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及经营水平提升建议

2021-02-21 08:35夏彩贵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动态分析综合评价森林资源

夏彩贵

摘 要:提升森林资源经营水平对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起功能齐全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织金县第3、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织金县森林资源内林地面积、林木蓄积、森林类别、林种结构、树种组成及森林覆盖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客观评价织金县林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森林经营水平的5点建议:一是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二是加强林地保护,严守林地保护红线;三是强化森林分类经营,完善国家公益林界定;四是积极完善集体林权登记管理,解决集体林权改革遗留问题;五是转变森林经营方向,走内涵式林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森林资源;动态分析;综合评价;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2-0060-07

Analysis on Dynamic Chan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Level in Zhijin County

XIA Caigui

(Forestry Bureau of Zhijin county, Zhijin 552100,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forest resources i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duc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forest, establishing a fully functional ecological system and developed forestry industry system, and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By using the third and fourth forest resource survey data of Zhijin coun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nge of woodland area, stock volume of forest, forest type, forest category structur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orest cover rate. It implements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Zhijin county forestry construction. Aimed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t puts forward to 5 suggestions to promote forest management level: The first, to enforce forest management plan strictly an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orest resources; Secon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land, strictly defend the red line of forest land protection; Third, to strengthen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forest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division of public forests. Fourth, to improve the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 and solve the remaining problems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s reform; Fifth,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adopt the way of connotative fore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Forest resources;Dynamic analysi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uggestions

森林資源是指林木、林地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1]。森林资源可分为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区野生植物资源、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林区微生物资源和森林环境资源6类[1]。本文中的森林资源是指林地和林木资源。森林资源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功能,其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分析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变化机理,通过实施科学的技术措施和合理的调控政策可使其结构更加趋于合理[2-3],更好地促进社会、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以贵州省织金县第3、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依据,分析织金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揭示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社会变量,提出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建议,为制定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和规范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织金县概况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毕节市东南部,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105°24′14″~106°10′19″E、26°21′47″~26°57′24″N,国土总面积286700hm2。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发育明显,地形破碎,切割纵深,属中山地貌类型,中山地貌为全县主要地貌类型。成土母岩为碳酸岩、砂页岩、紫色岩等,地带性土壤有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黄棕壤;隐域性土壤有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以及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第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织金县国土总面积286700hm2,其中:林业用地137763.42hm2,占国土面积的48.05%;非林地148936.58hm2,占国土面积的51.95%。林业用地中:乔木林61372.02hm2、竹林37.96hm2、疏林地53.14hm2、灌木林70118.36hm2、未成林地2472.08hm2、苗圃地1.13hm2、迹地320.92hm2、宜林地3387.81hm2。非林业用地中:乔木林地22376.92hm2、竹林地16.47hm2、特殊灌木林地1649.5hm2、未成林造林地5741.24hm2、非林地119152.45hm2。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6年、2016年织金县第3、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二类调查即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单位或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森林经营单位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与县级林业区划规划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1.3 研究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法完成森林资源的动态分析,即将织金县第3、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其变化趋势,为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需要,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各类林地面积、林木蓄积、森林类别、林种结构、龄组结构、树种组成、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及森林覆盖率的变化等内容。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次二类调查数据对织金县森林资源进行动态分析[4-6],揭示其变化特点。

2.1 林业用地上各类林地面积 织金县林业用地上各类林地面积变化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第3次调查的织金县林地总面积为124396.3hm2,第4次调查的林地总面积为137763.42hm2,增加了13367.12hm2,增幅为10.75%。

2.1.1 有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从第2次调查结果看,全县有林地面积为61409.98hm2,比第3次调查的38980.26hm2增加了22429.72hm2,增幅57.54%。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第3次调查的未成林造林地转化为有林地;二是第3次调查的疏林地和一般灌木林地经封山育林等措施转化为有林地;三是造林失败林地和宜林地经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达到有林地标准转化为有林地。

2.1.2 疏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与第3次调查结果相比,第4次调查疏林地面积减少了7.3hm2,减幅为12.08%。疏林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上期疏林地通过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达到了有林地标准。

2.1.3 灌木林地面積大幅增加 第4次调查灌木林地面积为70118.36hm2,比第3次调查的 61169.51hm2增加了8948.85hm2,增幅为14.63%。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森林植被恢复建设等项目采取封山育林措施或营造经济林等,使原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半石山地、砂石山地等地类灌木覆盖度增加,转变为灌木林地;二是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特别是实行公益补偿以来,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增强,林木得到有效的保护。

