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符合融媒体背景下的时代价值,对于大学生维持坚定意识形态、树立文化自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主要阐释融媒体时代下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大学生;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辈在长期艰苦奋斗和国家革命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价值理念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1]。增强文化认同有利于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和现状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坚定自身信念,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红色文化教育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重点关注,多次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需利用好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融媒体是时代变化的新型产物,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有效融合,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当代青年大学生深深受着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在其价值观念中根深蒂固,能够更快的接受新型媒介技术,利用融媒体渠道提升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其现实意义重大。
1.夯实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建立认知是形成认同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合理融入文化教育,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红色文化走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站在历史制高点向学生讲授红色文化的含义和历史进程,使学生对其内涵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对国家各民族历史、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从而提升大学生文化理论综合素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联系,和当地现有红色文化进行深度结合,设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红色文化选修课程,制定相关校本教材,赋予红色文化教育深层次内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摒弃以往课堂单纯灌输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融媒体技术,增加红色文化教育活力。合理运用慕课、微课、网络课堂等教学形式,将真实课堂和网络课堂合理结合,逐步打造精品课程,完善教学体系,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彻课堂。另外,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例如在当地相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统一记录大学生的实践、调查、志愿服务等情况,以此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还可组织班级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整合,会变成相关书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真正意义上理解、感悟、认同和应用文化。
2.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重任,只有教师具备积极的信仰和高尚道德品质,以个人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红色火焰,才能促进大学生真正形成文化认同[3]。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坚定的立场带头抵制错误的思维和观念,明辨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增强对舆论的控制,始终占据舆论主导的高地。教师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前,首先自身应对文化具有深入的钻研,深耕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同步推进科研和教学工作,夯实个人理论基础,這是获得学生信任、支持的关键。同时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革命历史事件中的故事资源,提炼其蕴含的道德品质,以多种叙事方式重新讲述革命故事,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赋予革命故事时代化特征,提升故事趣味性,通过情绪带动学生,使其深刻感悟故事内涵,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
3.注重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红色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因此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实践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红色旅游景区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这些实质性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大学生信念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可将思想政治课堂进行拓展,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多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受体会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增强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潜移默化提高文化认同感。例如高校可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在革命圣地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当地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同时还可集中组织学生到当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举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革命精神,了解抗战历史,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落实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完善的实践平台作为保障,高校应主动和当地现有的革命纪念馆、红色景区旧址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合作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免费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主题活动,在大学生心中埋下红色种子,让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得到良好传承。
4.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生活情况,将校园文化作为提升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以此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融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创新校园活动形式,让校园文化和红色文化相互交融,在校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高校应重视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定期在校园内开展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学生活动,赋予主题活动时代特征和趣味性,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校内形成红色文化常态化传播,潜移默化中熏陶大学生的红色信仰。同时设立红色文化宣传栏,宣传革命精神;邀请革命前辈进行讲座活动,讲述革命故事;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演唱红色歌曲;举行红色摄影展;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通过校园广播讲述历史,唤醒大学生的红色记忆。
5.构建红色文化融媒体中心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的单一性已不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因此转变传播方式和内容是当务之急,让融媒体才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融合构建起融媒体中心,由高校统一处理、整合、发布,借助校园终端发布至大学生,形成完善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体系。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积极利用Vlog、抖音等新型社交方式传播红色文化。通过VR呈现立体三维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等,让学生直观体验红色文化,激发感官和思维,产生对文化的情感认同。
6.小结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满足新时代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与新型信息技术相融合,构建起红色文化融媒体,实现红色资源共享,增强红色文化活力,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真正意义了解红色文化,最终增强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魏君.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路径探析——以长治学院为例[J]. 长治学院学报, 2020, 37(1):4.
[2]杨安妮. 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的提升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8):3.
[3]王永波. 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20(4):4.
作者简介:姓名:李萌萌 性别:女 籍贯:山东菏泽 民族:汉出生年月:199511,学位:学士 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单位: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