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白丽媛
[摘 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论”)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两山理论”为理论指导,分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并梳理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两化”协同发展的实践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依据新发展理念,提出“两化”协同发展策略:以产业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整体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
[关键词] 两山理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1)01-0011-09
引言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周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评论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6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作了系统性阐释,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关系论[1]。2015年3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重要国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2]。由此表明,“两化”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两山理论”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重要理念,学术界对其陆续展开了深化研究,包括生态观、经济观和辩证关系论等方面:洪银兴认为“两山理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不能为谋求物质财富而牺牲生态财富[2];金碚认为,“两山理论”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2];赵建军等认为,这一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性[3]。在“两化”研究方面,陈长构建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4];崔莉等基于“两山理论”,对自然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的“生态银行”模式[5];有国外学者用产业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废物回收再利用及提升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6-8];还有学者从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产业共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9-11]。关于“两山理论”的提出以及内涵的研究较多,但主要是形态描述;关于“两化”的研究虽然较为丰富,为我们奠定了研究基础,但是关于“两化”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实践模式和发展策略,仍须深化研究。
一、“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两化”协同发展
(一)“两山理论”的意义
“两山理论”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哲学意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两山理论”已提出15年,愈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第一,“两山理论”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12]。
第二,“两山理论”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打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融合,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两山理论”指导下,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把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实现生产结果绿色化和生态化的途径、约束和保障;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扩大总量与提质增效并重、扶大扶优扶强与选商引资引智并重,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13]。
(二)“两化”的内涵
产业生态化是要求企业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要求,把主要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循环体系,保证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始终处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守恒的规则之中。企业要根据生态、节能、低碳、环保的要求,淘汰低端落后产业;利用先进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14]。从本质上来说,产业生态化就是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体系,使产业发展更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5],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的概念框图如图1所示。
依据生态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生态产业化是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作为特殊资产,通过生态资源资本化,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16],以实现生态资源的增值和保值[17]。生态产业化的本质是将生态资源丰富化、市场化,把生态建设和产业经济联合起来,通过生态资源的产业化,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良性循环。生态产业化的概念框图如图2所示。
(三)“两山理论”与“两化”的关系
结合“两山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对应提出三个主要实践路径。第一阶段: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造成生态破坏,因而要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即“产业生态化”;第二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意识到绿水青山具有經济性,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即“生态产业化”;第三阶段: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对应实践就是构造一种新的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高效、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即“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产业生态化是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产业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和转换,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生态产业化是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挖掘、开发、创造生态资源[18]。“两化”的目的是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收益,实现产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是产业过程的革新,生态产业化是生态资源的经济化与市场化。
要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就要加快推进“两化”,将生态发展作为主要发展途径,同时加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9],改善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结构和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各地区必须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推进绿色转型,以绿色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手段,全面进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化。同时,各地区也必须意识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将生态资源作为特殊资本进行运作,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真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价值商品。
因此,“两化”协同发展是“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
二、“两化”的关系及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两化”的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经济发展是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不断升级的动态过程。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须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两化”协同发展就要基于地区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兼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首先,基于“绿水青山”生态资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把握科技与经济协同及共生发展的关系,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绿色、协同发展;其次,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全产业链现代化的升级改造,形成更具创新力、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建立绿色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新模式[20];最后,大力开发并延长产业链,通过赋能增值提升价值链,通过多种分配形式让利益相关者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完善利益链。
(一)“两化”协同发展之逻辑关系
