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

2021-02-21 08:19李学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积极“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化落实机制”是回答“如何培养人”的技术性问题。本文基于理论探讨,提出了“普适育人理念”“主动育人意识”和“育人链条实践”三模块互动的“普适育人模型”;基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实践,提出了“三全育人”的“U型推进模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持续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以及“研、创、教、考、评、改”的“育人链条模型”,通过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营造立德树人、自觉育人的氛围,进而丰富新时代中国大学文化。

[关键词] 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1)01-0001-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1],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和全国其他高校,共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系统化落实的体制机制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本文拟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当前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对北京联合大学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结合课堂教育和教学规律,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素,即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自觉,丰富新时代中国大学文化。

一、立德树人:教育学视角的理论探讨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是促进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目的性特征,任何一个教育的参与者,从国家、社会、学校到个体,对教育都会有各自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又都有赖于自觉地确定教育活动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反映着办学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教育目的内在地包含着价值性目的和功用性目的,前者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是受教育者在价值倾向上的目的,体现“心有所属”的内涵;后者是解决受教育者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问题,是指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增强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体现了“身有所为”的内涵。“价值”与“功用”即是我们常说的“德”与“才”,两者缺一不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由我國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我国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围绕教育目的的实现,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积极探索系统化的落实机制,提出“三全育人”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而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课程,其他课程要在传授、创造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挖掘育人元素并融入育人过程。由此我们构建了普遍适用的育人模型(图1),通过“普适育人理念”“主动育人意识”“育人链条实践”三模块的融合互动,使各部门、各个环节,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其核心体现在广大教师的课堂育人效果上。

通过三模块(图1)的系统互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作为指导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理念,在推动全员在大学人才培养全程中树立普适理念指导思想的同时,形成主动育人意识。主动育人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通过研究、制定,实践、完善“三全育人”政策、措施和系列办法,构建党委领导、学院研究、基层实践,部门协调、全员参与,创新、服务的系统化体制机制,逐步养成全体教职工在管理、教学、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各种工作细节中的育人意识。育人链条实践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主要指课堂教育教学全过程,也是育人成效与教学质量的核心能力体现。普适育人理念在指导主动育人意识不断自觉形成和深化的过程中,也时刻强化育人链条的课堂效果,并检查各项工作在政治方向上的协同相向,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的总和。课程本身包括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所有的教育目的都要通过课程作为中介才能实现。在学生“价值”养成上,所有课程在传授、发现、创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都可以结合课程的专业与学科特点,积极、主动、深入、广泛地挖掘其内蕴的德育内涵,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目标,成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个性结构、知识结构和价值信仰等教育目的。高校在系统化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机制时,需要把握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其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方向的保证;“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受教育者获得能力、提升自信的保证。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0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5]。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6]同时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之外的校园生活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图2)。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传播人类文明、培养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对教师从业者既有“知识”要求,也有“道德”要求,真正的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教师意味着一种“资格”,即能够“引导”“促进”“规范”个体的发展,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也是包括“价值性”和“功用性”的教育目的之内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教师,作为北京地方高校,北京联合大学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服务首都“四个中心”的关键也在教师,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活动中的取向失衡,强调“功用”无可厚非,但实践中“价值”被轻视也是客观现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没有被突出强调,缺乏足够的主动育人意识,对课程教学上的育人成效抓得不够,因而导致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课程目标重“功用”目的,轻“价值”目标;教育者重“教书”,轻“育人”;受教育者重科技素质,轻人文素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前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教育评价体系失衡直接相关,即评价基本是以“功用”或“功利”为导向的。

通过对立德树人理论的探索与不断完善,构建一套指导学校课堂育人实践的方法体系,是落实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立德树人:北京联合大学的创新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后,寻找如何破解重“智”轻“德”、重“教”轻“育”的难题,从学校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从教师个体到全员,从试点课程、试点专业、试点学院到学校各专业、各部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围绕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明确育人理念,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专业思政建设,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不断探讨、实践和总结,系统推进,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部门、个人的主动育人意识,持续提升了课程质量建设和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我们将这一推进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为联大“U型推进模型”(图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立德树人是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北京联合大学把立德树人作为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最高践行,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坚持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认识课程思政,把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先行先试开展建设。

