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戏曲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初探

2021-02-22 02:09
新世纪剧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剧目本土化戏曲

王琢珏: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研究实习员。

戏曲是中国的古老艺术,高等教育是培养一定专业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戏曲教育承担着培养专门戏曲合格人才的重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反映着历史,承载着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优良品德。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加强高等戏曲教育的本土化,打开其国际化,使得两者很好地融合,是我们当代高等戏曲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我国高等戏曲教育的发展,是由科班发展到戏曲学校(中等教育)再到新中国的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教育)建立。新中国成立前戏曲教育的前身大都是科班,如富连成社(1904年喜连成创建,1912年叶春善接手);1930年建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由程砚秋和焦菊隐创办,这个学校是新型的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与旧的科班不同,开设了文化课,男女合校,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培养,培养了“德、和、金、玉、永”五科学生;还有1939年陈承荫主持的上海戏剧学校,培养了顾正秋、张正芳、关正明等;四维儿童戏剧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前身)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曲学校(即中国戏曲学院前身)成为第一所新型戏曲学校,于1950年1月28日诞生,田汉兼任校长。而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戏曲学校,如北京戏曲学校、上海戏曲学校等,几乎各省都有,但它们都属中等教育,直到1957年1月28日,中国戏曲学院正式成立,这也是高等戏曲教育的开端。[1]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重建,并招生第一届本科生,建校70年来硕果累累,办学层次和水平逐渐提高,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是我国著名的戏曲高等学府,目前除了中国戏曲学院以外,还有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及吉林艺术学院等有本科戏曲专业,另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也有戏曲专业专科。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戏曲教育方兴未艾,前景大好,它们承载着培养高等戏曲优秀人才的重任。

一、高等戏曲教育本土化

(一)概念

高等戏曲教育的本土化是指在国内戏曲类高等学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按照戏曲的特殊性规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以中华民族为历史背景,发挥本地区地方戏曲的优势,努力培养新一代戏曲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显然,本土化的落脚点是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中国现存300多个戏曲剧种,京剧、昆曲、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河北梆子、晋剧、蒲剧、秦腔、陇剧、山东柳子戏、淮剧、沪剧、川剧、滇剧、闽剧、龙江剧、吉剧、藏戏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华夏大地,各个地方剧种应有尽有,不过很多地方剧种逐渐萎缩乃至濒临消失或已消失,因此,本土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格外重要。戏曲的特质是与众不同,唯一性是它的价值,但同时又有很多共性,即虚拟、程式化和综合,艺术是相通的,艺术又是民族的,中国56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因此,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从文化层面解读本土化,就是保护与传承。

(二)原则

高等戏曲教育的本土化原则如下: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是一切之根本,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等戏曲教育因其特殊性,更加侧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立德树人是戏曲院校师生共同的准绳,以此来约束自己是一个大的方向和趋势。

2.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历代戏曲名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很多经典之作至今传唱不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下来,根据时代特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之锦上添花。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变,而是在继承中求发展、求进步,当然这一切都得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

外国留学生学习京剧化妆勒头

3.增强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是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增强文化自信,在很多传统剧目中得以体现,《满江红》的岳飞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训教,《铡美案》的公正透明,《抗金兵》的抵御外来侵略,《亡蜀鉴》的大义凛然的劝谏和自刎,每个剧目无不渗透着民族的灵魂和正义所在。只有解放思想,争创文明的高等戏曲教育,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集中和显耀,吸引更多国家和民族的瞩目。

4.为人民服务。以艺术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高等戏曲教育的最高要求和目标。培养全面的21世纪新型的戏曲人才,以此为目标,既是政治上的要求也是我们戏曲人本身应有的大局意识。因此,高等戏曲教育的大局观和服务意识一定要有,而且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三)内容

在“三并举”方针指导下,高等戏曲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新型的戏曲人才的重任,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我们后人不能轻易丢弃,听之任之,让其毁灭甚至消亡。高等戏曲教育的本土化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承经典剧目。经典剧目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历了历代艺术家的打磨,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比如:程派名剧《锁麟囊》体现了慷慨解囊、助人为乐的好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2.抢救、挖掘传统剧目。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戏曲作品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很好流传下来,可能某些方面有不足或缺陷,但在艺术上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么高等戏曲教育能否结合时代的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抢救和挖掘呢?高等戏曲教育的培养对象同样是人,各教育机构和部门也是由人组成,教者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趁着健在的老艺人或现有资料,抢救和挖掘有意义的剧目也是必要的。如:程派名剧《女儿心》,唱做并重,艺术特点鲜明,主题有待挖掘。

3.创编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文艺方针,强调了编演新编历史剧和创排现代戏的重要性。历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面镜子,借古喻今,以史为鉴历来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一个原则。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高等戏曲教育能够准确寻觅到与当下接轨的痕迹、线索和思想内涵,就可以改成戏曲作品呈现到舞台上,比如京剧《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传统艺术和文化承载着历史同时也折射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因此创排表现现实题材的现代戏,更加接地气,民族自豪感会更亲切,20世纪60年代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已经为后人树立了样本,当下许多现实题材的戏也应运而生,如京剧《华子良》、豫剧《朱安女士》《焦裕禄》等。