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是相扶相依的,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资源,不遵守生态规律的产业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同样,生态资源的保护也需要产业的支持,没有产业支持的生态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如果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实现产业的良好发展,就要把握好“两化”协同发展之逻辑关系,“两化”协同发展框图如图3所示。
第一,“两化”互依互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互依互补、相辅相成的。依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及高端设备制造技术等绿色和高新技术的推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生态化模式组织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生态经济链,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提供高新技术设备、清洁能源、交通设施等,因此,产业生态化是推进生态产业化的前提和保障[21]。生态产业化是在大自然独有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长效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在保障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同时,生态农业为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提供清洁原料、生态景观、有机材料等。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持续优化升级,将会产生更多更有效的生态产业化模式。在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下,以生态旅游、咨询研发、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为代表的生态服务业,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产品服务、品牌宣传与推广、业务拓展等服务。生态产业化以产业生态化为基础,生态产业化也是保证产业生态化的必要条件,“两化”融合,才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两化”各有侧重。从战略角度上看,产业生态化侧重于产业由传统向现代创新转型、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生态产业化侧重于生态环保向生态持续性发展转换。因此,“两化”发展的协同性在于两者协同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发展诉求,协同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发展主题,协同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22]。无论是产业生态化还是生态产业化,都要以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遵循其原本的发展规律,不可盲目行动,也不可因噎废食。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离不开这两者,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当下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问题;二是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增长的双丰收。
(二)“两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两化”协同发展,不仅可以将地区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经济发展[23],帮助部分地区破解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还可以将企业经济效益转化为生态保护资本,用于地区生态保护和运作,更有助于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生态战略要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两化”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还将面临许多问题,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关键的两大问题。“两化”协同发展,就是要保证生态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经济两大主体糅为一体[24],缓解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之间的矛盾问题。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两化”协同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2.“两化”协同发展是国家生态战略的要求。生态产业化发展,内容在产业,根本在生态保护,只有兼顾发展与保护,才能完成生态与产业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双重结合。发展经济是不能以破坏生态稳定为代价的,不管是20世纪的西方工业,还是近年来各地区因发展经济而出现的环境问题,都在向社会发出警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我们必须更新传统产业发展思路,完成“两化”的同时推进,这也是国家生态战略的要求。
3.“两化”两手抓,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资源是宝贵财富,有的生态资源可以重复利用,但有的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振兴、全面脱贫,同时还要保护好生態环境。所以,地区在进行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和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时,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对于还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两化”两手抓,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三、“两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不懈地发展工业,已走过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但是,我国对于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时间较短,而产业生态化是总体产业发展的后期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生态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层面。首先,某些部门仍然缺乏对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25]以及对国内工业发展与国际社会之间差距的认识不足;没有厘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某些行业仍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其次,产业生态化必须充分重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26],而某些领域对产业生态化理论本身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对通过转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注不足。
2.技术和理论层面。首先,虽然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些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能够支撑工业生态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还没有比较系统、成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其次,在产业生态化方面的理论基础较国外同领域还存在差距,而基础研究是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重中之重。产业生态化的推广首先需要以大量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再结合国情进行技术开发,建设企业信息共享和技术互助平台等,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
3.制度层面。实现产业生态化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27],目前我国在产业生态化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法律体系框架不健全。尽管我国制定了促进工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28],但是仍然缺乏促进工业生态发展和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所需的配套法规,相关法律体系框架尚未形成[29],很难从制度上限制不利于产业生态的经济行为。第二,法律与政策不能同步更新,虽然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十分明确,但两者配套度不足,进而弱化了以法律政策监管相关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产业生态化方面的执行力度。
(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发展生态产业化能帮助落后农村实现乡村振兴,从而助推地区一、二、三产业经济的衔接,还能够在地区生态环境基础上,盘活特色产业,真正实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但是,我国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初具生态产业转型意识,但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部分依托生态产业化完成起步转型的地区,在项目落实和生态保护政策细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就国家整体生态产业化发展趋势而言仍处在地区实验阶段,无法以点带面、大规模落实生态产业化。所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生态产业化转型还存在一定挑战,需要各方对生态保护有足够的认识,从经济发展广度与生态保护深度进行持续推进。
2.相关部门对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框架已经完成初步预设,但在细节路径方面还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对接。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围绕生态问题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但是因为文件涉及经济与生态等多方面问题,与很多部门相关联,特别是经济与农业两大主体部门,生态产业化趋势明显,所以,在具体实践中,受限于多样式多路径的初步合作模式,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整体统筹。