学校党委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实施效果的客观要求。学校党委把学习贯彻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与学习党的十九大及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建立了校党委宣传部牵头抓总、各職能部门协同联动、各院系(部)主导推进、专任教师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了“任务书”和“路线图”,确保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从制度层面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保障。各职能部门立足部门业务职责,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打造所牵头负责的“品牌性活动”,抓好示范典型,选树示范课程,设立研究项目,培育优秀教师,推广先进经验,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学院党委试点落实。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校党委因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分类推进、突出特色。学院党委发挥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推动者的作用,建立学院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动员培训、持续推进、示范引领的落实机制,并通过宣讲、培训和会议的方式把学院课程思政特色落实下去,形成了旅游学院“红旗渠”、艺术学院“溯源红色”、应用文理学院“+文化”、管理学院“企业家精神”等一批彰显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品牌。

基层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学校“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格局的形成,经过了从零到一,再到教师普遍参与的历程。针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痛点”“堵点”“难点”,校党委推动教师党支部站在育人第一线。教师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着立德树人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党员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学习、工作研讨、培养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等方式激发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热情,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践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针对教师对课程思政想做却不知如何着手的问题,校党委深入一线“望闻问切”,提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引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这三个要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2018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广大教师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用最为生动的案例和最为深入的讲授突出课堂教学的思想价值引领。《旅游学概论》《住宅空间设计》《国画技法》等一批课程思政精品课程、示范课堂相继出现。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学校挖掘并选树了一批课程思政先行者和优秀教师,通过抓典型、树榜样、推经验,大力推广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和做法,以此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

在校党委方向引领、各级党组织有效保障、教师党支部具体推动下,广大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参与度极高。2020年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全校1 460名教师全员聚焦课程思政基本功的训练,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广大教师通过参与课程思政大赛,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逐渐清晰。据2020年麦可思调查显示,学校几乎所有教师都认同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提升明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专业教师课程设计。教师立足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总结育人规律。学校教务处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要体现课堂育人的理念,既要专注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在的育人因素,奠定学生成长的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广大教师依据学校教务处要求,及时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及改革实践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讲义中,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校党委非常重视课程思政的持续建设,提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的建设要求,强调 “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践要求。为了深入推进专业思政建设,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开展了“专业思政”“三全育人”建设试点工作,试点专业、试点学院根据学校总体部署,结合专业、学院自身实际,在育人内容、方法、途径、载体上进行探索和创新,突出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形成了设计清晰、可操作,经验、做法可借鉴的工作机制。试点专业、学院率先实践,引导学校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自觉把立德树人纳入职责范围,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全面建立学校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三全育人”体系日趋完善。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大力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北京实践、北京革命历史资源、联大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立德树人贯穿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作保障的联大实践。

教师育人氛围养成。随着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固化与传播,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工作经验在北京市得到推广,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四年来,学校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不断巩固、深化和拓展建设成果,力争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升立德树人成效,通过普适的育人理念,形成主动的育人意识,建立完善的育人链条体系,营造自觉育人氛围,进一步增强全校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工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内涵。

坚持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以本地化、本校化、实践化为原则,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创新推动各项工作。校党委加强统筹规划,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2022)》《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公寓育人成效的实施方案》《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意见(修订)》等系列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精细化、精准化、精品化,抓基层、抓基础、抓基本,树正气、树典型、树榜样”为工作导向的“三全育人”落实机制;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底色,开展“梦想中国”“品味经典”“沟通达人”三大板块建设;开展“开学第一课”“校长有约”“新生见面会”和“毕业生送行会”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做坚定理想信念、秉承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做脚踏实地、善于学习的新时代青年,做力行创新、学以致用的新时代青年;加强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三年开展寒暑期学生党员培训,红色“1+1”学生党支部活动实现全覆盖;开展健康幸福工程,加强对重点群体学生的关心帮扶;改造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学生服务平台和温馨舒适的读书、交流场所;加强学生榜样群体建设。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校党委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立德树人的育人理论与实践,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建立了从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从教师到全校的一系列“三全育人”推动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基本呈现了课程思政蔚然成风的局面。