(四)方法

戏曲艺术是个性化很强的一门传统艺术,博大精深,拥有不同的剧种,拥有众多的不同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流派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决定了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到今天,方法很主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高等戏曲教育本土化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意味着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是选才和施教的一个基本前提。高等戏曲教育由于经历了中专教育,有了一定基础,那么学生的嗓音、相貌、形体等外在条件相对趋于明朗,要根据各自条件归派、归行当,尽量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同时注意文武兼备和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兼备”,为其量身定做具体的个案教学方法,拒绝“一刀切”。

2.口传心授。口传心授是最古老的一种戏曲教学方法,主要是一对一,一对二,面授机宜,能够最大限度打磨每一个人的最佳,使学生处于一个最佳核心地位,虽然容易限制住学生的想象力,不过,戏曲专业的大学生有了一定的剧目积累和抗干扰能力,目前口传心授仍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相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的进步促使教者一定要学会更多的剧目,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增进师生友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名家名剧传艺。名家名剧传艺是指把健在的老艺术家、前辈请到大学课堂,对青年教师或学生进行一对一传授,前辈艺人应把该剧目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年轻学者虚心学习接受,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经典剧目和濒临失传剧目。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戏曲教育的理论要学而且要学好,理论是指剧目课、舞台技法等表演理论;艺术概论、演员修养、中国戏曲史、古典诗词歌赋欣赏、外语等,实践更主要,要把学到的剧目付之于舞台实践才是真正意义的实践,为此需加大实践力度。

6.学生自主、合作探索,老师引导。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教师只起引领作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更为关键。高等戏曲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专业戏曲人才,那么在口传心授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学理念更加符合戏曲人才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高精尖”剧目的兴趣,让他们自觉构建学习过程,唱念做表通过课前预习,看视频、听录音就已经初步掌握戏的要领,老师只是点拨或纠正少量不规范的地方,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戏也会学得瓷实。

二、高等戏曲教育国际化

高等戏曲教育的国际化是指在世界范畴,通过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京剧、昆曲等)推向世界,与此同时,国外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艺术引进来,从高等教育层面,把人才培养、研究生、留学生教育或者项目合作提到日程,并且顺利开展合作,开通绿色通道。

(一)依据

高等戏曲教育国际化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之间文化、科技、教育的交流,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高等戏曲教育依托于此,把戏曲艺术推向更高更广的世界平台和舞台,与世界各种门类艺术(如西方歌剧、芭蕾、电影、音乐)等接轨、融合。

(二)特点

高等戏曲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1.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因此高等戏曲教育也不例外,但戏曲有其特殊性,它的根在中国,它的艺术特点呈多元化、常模化,艺术土壤在中国,只能寻求发展,适当吸收西方艺术,不能水土不服,要有一定的包容性,但不能有排他性。

2.前瞻性与传播性。高等戏曲教育国际化要有一定的远见卓识,早在1919年、1935年、1956年梅兰芳大师就三次率队分别出访日本、苏联、日本(第二次),把京剧带到国外,很好地传播了中国戏曲,开启了戏曲艺术传播的先河。

3.多样性。随着改革开放,对外经济交流的加深,高等戏曲教育国际化也呈多样化状态,各种形式的办学应运而生,如代表团互访;本科硕士生互相交流、对换学分;强化戏曲导演的应用技能、学习先进的欧美表导演理念的课程培训及短期进修班等。

2019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闭幕式

三、高等戏曲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

高等戏曲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是高等戏曲教育的一种外化和延伸。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戏曲教育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融合是重中之重。

第一,建立合理的戏曲高等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高等戏曲教育评价机制。

第二,本着戏曲的特殊规律,建立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课和通识课的互补及外语、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三,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有组织、有目的,按照高等戏曲教育规划和方案实施。

第五,走出去,请进来,协调发展与国外艺术高校联谊、互访及国际交流,建立合作项目,启动相关程序,尤其研究生、留学生培训等,有条件的可以培养国外学子学习中国戏曲。

第六,突出实践教学,增加舞台演出机会;加大武戏比重,使得文戏武戏戏曲人才均衡发展。

第七,加强戏曲师资力量。当年富连成科班,就非常重视武戏和武戏师资。以武戏起家的富社,自成立以来,三十余年中虽然造就名伶,训练配角的功劳已是不少,然而真正好处是保存武技的成绩,更足表彰。它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则武行教师及历来武行人员都值得赞美的。[3]

结语

高等戏曲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与融合,不是1∶1各占一半比例,而是以本土化为主,练好内功,毕竟戏曲的土壤和环境在中国,以国际化前沿发展为动力,中心任务依然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尽早与世界艺术接轨,共同构建世界艺术的美好精神家园。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

猜你喜欢
剧目本土化戏曲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舞台剧目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优秀剧目进校园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