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仪能够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的综合素质,在多个角度反映出国家的文明程度,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大学生认识到礼仪修养的必要性,提高在现实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單一,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落实,高校应探索新的礼仪教育工作新模式,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的培养体系,循序渐进地推动礼仪教育与实践,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立体化效果,培养社会全面人才,贯彻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和示范区,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沿,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话语表达方式等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当前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主题日益突出,但是如何将礼仪教育贯穿到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这也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实践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切实培养大学生礼仪修养。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作用
(一)履行新时期高校美育文化教学的使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当今社会发展势头猛烈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必须对自身传统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更新与变革,以顺应新形式的发展需求。良好的礼仪行为要求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这对于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有重要意义。因此,将礼仪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可以摆脱传统的理论说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生动性。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需要加紧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建设,并且积极地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展培育与引导活动,鼓励学生们树立开放性思维与新常态视角的思维,为不断研究深层次的问题奠定思想基础。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知识学习和培养,防止出现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现象;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必须积极主动的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美育概念被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身具有形象性、终身性和非功利性的特点,为当下民办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大学生的知识与素质的全面进步。
(二)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现实需要
礼仪文化具有历史性、发展性、政治性,随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是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学生时代形象、增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高校德育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礼仪文化教育内涵基于文化自信中对主体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滋养,外化特征为受众对教育主体的亲近、认同及教育主体对受众的感召吸引,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双方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和谐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途径。将礼仪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推进不断“以礼育人”,发挥礼仪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高校加强思政工作体系与队伍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为高校的思政工作水平和质量注入新鲜活力的主要措施。从宏观环境分析,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事业发展水平暂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当下的新时代的发展形式不断变革,国家与社会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层面的建设,高校的思政建设工作在新时期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从微观角度分析,高校的思政工作的创新与改革,促使教育理念的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三)注重礼仪修养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礼仪修养作为当前大学生必备的素质需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礼仪在本质上也就是社会道德规范,能够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有效切入口,进而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健全人格。《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礼仪规范有着共同的目标,也就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文明形象,在不断提升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除此之外,礼仪修养也能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环节,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发挥出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有助于塑造大学生优雅的形象,提高社会交际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进展,进而创新大学环境中的良好人文氛围;培养大学生知礼仪、讲文明、懂礼貌,在良好浓郁的学风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大学生也就可以呈现出更好的状态去传承和创新大学精神[3]。
二、目前大学生礼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大学生注重思想政治课堂的开展和教育形式的创新,礼仪教育不断融入到该课程体系中,大学生礼仪教育逐步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加入礼仪教育的元素,开设关于礼仪修养的公共选修课、必修课,并且注重礼仪培训,在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弘扬文明礼仪,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加以引导,使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上的礼仪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不能做到礼仪教育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4];未能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载体不能顺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导致育人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实践内容,学生在缺少实践平台的状态下很难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内容的落后不能够凸显出学生专业相关礼仪的华住;
三、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
(一) 更新传统礼仪教育方式,转变课程建设的教育理念
首先在课程教育的安排过程中注重对礼仪教育意识的培养;礼仪教育是直接关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必须始终贯彻到当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礼仪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能够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产生启发,同时又可以在思想层面上带领学生充分认识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培养重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带来智慧的启迪和创造力的爆发。将“礼仪元素”融合到思政课堂中,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堂开展讲授活动,让学生自行阐述关于传统文化的礼仪呢诶荣,加深学生对礼仪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充分挖掘出礼仪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发挥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全方位育人;除此之外,在转变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习和生活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两者结合,共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理念的进步和发展。注重实践的效果,积极开设学校礼仪教育《大学生礼仪与气质提升》等公选课,充分挖掘礼仪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元素,学生在充分学习礼仪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水平,同时将素质内涵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因此,教师队伍应该遵循新时期礼仪文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将礼仪文化意识的培育和教学作为关键内容,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保障礼仪文化在整个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从属地位,进而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和推进“以礼育人“,真正发挥礼仪文化教育“增素养促成长”作用。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课程建设中以“礼”育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积极构建礼仪文化学习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在丰富的思政课程体系中凸显出思政元素和礼仪元素的融合趋势,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掌握先机的思想意识阵地,有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除此之外,课程体系的完善和第二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管理者在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进行督促[7]。在第二课堂上营造出“礼”的课堂观念,积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思维兴趣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堂,组织大学生礼仪风采大赛和文明礼仪主题活动,礼仪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自信,在不断提升大学生礼仪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发挥出礼仪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教育价值,使得学生参与到礼仪文化的教学课堂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效;除此之外,课堂开展的制度建设也格外重要。教师在开发第二课堂的基础上,也应该注意抓时间效率,真正的做到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目标,管理机制帮助管理者对学生进行职责的规划,明确工作内容,做到实时监督和管理。[8]另外,需要真正的执行管理机制,需要班长、辅导员和其他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充分调动个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政治思想的兴趣;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平效率。
(三)结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践,开发礼仪培训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那么,礼仪道德文化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发挥出培养人才的优势,因此在礼仪教育的课程基础上,学校可以安排素质水平不同阶段的学生去参与到专业化的礼仪培训活动中,将礼仪教育作为入学标准,让辅导员安排相应的培训工作,保障大学生自觉遵守礼仪、养成良好的修养[9];另外对于大二、大三的实习生开展职业礼仪活动,帮助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够具备核心竞争力。毕业班学生面临求职面试的压力,高校安排让他们参与到专业的职业培训活动中,提升礼仪技巧;因此,将礼仪教育因素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开展双师教学模式,都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还需要注重舆论宣传和礼仪推广的重要性,通过校园网、宣传海报、广播、标语等多种途径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在校内外举办礼仪活动,搭建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加快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束语:
纵观全文可知,礼仪文化教育是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课堂应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標,不断拓展礼仪教育的思政空间,在多种实践活动中挖掘出有现实作用的素质培养元素,把礼仪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可靠接班人创建良好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凌莉.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教育方向专业融入礼仪教育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33):132-133.
[2]孙育.大学生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23-24.
[3]袁石磷.文明礼仪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2):133-134.
[4]占婧.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20(13):96-97.
[5]黄豆豆.浅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礼仪教育[J].文教资料,2020(13):149-150.
[6]张霞.高职社交礼仪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4):62-65.
[7]陈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实践研究[J].区域治理,2019(29):185-187.
[8]彭泽艳.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艺术科技,2019,32(13):235.
[9]何川.大学礼仪教育融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25):222-223.
项目类别: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改革项目(一般)
项目名称: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项目批准号:swjy17—011
项目主持:黄晓敏
项目成员:陈昌文,林祯辉,吴文彬,林家铸,陈燕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