩亲侄,做到了私情难佑、国法难容的决绝。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法律制度的规范与其内心高洁的追求相统一,展现出忠德“公而忘私”的价值。包拯的行为与民情民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体现了“上思利民”之忠。

京剧《文天祥》剧照

除“包公戏”之外,在京剧剧目中仍有许多名垂青史的“清官”故事,例如,表现“海青天”海瑞为民请命、为民除害的剧目就有十余部,连台本戏《大红袍》《德政坊》,单本戏《海瑞罢官》《海瑞上疏》《海瑞背纤》《海瑞参严嵩》《打差算粮》等。另外,还有如表现明朝清官孙安敢于同强权专政斗争的《孙安动本》《三上殿》《假金牌》等,表现况钟为民鸣冤、实事求是的《十五贯》等剧目。

二、“卫社稷”——民族英雄戏

当忠德的发展脱离了在宗法制下对宗族孝忠的狭隘局限后,忠德含义的表现多为对君主、社稷的忠诚、忠守。古往今来,有许多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抵御外敌、忠心不降的英雄,在京剧中,有大量剧目传颂着他们的传奇事迹与忠于国家、民族的气概精神。

首先,“卫社稷”体现在征战沙场、抗击外敌的英勇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碧血丹心、记刻史册,列属“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是最为百姓熟知的抗元名将。在抗日战争时期,周信芳先生为鼓舞民族气节而排演京剧《文天祥》极具影响,至今仍为麒派经典剧目之一。

宋末元兵入侵,奈何君王无能,奸臣掌权,文天祥朝廷死谏骂贼一场十分精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官职虽小,岂能置国事于不问!”文天祥始终为宋室内忧外患之情况殚精竭虑,处于危乱环境中,文天祥依然保持自清,“自古清浊不相混,岂与奸贼共同群!”他先被派去元营议和,到国家危急之时,朝中大臣纷纷挂冠而去,文天祥又亲自率兵在战场御敌。后被俘囚禁三载,他对于宋朝的忠心仍未动摇,即使降臣、宋君、元主三次劝降,他丝毫未有归降之意。

文天祥决心以身报国,与妻子诀别一段所唱的“反西皮二黄”,细数前辈忠臣良将之义举:“有伯夷和叔齐不食周饷,弟兄们双双饿死在首阳……汉苏武使匈奴山河气壮,可怜他十九年啮雪吞毡、塞北牧羊、只落得皓首还乡;还有那六出祁山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扶保汉邦……”纵然今日为国捐躯,也留下了浩然正气存人间,无人不为文丞相一片忠心的英雄气概而动容,不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志而触动。文天祥忠国、忠君、忠社稷的行为,体现了其坚定不屈的气节与信念,还有他对至高生命价值的践行与历史责任的担当。

其次,“卫社稷”体现在身在异邦,遍尝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民族的坚守。《苏武牧羊》一剧最为典型,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却被扣留。在匈奴多次的威逼利诱下,苏武始终不降。后被迁至北海边放牧公羊,要待公羊生子才可被释回国。十九年来,苏武持节不屈,“节存兄在,节去兄亡。断不违背也!”[2]“况我苏门世受汉朝大恩,恨不能粉身碎骨以报君恩”。苏武守节,以尽忠为国、以报答君恩,众人普遍歌颂苏武个人的高尚气节,但其本质仍是始终如一的炽热爱国、爱民族之心。

京剧《苏武牧羊》剧照

另外,“卫社稷”也体现在为臣、为国民的“忠谏”精神。“忠,社稷之固也。”[3]在《海瑞上疏》一剧中,严嵩当权,海瑞得悉嘉靖帝求仙荒政,请阁老徐阶代其为民请命,但徐阶不敢仗义执言,海瑞只得上疏直谏,触怒嘉靖,直到太子隆庆即位,才得释放。为了国家社稷,冒死“忠谏”君主,可见海瑞以命护国、献生保社稷的忠心。

据笔者统计,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共有70多部(同剧但不同名的未统计在内)以杨家将保家卫国为题材的剧目,如《天门阵》《战潼台》《金枪会》《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还有,表现抗击倭寇的《唐荆州歼倭记》,表现史可法坚贞不屈、拒降遇害的《碧血丹心》与《史可法》,表现抗击清兵入侵的《夏完淳》《江南记》《琵琶恨》等。

京剧《野猪林》剧照

三、与人之忠——水浒“忠义”戏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能够较为深刻诠释“忠”之本义的,当属表现《水浒传》绿林好汉的江湖忠义戏。原本“忠”与“义”分别是两种重要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呈现一种对等关系,却在以“水浒”为主题的文化语境下紧密结合,“忠”为对一人、一事的竭心尽力,“义”为同道互助的江湖义气。

在“水浒戏”中,江湖忠义具体表现为结义兄弟间的忠诚、忠信之情。在《水浒传》中,首先结义的一对兄弟便是林冲与鲁智深。虽然二人性格迥异,但却因相似的经历而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谊。据笔者统计,专写林冲、鲁智深的京剧传统“水浒戏”剧目共有8部,其中,当以《野猪林》为典型代表。