2.1.4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大幅减少 第4次调查未成林地面积为2472.08hm2,比第3次调查的10236.33hm2减少了7764.25hm2,减幅为75.85%。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第3次调查统计的未成林造林地通过抚育管理和自然生长郁闭成林,演变为有林地;二是调查间隔期间,各林业工程造林相继成林,新造林规模与前期调查前造林规模相对减少。

2.1.5 其他林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因造林力度加大,无林地经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达到有林地或灌木林地标准转化为有林地或灌木林地,目前仅剩的3387.81hm2宜林地为造林难度较大或群众不愿意造林的石山地、砂石山或草地。第4次调查的320.92hm2迹地为近年来因采伐、火灾或自然灾害而产生的。苗圃地面积1.13hm2,比2005年调查的4.06hm2减少了2.93hm2,减少原因主要是原苗圃地部分转变为其他林地。

2.2 活立木蓄积量 由表2可知,第4次调查织金县活立木蓄积量为6742220.5m3,较第3次调查的2128490.61m3增加了4613729.89m3,增幅216.76%。

2.2.1 乔木林蓄积量增加 第4次调查乔木林蓄积量为5892587.3m3,较第3次调查的2066693.4m3增加了3825893.9m3,增幅185.12%。其中:林业用地上乔木林蓄积量从1277891.28m3增加到4337985.6m3,增加了3060094.32m3,增幅239.46%;非林业用地上乔木林蓄积量从788802.12m3增加到1554601.7m3,增加了765799.58m3,增幅97.08%。乔木林蓄积增加原因除乔木林林分自然生长外,还包括:一是织金县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坚决打击各类非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森林蓄积消耗量少;二是森林抚育项目的持续开展,森林质量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提高;三林分自然生长,灌木林地、疏林地转化为乔木林地,林木蓄积计入乔木林蓄积;四是林地上资源消耗较少,非林地上消耗较多。

2.2.2 疏林地蓄积量减少 第4次调查疏林地蓄积量393m3,较第3次调查的773.81m3减少了378.81m3,减幅49.08%。主要原因是上期疏林地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工程、人工促进更新等经营措施演变为有林地,其蓄积量亦随之纳入有林地。

2.2.3 散生木蓄积量增加 第4次调查散生木蓄积量18969.2m3,较第3次调查的8046.5m3增加了10904.7m3,增幅135.22%。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原散生木自然生长导致蓄积量增加;二是2005年调查散生木统计较少,因此散生木蓄积基数小,导致增加量大。

2.2.4 四旁树蓄积量增加 第4次调查四旁树蓄积量830271m3,较第3次调查的52960.9m3增加了777310.1m3,增幅1467.71%。增加原因包括:一是2次统计四旁树胸径、树高、株数的方法不统一,第3次是按小班人为目测估计填写,第4期是通过系统样地调查推算;二是2次调查期间织金县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构建山、水、林、田、路交相辉映的绿色生态体系,四旁树大量增加;三是广大群众生态建设意识增强,植树积极性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四旁树数量;四是原四旁树自然生长量累加增加了蓄积量。

2.3 林业用地林种结构及森林类别 根据第3、4次森林调查细则,有林种的地类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无林种的地类为未成林地、苗圃地、迹地、宜林地。由表3可知,织金县2次调查结果相比较,不仅林种比例变化较大,各林种面积也发生很大变化。

2.3.1 公益林面积增加,但比例下降 公益林主要由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构成。由表3可知,第4次调查公益林面积较第3次增加了9131.57hm2,增幅8.79%,但面积比例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其中,防护林增加27094.23hm2,增幅33.11%,比例上升13.28个百分点;特种用途林减少455.89hm2,减幅75.46%,比例下降0.38个百分点;公益林中无林种林地面积减少17506.77hm2,减幅81.76%,比例下降14.37个百分点。

2.3.2 商品林面积增加,比例上升 商品林主要由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构成。第4次调查商品林面积较第3次增加4235.55hm2,增幅20.62%,面积比例上升1.47个百分点。其中,用材林增加4586.99hm2,增幅26.14%,比例下降1.97个百分点;2期均无薪炭林;经济林增加145.94hm2,增幅64.9%,比例上升0.09个百分点;商品林中无林种林地减少497.38hm2,减幅17.93%,比例下降0.58个百分点。