三、立德树人:持续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8],作为学术共同体,学术性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根本的特征。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核心能力在于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

四年来的不断探索告诉我们,虽然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起步早、成效显著,但我们清醒认识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驰而不息地坚持探索、研究和完善各项工作。国内外的教育视野和国际大格局也启示我们,要深入践行大学人才培养的使命,必须培养具有格局、视野和学科专业竞争力的人才,必须不断提升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即广大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引领应用的学科前沿视野、支持专业课程开设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以及传道授业的育人艺术。通过强化学科建设,精炼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适应度, 提升广大教师学科水平和教育学术水平,这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8],这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立德树人核心能力的重要依据。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是确保立德树人工作政治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格局视野和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这是高校育人水平提升和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保障,是营造育人文化和养成育人自觉的政治基础。

“四有”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要求,育人成效首先在学生的获得感。树人先立德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对学生要从润物无声的育人艺术方面,把握传道授业的育人逻辑(即知识—立志—理想、信念),使学生首先学到真正的课程知识和引领应用的专业视野,通过传递正能量的育人艺术(北京联合大学初期的实践: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强烈的获得感,加之正能量的育人引导,助力学生对四个自信的深入理解,形成真学、真懂、真信的力量,从而坚定为党和国家奉献的理想和信念。

育人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链条上的功夫。立德树人是一个泛在育人体系,核心在课堂教学环节,那就是千条万念都要汇集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上,特别是课堂教学这个链条实践上来。因此,教学链条上的“功夫”是关键抓手,特别是教师育人的三个能力要素:学术、艺术、激情(责任担当)。为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练就教学链条上的真功夫,提升科研与教育教学水平,在“研、创、教”“考、评、改”教育教学链条上自觉育人,我们设计了育人链条模型(图4)。

教师在业务上的重点在“研”,研究课程内容、拓展课堂的知识视野、探究学科的前沿,既有科学研究,也有教学研究,体现教师课堂知识水平;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注重“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育人艺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提供正向能量,使学生收获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创造“教”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教学课件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链条上的吸引力,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提升课程质量,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能;教师在学习效果上重视“考”,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健全和完善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以教育教学成果为导向,考察学习效果,促进人才培养效果;反过来通过“评”“改”来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评”就是分析、评价、诊断,基于OBE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过程性、阶段性的分析诊断,对教师教学内容、方法、成效和学生学习质量、效果等进行总结并提出诊断意见;“改”就是改进,根据评价、分析、诊断的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完善路径,改进方法,重点提升育人育才成效。

育人艺术是传道授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树立“立地顶天”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课堂、科研、育人等具体实践,形成指导个人行为的育人思路和方法,在一定环境和背景下,这种教育教学理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教师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坚守学术精神,把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换成教学内容,创新学术引领下的适应型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注重学以致用,以学术思想治学治教,持续开展科研学术、教学学术、育人艺术研究,依据学生特点和心理,探索有效的育人方式,传递育人的正能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教学能传授知识、提高能力,而教育则能感化心灵、塑造人格,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宏大使命,这些要求和方法贯穿在教师的教学科研育人实践中,通过培训和强化,以及教育者先受教育等,教师的育人育才理念、方法不断提升,最终成就其高超的综合育人艺术。