3.生态产业化转型和发展的机制还未健全。虽然有些地区在政策上对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市场约束机制,但是因为处于试验阶段,还有部分制度尚不完善。首先,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和核算方法没有明确的标准,自然资源资产化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先进的资源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不能广泛运用,给生态资源的量化和赋值带来困难。其次,国土资源的流转、开发利用的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开发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够。此外,激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在生态产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本逐利的现象,以及生态资源利用不合理、循环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四、“两化”协同发展实践模式
在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中,既要实现经济发展还要推进生态屏障建设,这就需要“两化”协同并进。产业生态化解决了当前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自然资源约束的矛盾问题,减缓了因经济增长而对地区生态和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破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两化”既能减缓自然资源受损,又能提高经济发展,通过“两化”协同发展,能够调动产业生态化中的经济力量和生态产业化中的自然力量,提高地区和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一)落实产业生态化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产业化向重点领域推进
产业生态化转型试验区要以城市为中心,主要分布于城乡周边地区,通过特色产业链集群形式,将周边产业集中在特定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循环。而在居民消费领域,国家大力提倡环保,通过绿色标识、能效标识等引领消费者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以此加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生态化转型。此外,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也能够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通过改变资源税收方式,将对企业绿色环保的软性约束逐步发展成为硬性约束,对地区和企业的产业生态化转型起到助推作用。
生态产业化的难点和着力点均应在农村进行和开展,将农村生态资源的价值和质量作为生态产业化转型的关键,企业通过引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与农村生态资源进行结合,使生态产品出现附加值。
(二)探索“两化”协同发展模式
“两化”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探索实践过程。就目前来说,根据我国现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经过总结提炼和补充,本文提出以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具体表现形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以农业为主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
在利用原有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当地可进行改造更新,推广清洁型、节约型农业,优化种植结构,综合运用农产品及其附属产品,集中当地的闲置劳动力,整合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养殖,同时利用农业和养殖业的优势发展清洁能源,为养殖业和种植业提供电力支持,由此形成产业循环模式。当地还可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品或副产品进一步深加工,引导手工业和种植业、畜牧业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利用电商平台等多种宣传和销售渠道,进行市场化运作,构建“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的运营模式,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产业模式,最终取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2.以工業为主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
根据当地资源环境工业利用情况的不同,可以将资源环境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开发的且正在利用的,第二种是尚未开发的。针对已经开发且正在利用的生态环境,当地应该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发展与治理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淘汰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创新治理和保护的手段,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于尚未开发的资源环境,当地要结合农业发展情况,与第一、第三产业相融合,即根据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布局,将先天的资源优势和农业或文旅优势相结合,引入先进的加工、生产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销售平台,结合当地资源条件,采用风能、太阳能或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进行加工生产。
3.以旅游业为主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的地理区位优势,当地可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发展特色餐饮、住宿、文创工艺品、民俗节日活动等辅助性产业;以“互联网+”“乡村+”“农业+”等融合发展思路,在开发乡村民俗、乡村美食、乡村特产、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特色旅游业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文创”“+电商”“+养生”“+养老”“+体育” “+健康”“+文艺”“+科技”“+文化”等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的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体验旅游、乡村康养旅游等产业新业态[30];逐步建立完善的服务业生态产业链,实现不同产业的相互带动、原料和动力的绿色循环,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服务、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规模化的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化新局面。
4.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
在以上三种协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各地区可结合自身原有产业特点,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两化”协同发展模式:第一,强调生态优先,围绕“生态+”,进行综合开发和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第二,要有所侧重,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立高质量绿色发展方式;第三,以生态促进一、二、三产业为发展思路,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化,不断注入高新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多元发力、多点支撑,逐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三)“两化”协同发展典型案例
在“两山理论”指导下,我国很多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两化”协同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打造特色生态产业,涌现了一些典型发展案例,其模式及建设路径如表1所示。
五、“两化”协同发展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指引。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3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推进“两化”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纳入整体战略布局中,以产业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协调发展为整体发展方式,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如图4所示。
(一)以产业改革与创新为动力
1.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寻找发展经济的新途径,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依托,积极利用创新精神探索新的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要摒弃旧思想和旧的生产方式,用生态文明的思想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深刻认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规模化发展道路。从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要根据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供给质量,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新旧产能的联系与互换,让企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生态产业化要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补充生态建设资金,增强生态效益竞争力,为农民创造就业途径,探索新的“造血型”道路,加强贫困地区内在发展的动力[32]。
(二)以协调发展为整体发展方式
1.统筹规划,政府、企业、市场协同推进。“两化”协同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和保障,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参与主体的协同努力,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吸纳国际经验。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建立创新性体制,将生态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并指导建立市场机制,完善生态资源社会服务体系;制定鼓励和支持性政策,提高企业进行产业生态化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企业要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实施标准化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兼顾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