林种面积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调查间隔期间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注重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面积大幅上涨,森林质量逐步提升;二是2次调查期间分别进行了分类经营区划和林地保护等级规划,根据县域经济生态发展目标进行了林种结构调整;三是林地经营人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林地经营结构进行了调整,导致林种结构发生变化。

2.4 林业用地乔木林龄组结构 由表4可知,除过熟林面积、蓄积有所减少,其他各龄组面积、蓄积都大幅增加。

2.4.1 中、幼龄林总体面积增加,比例下降 第4次调查乔木林中、幼龄林面积较第3次增加15678.37hm2,增幅45.42%,但面积比例下降6.82个百分点。其中,幼龄林面积增加7607.29hm2,增幅41.65%,比例下降4.72百分点;中龄林面积增加8071.08hm2,增幅49.65%,比例下降2.09个百分点。

2.4.2 中、幼龄林总体蓄积增加,比例下降 第4次调查乔木林中、幼龄林蓄积较第3次增加1913776.72m3,增幅189.58%,但蓄积比例下降11.6个百分点。其中,幼龄林蓄积增加749226.01m3,增幅282.26%,比例上升2.62个百分点;中龄林蓄积增加1164550.71m3,增幅156.52%,比例下降14.22个百分点。

2.4.3 近、成、过熟林总体面积增加,比例上升 第4次调查乔木林近、成、过熟龄林面积较第3次增加6751.35hm2,增幅151.36%,面积比例上升6.82个百分点。其中,近熟林增加4247.11hm2,增幅121.02%,比例上升3.63百分点;成熟林增加2551.39hm2,增幅323.79%,比例上升3.42百分点;过熟林减少47.15hm2,降幅28.93%,面积比例下降0.23个百分点。

2.4.4 近、成、过熟林总体蓄积增加,比例上升 第4次调查乔木林近、成、过熟龄林蓄积较第3次增加1146317.6m3,增幅427.05%,蓄积比例上升11.6个百分点。其中,近熟林增加677691.71m3,增幅359.52%,比例上升5.22百分点;成熟林增加478105.1m3,增幅751.19%,比例上升7.51百分点;过熟林减少9479.21m3,降幅58.21%,比例下降1.11个百分点。

林业用地乔木林龄组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第3次调查未成林造林地达到成林年限和成林标准,其面积蓄积计入有林地面积蓄积,导致第4次调查有林地面积蓄积的增加;二是2次调查期间,全县持续实施各项重点林业工程造林项目,部分新造林地达到成林年限和成林标准,其面积蓄积计入有林地面积蓄积,导致第4次有林地面积蓄积的增加;三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及其他林业工程实施的封山育林,人促封育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加之人为破坏少、森林灾害少,促使天然林资源在面积和蓄积上都呈现显著的增加。

2.5 林业用地乔木林树种组成 由表5可知,除竹林树种组面积、蓄积有所减少,其他各龄组面积、蓄积都大幅增加。

2.5.1 灌木树种组面积增加,蓄积量减少 灌木树种组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第3次调查部分宜林荒山荒地、半石山地、砂石山地等经封山育林后灌木覆盖度增加转变为灌木林地;二是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出,留下的弃耕地上桦木自然飞籽成林。灌木树种组蓄积减少的原因是2次调查对灌林地的区划标准不一,第4次调查灌木树种组蓄积为零。

2.5.2 经济树种组面积、蓄积量增加 经济树种组面积、蓄积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以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和扶贫项目的实施,在耕地上种植了大量的核桃、樱桃、皂角等经济林。

2.5.3 阔叶树种组和针叶树种组面积、蓄积量均大幅增加 阔叶树种组和针叶树种组面积、蓄积大幅加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上期造林地为未成林造林地,经10年生长达到乔木林地标准,此次调查时为乔木林地;二是2次调查间隔期间使用柏类、华山松、柳杉、软阔类造林并达到成林标准;三是华山松、马尾松、云南松林木经采伐后采用柳杉更新。

2.5.4 竹林树种组面积、蓄积量减少 竹林树种组面积、蓄积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竹子产业在织金县不发达,当地群众对竹子生产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和保护意识。