课堂育人的关键点在课程自身的专业特色,涉及历史、人物、文化、成就、作用,以及对引领应用与前沿问题的掌握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视野和学科水平,才能结合课程关键点隐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自信。中国古有四大发明,近有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历史上有众多的学圣、医圣、商圣、智圣,当代有很多的科学家和技术巨匠等,这些均可以自然引入相应的课程育人实践当中。 例如英文、数学、物理、计算机,特别是公共卫生及其专业课等,都非常容易切入上述的关键点,自然带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严密的数理体系知识外,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圆周率、九章算法、勾股玄定理,当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楊乐、张广厚、侯振挺等的理论贡献,及其家国情怀等,都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立志成才的育人元素。物理学课程、信息技术的核心课程及计算机领域的专业课程,更能影响青年学生创新思维,育人的空间和效果非常明显。物理学包括传统的牛顿公理体系、宏观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等,过去很少有华人科学家的席位;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领域也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卡中国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专家学者不断攻克量子力学新理论,超级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技术等后来居上,引领世界。除此之外,我们目前领先世界的八大技术领域:5G通信技术、量子通信网络、无人机技术、超级水稻技术、超级钢和桥梁技术、人造太阳技术、高铁成套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等,均可结合相应专业课程起到积极的育人作用。 公共卫生领域专业课程,更容易使广大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在史无前例的世界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交出震惊世界的完美答卷,这份完美的“中国抗疫答卷”通过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决策、指挥、部署和成效的过程,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政治方向和“四个自信”。

宽广的学科视野是教师育才的前提。当前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巨大,教师在知识的权威性、前沿性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视野要广,这是解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宽广的学科视野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世界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师的学术自觉意识在各学科专业结构上具备快速的适应性,应结合新时代学科、技术、经济市场前沿需求,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拓展学科视野,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适应多学科,具备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全域开课能力,适应跨专业学科需求。学科视野、专业知识水平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育才的基础,也是自身“硬功夫”所在。

教学学术能力是教师育才育人的关键。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教师教学中的核心能力,把学术新动态、研究新成果和实践新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注重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因课制宜,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离不开教学学术研究能力,针对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群体,研究教学规律、学习习惯、学术特点,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使得学生有丰富的学习“获得感”很重要。教育学术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方法。

专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应用型大学与行业、产业及企业之间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学校的教育链、人才链与所在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北京、扎根北京,以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遵循,以提高办学效益、彰显办学特色为目标,围绕国家、北京重大需求调整优化与北京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是应用型大学的必然选择。教师通过研究专业应用与科技前沿技术,拓展学科视野,在专业方向和课程群的建设上,具备多学科领域开课能力,就能使人才培养体系具备灵活的经济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适应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教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关键也在教师。 教师的学科水平与引领科技应用的能力是关键,也是教师育人能力的根基。近几年来,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制定了学科团队平台一体化学科群建设举措,包括智慧北京学科集群、北京学学科集群等建设项目。智慧北京建设项目涉及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以及管理和应用数学等高精尖技术领域,包括五个学院的多个教师团队; “北京学”是个典型区域应用的综合学科集群,涉及多个学院,以及文化历史、环境地理、政治法律、考古、区域经济、艺术传承和社区与市民服务等领域学科群。我们进行交叉学科、团队、平台一体化建设,就是希望通過智慧北京关键技术、北京学综合应用的研究,产生高水平学术成果,助力人才培养,不但努力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应用与发展,重要的是提升广大教师育人的专业能力与学科水平。

立德树人核心能力建设,是学校提升育人水平和服务首都“四个中心”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第一生产力保障。

四、立德树人:育人自觉及实践成效

“思政课程是方向的保障,课程思政是自信的力量”。 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政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将来还要系统增加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系列课程, 这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也是树立“四个自信”,形成正确“三观”,以及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上好这些课是一切思政的根基。 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要强调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理念和育人自觉,课程思政不是取代或过于强调思政的效果,而是结合课程知识内容及其专业应用、学科特色形成的一门育人艺术,越是自然越有效果。