京剧《野猪林》以朴直的唱念、精湛的表演、动人的演唱,表现了林冲亡命水泊梁山的经历,深刻塑造了林冲、鲁智深的“忠义”形象。1962年,由崔嵬导演、李少春编剧,李少春、袁世海主演的戏曲电影版《野猪林》堪称经典。剧目讲述了林、鲁二人在大相国寺因武相识,“无意之上拜识英雄,真是三生有幸”,[4]一见如故,在众泼皮的见证下,结拜为兄弟。“结拜犹如手足样,共福同难理应当。”结义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二人并未因官位、社会地位的差异产生疏离,而是以理想的、无功利的、平等且真诚的相处模式交往。

在二人相谈甚欢之际,侍女锦儿急忙赶来,告知林冲自家娘子遭高衙内调戏。林冲心内焦急,但又发自内心地不舍与刚结拜的兄弟就此别过,出于礼貌与尊重,他只好交代一句“小弟另有事故,改日领教,告辞了!”便匆匆离去。李少春先生在表现此段时,先是行礼,再连续三番翻身,接着跺泥、抱拳,转身下场,一气呵成,既表现了林冲的急迫,同时又不失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英雄风范与英雄气度。

再观鲁智深的反应,侍女锦儿赶来报与林冲之际,导演运用特写来刻画鲁智深粗犷、急躁的性格,袁世海先生功力深厚,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双目圆睁着捋髯,听闻林娘子遇事,立即扼腕,以示其激动、为此事思虑、担忧兄弟受欺的情感活动。林冲先行一步,鲁智深果断紧跟其后,“且住!贤弟此去恐怕被人欺侮”,喊叫上一众徒弟杀将过去,欲帮林冲解围。

林冲遭陷害、发配沧州,有言难辩、有怨难诉。鲁智深闻讯怒满胸前,铜锤花脸一叫板,咬牙切齿、气得浑身颤抖,“手提禅杖,忙把路趱”,挥舞禅杖,转身、踏步亮相、跺泥急下。此段表演也展现了鲁智深愿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壮志豪情。

不料途中林冲又被解差算计,险些丢了性命。鲁智深一路跟随,暗中保护。危难时刻,鲁智深及时冲出以禅杖上的月牙铲挡刀,救了兄弟性命。二人度过生死危机,相拥而泣,林冲痛诉坎坷经历,被高俅诓骗,误入白虎堂,“辱清白金印刺脸上”。鲁智深听过先是惊讶瞪眼,又眯眼细看,再忧心忡忡地眨眼思索,后不忍再视,做哭泣、哽噎状。而当他听到“万不想野猪林内赶尽杀绝,暗算无常要害我一命亡”时,鲁智深的表情则是怒中有狠、哀中有恨的。在唱词创作、演唱表达的基础上,演员的面部表情神态等舞台处理手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袁世海先生以灵动的表情与神态表演充分地表现了鲁智深对林冲的情深义重、情真意切。

京剧是演出“水浒戏”数量最多的剧种。根据《京剧剧目辞典》所录剧目统计,以《水浒传》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共有116部(同剧但不同名的未统计在内),除展现上述两对结义兄弟的剧目外,还有描写武松与张青的《蜈蚣岭》、武松与施恩的《安平寨》等。另有《武十回》《宋十回》等专门多折连演某一水浒人物故事的剧目,以塑造嫉恶如仇、除暴安良、勇于斗争、富有忠义精神的“梁山好汉”形象。至今,京剧“水浒戏”仍时常搬演于舞台,可见“江湖忠义”的内涵与情感依然能够同当代观众产生共鸣,同时也展现出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大众对于“与人之忠”的真诚与纯粹所怀有的向往、憧憬之情。

戏曲艺术历经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孕育、滋养,历经历史的千淘万漉、千锤百炼,饱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精神价值,已然成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的载体。在以戏曲为媒介和手段进行宣教的文化内容中,忠德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组成要素,内涵深刻丰富,其精神价值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环境中,传统忠德所蕴含的忠信原则、忠于职守、忠于国法、忠于社稷等思想仍然与当代社会价值观有着强烈的指向与对应关系。通过戏曲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渗透并影响了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国格精神、人格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注释:

[1]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630页,第658-706页。

[2]桑东辉:《论中国传统忠德的历史演变》,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2-55页。

[3]王昕:《论〈水浒传〉的“忠义”冲突及其近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162-163页。

[4]赫广霖:《戏曲与儒学》,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8-68页。

[5]杜振吉:《儒家的忠恕思想及其政治伦理启示》,《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11期。

[6]张伟品:《京剧新语》,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猜你喜欢
鲁智深包拯林冲
智海急流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包拯智擒偷锅贼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与鲁智深的“密会”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鲁智深打官司
包拯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