2.6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是评价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单位面积蓄积量越高,说明森林质量越高[4]。由表6可知,第3次调查乔木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32.78m3/hm2,第4次调查乔木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70.64m3/hm2,2次相差37.86m3/hm2,變幅115.50%。由此可见,调查期间织金县森林质量有所提升,林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7 森林覆盖率 织金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 40.7%增长到2016年的54.09%,增加了13.39个百分点,约每年增加1.34个百分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织金县把“生态立县”放在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和谐发展”发展战略的首位,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县域“东治、南保、西巩、北发”(即东部生态综合治理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区、西部生态经济巩固区、北部生态特色发展区)为主线,突出抓好“六个重点”(即造林绿化、森林资源管护、林业执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作风建设)工作,依托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新增特色经果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另外,2次调查中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法有稍有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2次调查结果比较表明,织金县森林资源呈现持续增长态势。(1)林地面积持续增长:第4次调查林地面积137763.42hm2,比2005年的124396.3hm2增加了13367.12hm2,增幅10.75%;(2)活立木蓄积持续增长:2016年调查活立木蓄积(乔木林蓄积)为6742220.5m3,较2005年的2128490.61m3增加了4613729.89m3,增幅216.76%,年均增加461373m3,年均净增长率21.68%,说明织金县林业建设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3)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森林覆盖率由40.7%增加到54.09%,增加13.39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34个百分点;(4)森林质量持续变好:第4次调查林业用地乔木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70.64m3/hm2,较第3次的32.78m3/hm2增加了37.86m3/hm2,增长率115.50%,森林质量持续变好,侧面说明织金县林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3.2 问题

3.2.1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主要包含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地理分布等。(1)龄组结构不合理。由表4可知,虽然第4次调查与第3次相比,乔木林近、成、过熟林总体面积、蓄积有所增加,比例上升,但乔木林中,中、幼龄林的面积及蓄积分别占乔木林总面积、总蓄积的81.74%和67.39%,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分别仅占乔木林总面积、总蓄积的18.26%和32.61%。由此可见,中幼林比重偏大,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树种结构不合理。虽然林地乔木林面积、蓄积量总体大幅增加,但从各类树种组比例来看,灌木树种组面积比例仍然很高,占林地乔木林总面积的51.91%,而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的经济林仅占1.23%,灌木树种组比例偏大。另外,从林木蓄积比例看,阔叶树种组蓄积占林地乔木林总蓄积的25.38%,针叶树种组占74.43%,针叶树种比重偏大,树种结构不合理,森林总体功能差,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和可持续发展。(3)地理分布构不合理。第4次调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以中、西部偏高,东北部偏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

3.2.2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织金县森林面积155076.03hm2,森林蓄积5675529.3m3,总人口119.33万人,人均森林面积0.13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32hm2);人均森林蓄积4.76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9.42m3)的50.53%;更低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0.6hm2、人均蓄积64.63m3的平均水平。

3.2.3 公益林区划界定欠规范 林业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双重性,为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林业的持续发展,应尽可能充分满足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2个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以现代林业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不同需求,根据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水系、山脉特征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前期公益林区划界定以争取国家公益林补偿资金为主要目的,在区划上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如同一个山头同时出现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等现象,没有严格按《国家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执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造成诸多不利。

3.2.4 部分集体林地权属欠清晰 林权是解决林业发展动力机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森林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织金县虽然已经完成104213.33hm2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但由于工作粗放,林权证上小班位置不准,森林类别、林种、树种等方面的登记存在误差,导致出现部分林地位置错乱、林地(林木)权属纠纷多等问题。

3.2.5 林业发展空间不大 根据表1中第4次调查结果并结合织金县林业建设实际情况可知,织金县林业发展空间不大,林业产业急待转型。织金县137763.42hm2林业用地中,迹地、宜林地仅有3387.81hm2,仅占林业用地的2.46%,而且多为造林难度较大或群众不愿意造林的石山地、砂石山或草地。

3.3 建议

3.3.1 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全县以乡(镇、街道、林场)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森林面积达200hm2以上的森林经营单位应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减少森林主伐的审批,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不断改善森林龄组结构。通过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增加森林植被、调整树种组成、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3.3.2 加强林地保护,严守林地保护红线 织金县属贫困山区,社会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较为稀缺,人均森林资源占有率低。因此,对林地必须实行严格保护,不能把林地作为一般的土地资源,而应意识到林地的主导功能是以社会、生态效益为主,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不可受一时的经济利益驱动而随意征占用林地。