育人艺术和教学的激情是广大教师的责任,需要在“研、创、教,考、评、改”链条实践中养成自觉。提升课程质量(前沿与应用引领)和育人水平,关键是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中,包括课件设计、知识传播与充满正能量的教学激情,特别是育人的激情和担当自觉。 “考、评、改”是育人成效考察和质量不断提升的反复环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激情育人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责任担当自觉。教师课堂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十分重要,必然影响教学过程中激情和育人效果的发挥,需要通过约束激励机制的完善,促进高水平育人的自觉。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是以教学为主,管理为辅, 管理行为为教学行为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动力。[9]学校通过完善活动规范、目标导向和秩序构建等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学生的意识、行为,完成育人文化建设和价值塑造,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回归育人的本质。践行“学术立教、学德育人”教育理念,根本在一流师资队伍。育人文化的构建在于大学激励教师的积极性,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以提升科研与教育教学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大学各项规章、制度、办法,不断完善“研、创、教”“评、馈、育”“考、奖、聘”三环叠加的教育教学链条管理机制。[10]即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域运行保障机制、学术发展与创新支持机制、教师投入约束激励机制、教师考核和评聘的引导机制、育人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等,建立“学科有归属、学院有区域、专业无界限”的教师综合管理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形成“有压力、有动力、有约束、有激励”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大学应充分发掘教师潜力、建设师德师风、树立榜样群等,形成竞争环境,增强教师核心能力,提升学校事业发展水平,营造能有效激励教师崇尚学术、关爱学生、热爱教学、乐在育人的氛围,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施教和育人文化,进而形成独特的大学育人文化。通过组织行为,让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育人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教师逐步把对文化的认知转换为日常践行大学育人育才初心的个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实现育人的价值塑造。

教师的责任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教学热情和担当作为是教师育才、养成育人自觉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有爱就有责任,就是教师毕生以教育教学为事业的一种精神和热情,形成大学自底向上涌现出来的一种传播正能量、崇尚学术、崇尚育人的氛围。

北京联合大学经过四年的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京华大地办大学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识更加自觉,氛围更加浓厚,机制更加健全,成效日益显著。

立德树人氛围更加浓厚。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99.77%的教师认同“学校党委能够切实履行立德树人主体责任”“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99.94%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表示认同;几乎所有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活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高、认可度高、参与度高。①

立德树人意识更加自觉。教师党支部站在育人第一线,自觉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纳入日常工作,多种形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5%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主动挖掘思政元素;84.99%的教师会通过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82.11%的教师会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直接参与的讨论、展示等互动性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的自觉育人意识普遍提高。②

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健全。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推进“三全育人”试点学院的先行和创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落到体制机制上。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99.88%的教师认同教师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推动者;98.87%的教师认为党支部能够有效帮助自己开展课程思政,对党支部开展的课程思政活动满意度高;99%的教师认同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成效,试点学院教师对“三全育人”工作满意度高。③

立德树人成效日益显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挖掘育人元素,在授课过程中以身作则,用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九成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設使育人效果更加显著,与学生的交流更加真诚、和谐,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所增强。98%的教师认为,通过多渠道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宣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④

通过树立普适的育人理念、形成主动的育人意识、建立完善的育人链条体系,可以推动广大教师养成立德树人的育人自觉,从而不断涌现出“四有”好老师、优秀领路人,进而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

初心不忘,使命在肩。面向未来,北京联合大学在“十四五”建设期间,将继续通过对育人理论持续深入的探索,推动更高水平的“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思政实践,将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及其现代化治理能力与水平,稳步扎根京华大地办好大学,养成中国特色的大学育人自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更加生动的实践。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的文化自信和过程保障。

①②③④资料来源:2020年6月校党委宣传部委托麦可思公司针对学校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在千余名教师中进行的调研数据。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旗帜》2020年第2期。

[2] 本书编委会:《教育学基础(第3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

[4]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页。

[5] 杨彬:《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5/t20200514_454042.html。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 吴晶、胡浩:《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9] 李峰、牛军明:《大学育人文化的冲突与平衡》,《教育评论》2017年第5期。

[10] 李学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抓手》,《北京教育(德育)》201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