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摘要:如何实现高效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它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教材设置问题、建立科学学习小组、结合生活实际多个层次,探讨如何运用多元开放性,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多元开放;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开放
《数学新课本》明确提出:教师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注重结构、策略、制度的调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从现实学情入手,彻底转变思维,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它能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和体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不断推动教学方式向多元、开放的转变,从而实现科学、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针对教材设置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提问能直接引发质疑与思考,因而可作为自主探究的起点,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数学教科书作为创设的源泉和依据,提炼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要设计各种启发式、探究式的数学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适时展开学生提问,创设悬念,创造吸引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情,主动发散思维,进行问题思考與探究,深入探讨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切实扩大学生的深度学习。
举例来说,在教授《乘除法》时,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课上,笔者会根据所学内容,介绍课程乘除法计算方法,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计算过程。接着,笔者从教材中提炼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12×3÷2=多少?24÷2×3=多少?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等学生得到答案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笔者根据学生的答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建立科学学习小组,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能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其他同学的智慧和力量,进行合作研究、探索。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彻底转变以往的“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遵循科学、具体的原则,合理地把班级设置成4-6个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接下来,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我们鼓励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互动,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以达成共识,一起讨论,顺利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周长》时,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探索的,笔者要求学生在完成探究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首先,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地把学生分成多组,每组5人。基于这一基础,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不同类型的讨论,随后,笔者为各小组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实践探究
生活是知识生产的源泉,是最终实践和应用的归宿,探究性教学应该以生活为载体,扩展学生的探究范围,扩大学生探究的深度,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突破原有教学局限的思维,从现实生活出发,积极观察、挖掘,收集与学生生活经历有关的各种案例、材料、资源,并巧妙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实践探究任务分配给学生,并通过实践探索,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向应用思维的转化;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年、月、日》时,课程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笔者就结合教学生活展开了教学。课上,笔者让学生说出今天的日期,借此引出日期的作用,然后笔者又通过介绍生活中各种节日来引导学生认识年、月、日。以此为基础,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因素,促进了学生实践探索。
四、让学生的内在储备更加丰富
教师是一个传输者,同时也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吸纳者。小学数学教师唯有不断地吸纳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才能让自己攻克更多的学习障碍,还能让学生挣脱本人的数学束缚,由此让学生的学习未来更加美好。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认真地翻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总结,同时也要认真吸收更多的课外数学知识和相关理论,在构建班级内的数学文化的让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思考能力和数学带动能力实现更大的突破。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及时地浏览相关的数学网站,及时地搜寻世界数学史上的关键节点,获取最新、最及时的学术资讯,让本人的内在储备、学习能力、储备能力、教学资源都能实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多元开放不仅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正视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推动各种创新策略的实施与应用,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文化兴趣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234-236.
[2]刘振国.基于创新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9):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