2.在空间布局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构建“两化”协同发展的示范基地,形成生产链完整、功能完善、产业多样、生态环保的新发展格局。结合功能区划分,并根据人文因素、自然因素、空间因素等多种因素和发展特点,加快完善我国生产布局,推进生态涵养区的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使区域生产结构更加平衡、协调。
(三)以綠色发展为基本要求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将绿色发展融入生产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3]123。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生态优先,划定不能触碰的红线,从生态、环境、资源三个方面构建起生态保护的屏障,培育生态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运营,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
2.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全产业生态链由一、二、三多个产业组成,是实现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农业端要进行资源重新分配,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34],让更多的物料资源向农村偏转,引导农村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进一步形成更有益于生产和生态相结合的发展新形式。工业端产业模式要转换提升,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发展,重点建设工业生态化生产。通过引导、支持与支援,让更多的龙头企业建立绿色生产基地和生态加工基地,并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生态工业的生产经营模式。
(四)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推动“两化”,开放发展是必由之路。要构建“两化”协同推进的新机制,培育新模式,形成新格局,以推进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与升级。重视产业间融合互动,构建生态与各产业之间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重视生态与产业的拓展和延伸,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使一、二、三产业各环节有机整合。
2.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并融入国际竞争。要积极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制,鼓励相关领先技术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坚持加深双向的对外开放。加强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技术、生态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着力建设自贸试验区、自贸港。
(五)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
1.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33]109。通过实施“两化”协同发展,社会共同参与,大家共享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5]。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全社会共建共享。例如,通过“两化”的协同发展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让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满足大家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同时,这也会反过来激发人们对“两化”进一步协同发展的认可和动力,逐步建立内生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 胡咏君、吴剑、胡瑞山:《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中国工程科学》 2019年第5期。
[2] 洪银兴、刘伟、高培勇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3] 赵建军、杨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12期。
[4] 陈长:《省域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理论、实证——以贵州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5] 崔莉、厉新建、程哲:《自然资源资本化实现机制研究——以南平市“生态银行”为例》,《管理世界》2019年第9期。
[6] Singh A, Basak P:“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industrial ecology approach: Evidence from Indi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195,2018,pp.10-20.
[7] Magnusson T, Andersson H, Ottosson M:“Industrial ecology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manufacturing firm”,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Vol.23,No.5,2019,pp.1211-1225.
[8] Tony M A:“An industrial ecology approach: green cellulose-based bio-adsorbent from sugar industry residue for treating textile industry wastewater efflu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Vol.101,No.2,2021,pp.167-183.
[9] Baldassarre B,Schepers M,Bocken N,et al:“Industrial symbiosis: towards a design process for eco-industrial clusters by integrat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logy perspective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216,2019, pp.446-460.
[10] Bruel A,Kronenberg J,Troussier N,et al:“Linking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Vol.23,No.1,2019,pp.12-21.
[11] Saavedra Y M B, Iritani D R,Pavan A L R,et al:“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ecology to circular econom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170,2018, pp.1514-1522.
[12]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生态保护好 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人民日报》2020年8月22日。
[13] 黄志峰:《提升九江经济实力 优化高质量发展新品质》,《九江日报》2019年8月9日。
[14] 沈月琴:《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15] 賴熹姬:《江西省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16] 张云、赵一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生态经济》2012年第4期。
[17] 孟东军、杨春光、敖晶等:《建立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体系 健全生态化产业化发展路径》,人民论坛网,http://www.rmlt.com.cn/2018/0618/521209.shtml。
[18] 李星林、罗胤晨、文传浩:《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推进理路及实现路径》,《改革与战略》2020年第2期。
[19] 代宇涵、赵雯、李静芝:《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8年第5期。
[20] 梁盛平、刘仁羿、肖霖:《新时代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对策探析》,《新经济导刊》2020年第4期。
[21] 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生态经济》2018年第10期。
[22] 张月芳、李柱、连利军:《渝东南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6年第3期。
[23] 南漳县委、南漳县人民政府:《走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政策》2015年第6期。
[24] 陈柏仁、黄勇:《生态文明视阈下三峡库区错位发展路径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5] 武志杰、张丽莉:《循环经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学杂志》2006年第10期。
[26] 吴夏妮:《浅谈逆向物流与循环经济》,《科技资讯》2010年第26期。
[27] 虞震:《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7年。
[28] 朱瑞博:《金融契约、治理结构与产业整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 周世祥、韩勇:《我国工业生态化问题研究及对策思考》,《能源与环境》2009年第4期。
[30] 唐任伍、徐道明:《新时代高质量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路径》,《旅游学刊》2018年第10期。
[3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8页。
[32] 颜翔:《“科技+产业扶贫”引领脱贫攻坚——井冈山科技扶贫调查报告》,《老区建设》2018年第1期。
[3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3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http://www.gov.cn/zhengce/2015-11/02/content_5003540.htm。
[3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16/c414305-2958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