(1)健全领导林地保护责任考核机制。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最基础的生产资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加强林地资源的保护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贵州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的要求及织金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態安全,把林地保护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工作,把保护林地作为政府重要工作,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

(2)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本着生态优先、不占和少占林地的原则,严格控制林地的使用,强化林地征占用管理。确因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林地的,应按照法律法规确定的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权限、责任和监督检查等规定,合理规划,严格审批,强化监督。

(3)严厉打击一切违法侵占林地的行为。各有关部门要通力配合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林地管理的有关规定,坚决制止一切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的行为。对非法占用林地的责任单位和人员,要依据《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按照“谁批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遭到破坏的林地尽快恢复森林植被。

(4)加强林地保护宣传工作。 以新闻媒体、专题座谈、送法下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林地保護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工程建设单位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营造全社会主动参与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林业和国土部门要加强林地征占用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审批,强化监管。

3.3.3 强化森林分类经营,完善国家公益林界定 应根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林资发〔2017〕34 号)要求,规范公益林区划界定行为,及时完善国家公益林界定工作,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效。

(1)科学布局生态空间。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率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布局生态空间,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分类,科学经营,不断巩固提升“东治、南保、西巩、北发”的建设成果,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织金。

(2)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为使全县生态公益林布局及结构更加合理,在确保生态公益林总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对现有地方公益林进行微调:将部分生态区位及生态效益不显著的人工林分予以调出;将部分生态区位重要,如饮用水源、农田灌溉水源及陡坡难以更新、位于城区周边、“三线”地带以及景区周围等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商品林,调入公益林管理范畴。

(3)合理经营公益林和商品林。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生态区位和主导功能的不同,分别采取宏观控制和政策引导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和经济效益。凡经区划界定的生态公益林:一是按中央和省财政预算及时给予相应的补偿;二是根据生态公益林所处地理位置、立地条件等引导林农开展生态旅游、林下种养殖业等多种经营,增加林农收入。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管理手段,应由商品林经营权所有者根据市场作出选择,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政府部门可适当提供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

3.3.4 积极完善集体林权登记管理,解决集体林权改革遗留问题 为了将林地、林木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充分发挥林地、林木的最大经济效益,林业、国土和各乡(镇、街道)要相互配合,以不动产登记和土地确权登记为平台,进一步完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的确权发证工作,解决历史遗留的林地位置错乱、林地(林木)权属纠纷多等难题,让林地经营权和林木使用权以资本形式健康流入市场,通过流转、出租、入股或抵押贷款方式为林农增加财政性收入。另外,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地,要及时登记发放林权证,加强营造林后续管理,为增加林地保有量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奠定坚实基础。

3.3.5 转变森林经营方向,走内涵式林业发展道路 第4次调查结果显示,迹地、宜林地仅占林业用地的2.69%,外延式的粗放型林业发展方式受到制约,因此必须转变森林经营方向,走内涵式的集约型林业发展道路。织金县林业建设已由“恢复性发展”阶段进入到了“优化结构、整体提升”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织金县林业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维持现有森林保有量的基础上,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二是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减少森林遭受的破坏;三是全面实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四是借助退耕还林之机,大力发展核桃、茶叶、樱桃、猕猴桃等特色经济林,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五是加大森林旅游业开发,紧紧围绕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这个龙头,依托织金县古城、洪家渡水库、东方水库,加快桂花森林公园建设,根据森林资源现状,作好森林旅游规划定位开发,多方吸引资金搞活森林旅游,建设一批具有织金特色的生态旅游、山水旅游景点;六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促进和壮大林下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林下产业扶持政策,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和服务森林经营者开展林下产业活动,达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怡春.基于GIS的汤旺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分析[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李双龙,徐有明,戴应金,等.恩施州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10,163:1-5.

[3]Cam pbell K R,Bartell S M.Ecological model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C]//New raan M C,Strojan C L.Risk Assessment:Logic and Measurement.Chelsea,M I:Ann Arbor Press,1998.

[4]汪艳.丰县森林资源动态分析及综合评价[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6):44-46.

[5]梁波,朱朝芹,穆作文,等.徐州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5):41-43.

[6]葛建忠,陈培.海安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1):44-46.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动态分析综合评价森林资源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基于污点传播动态分析的Android安全系统研究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
会计准则改革动态及相关研究
据题类析高中物理动态问题的部分解题技巧
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及其评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