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进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初探

2021-02-21 08:43梁小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创新

梁小玲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科学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上的创新可以树立很好的榜样。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结合新的教学手段如创设立体情境、建立模型、使用实验箱等,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箱;创新

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教育的进步,同时体现了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这也促使了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探究包括六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数据处理——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能体验探究的乐趣,还能提升科学素养。因此,有效进行科学探究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立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直观立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来感知教学内容,沉浸在情境中。有时创设情境仅仅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抑或是为了填充教学内容,说得天花乱坠,而没有很好地服务于教学。例如,在《听听声音》这一课中,以蒙眼听音辨人的游戏作为导入,显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却不知游戏的目的。如果带着问题去玩,如,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同学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这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到声音的特点上。因此,创设情境要紧扣主题,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创设乌鸦喝水的动画情境作为导入,再现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进而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原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水的空间。那看不见的空气,占据空间吗?直观立体的情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明确了想要探究的目的,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状态,为之后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培养散发性思维,建立模型促创新

散发性思维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创造又可以给社会注入新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散发性思维很关键。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包容各种思维的火花,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实施这一教学方法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如,在观察一棵植物时,引导学生说出观察方法,学生能想到各种方法;观察植物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视觉下的发现,一定很有趣。在“磁铁怎样吸引物体”一课中,如何让小车动起来?学生能想到用嘴巴吹、拉动小车、推动小车、用磁铁吸引小车等等。因此,教师要多激发学生想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散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实验前,教师要做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要思考学生具备的前概念以及采取的方法策略。在《光和影》一课中探究光与影子的特点时,直接运用手电筒和木块进行实验,而屏是不固定的,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例如,探究光照射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影子的影响时,学生因没有具体的尺度而不好把握“相同距离”;用手固定遮挡物会导致目标影子不清晰,概念模糊。因此,结合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实验,建立模型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将遮挡物固定在泡沫板上:①改变光源的位置时,通过扇形卡紙标注的角度去照射物体,保证距离不变;②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用不同长度的木棒把泡沫块的同一面支撑起来,只需保持光源的高度一致即可;③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时,用长度相同的木棒将泡沫块支撑起来,调整两个泡沫块高度一致,再将手电筒从同一角度垂直照射泡沫块。实验借助新的模型——光影演示仪,使实验操作更加方便,也遵循了控制变量法则。教师的教学教具创新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埋下创新的种子。

三、用好实验箱,有效管理课堂

实验材料对于教师来说,有时是个繁琐的事,对学生来说却是好玩的东西。而实验箱的出现带来了契机和便利,它根据教材提供成套的实验器材。用好实验箱的材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简单电路》一节课中,笔者整理好实验箱中需要的材料,再将实验箱放在小组1号学生的凳子旁边。这样避免了学生因看到材料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在需要实验材料时,再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材料,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材料上,用完以后再把材料放回原来的位置。这样避免了学生离不开学习材料的尴尬,也方便了教师对实验材料的整理。笔者选用实验箱中的简单电路装置,而学生配套的材料包要完成串联和并联的连接有些困难,材料过于娇小。而实验箱解决了教师的烦恼,也避免了教师由于分发材料而浪费时间,保持上课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实验箱材料的生产化和规范化还解决了手工制作困难、材料紧缺等问题。在声音单元,声音的传播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为了证明这一现象,实验箱里就有专门的实验器材。在空气中敲击鼓面,耳朵模型通过外耳道收集到声音后,鼓膜(橡皮膜)振动,泡沫上下跳起来,比书上用杯子和橡皮膜模拟效果更佳,也符合人体耳朵的结构,学生在玩实验箱的过程中建构认知。

四、保证科学探究的充分性

科学课应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创造自主开放、积极参与的合作环境,保证科学探究的充分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地去做实验,否则流于形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人人有事做,充分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做中学”;考虑探究活动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可探究的活动,达成最大的探究效果。

五、学习与反思是不竭的动力

实践与反思是积累经验的一种途径。经历教学实践、理性反思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科学的教学也是一样的,就像写文章,教师要注入新的知识和常练习才能输出想法。近几年,科学教学的发展迅速,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STEM教学开始流行起来,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目标,真真切切地融入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领域知识,补己所缺,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

六、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科学教学方法,它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还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效率也高,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黄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0(23):19-21.

[2]吴霞.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37.

[3]张义.浅析提高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科技资讯,2020,18(14):127-128.

[4]林莹莹.自制多功能光学实验箱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37(11):66-68.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创新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