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孟
【摘要】数学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与其余科目不同,数学作为理科类科目是首先出现在学生视野中的学科,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数学才能攻破物理、化学学科的壁垒.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影响一堂数学课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何通过提问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思考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就提问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提问两个方面简单阐述了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指向性;层次性;兼容性;趣味性;提問时机
数学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的学科特点.因此,在一堂高质量、高水准的数学教学课堂中,除了教师的精彩讲解外,还必须伴随着精准的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循序渐进,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新知.
一、提问的必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应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怕学生出“问题”.有些一线教师担心课堂进度,对于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选择忽视,其实就是没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必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试想一堂数学课从头至尾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收获了多少?学生仅仅是在“懂”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其对于新知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运用的能力严重缺乏.其实,一堂高质量、高水准的数学课,问题的产生恰恰是整节课堂的亮点和着力点.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去发现本节课存在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启发学生独立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和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对结论加以修正,这样教学效果会十分显著.因此,“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利用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课堂的首选.
二、如何精准提问
1.提问要有指向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喜欢提问,但是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班的学生提问方式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会有所差异,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提问的指向是否明确,或者说提问是否精准.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条重要性质:一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二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出发点,通过折纸和剪纸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其有哪些性质.我们期待的是学生先观察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一性质.但有一些教师的提问是这样的:“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自己手中的等腰三角形,它具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典型的指向不够明确,因为学生可能会先由边去观察,就可能导致要先学第二个性质.对于随堂课,顺序颠倒影响倒也不算太大,但如果是公开课,PPT顺序已定,如此提问的“伤害”就是巨大的.我们试着换一种提问方式:“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自己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呢?”这样,得到第一个性质以后,再提问:“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自己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呢?”如此提问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也告诉学生观察几何图形要分别由角和边两个方面入手.第二种提问方式反映出数学课堂提问的严谨性及数学学科的强大逻辑性.教师抛出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模棱两可,要让学生反应过来,或者说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你要干什么.每一节优质课都需要教师认真地去磨课,去揣摩学生对于此类知识点的了解程度,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精准地提问,让学生朝着你指引的方向去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问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注意要层次分明.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把握学生的学情,掌控当节课程的重难点,再由易及难地进行引导.把握学情是做好提问的基本前提,学生的认知水平各有差异,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对于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提问时可以做更多的迁移引导,避免学生停留在课本知识上而局限了思维;而对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我们提问时可以更加细致具体,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方向性更明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寻找切入点的能力.此外,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首先要巧设坡度,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让学生有一个认知的过程,这就要靠教师来把握其中的“火候”.例如,在学习“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下面的题目.
例 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y=x+1 (2)y=1x+1 (3)y=x+1 (4)y=1x+1
以上几个小题目逐层展开,这样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降低了坡度,能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方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终达到“ 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3.提问要有兼容性
当我们遇到比较困难的题目或者较抽象的公式法则时,可以分层次提问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首先选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推导过程或直接给出公式法则,紧接着选取一名成绩落后的学生根据前面学生的推导结果或者公式法则进行简单的代入应用.这样做既锻炼了学优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能提升学困生应用新知的能力.记得学完“统计”这部分的知识点之后,我们班级进行了一次单元检测.由于这部分需要记忆的公式很多,又相对复杂,很多学生对于方差公式的记忆不扎实,所以考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当评讲时,我并没有责备任何学生,我分析了大家的失分点,并讲解了一部分注意事项.我先找了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方差公式,然后找了一名基础薄弱的学生到黑板上根据方差公式直接解决这道题目.最终的效果非常好,成绩好的那名学生相当于把公式复习了一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担此“大任”,他感觉特别自豪;而成绩相对较差的那名学生也特别开心,他把这道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解出来了,也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所以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他会越来越自信.其实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是需要表扬的,需要教师用心发现他们的优点,而学生的自信心往往也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只要照顾到学优生,更要照顾到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时要具有兼容性.
4.提问要有趣味性
数学知识枯燥而又深奥,我们的课堂如果少了趣味性,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就会变得效率低下,并且思维不活跃,课后对该知识点的记忆不强.因此,我们在提问环节也要讲求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教师在讲解某些数学公理时可以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引入,进行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笔者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枯燥的定理时即是如此.我首先介绍了背景:有一天,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他发现朋友家的地面一角是一块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地板砖,那么斜边的长怎么计算呢?教师激发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自行推出勾股定理.这样的提问既能培养兴趣,又培养了情感态度,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紧接着提问“还有其他证法吗”,从而引出“赵爽弦图”等具有代表性的证明技巧,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教师的提问要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亲切些,和蔼些,更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使其把回答问题当成平时的交流.教师提问的语气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的情绪.教师简单的语言及烦躁的情绪会使学生紧张,导致他们思维停滞,逻辑混乱.如果教师能亲切和蔼地说“你的思考方向是对的,再仔细想一想”来稳定学生的情绪,或稍加点拨,或者尽可能采用征求、商量的口吻,使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与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就能让学生自如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会感到紧张.
5.提问要注意时机
我们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总会预设各种情景,但很多时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体现出问题在有些时候提出来的必要性,造成累赘和耗时.一节优秀的课堂,的确需要我们去预设各种情景,但必须注意要在特定时机提出相关的特定问题.问题是为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或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排除相关性不大的问题.课堂的多变性肯定会导致进程和我们预设的情景不符,这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解决办法多数是根据重难点或者知识点适当引导学生“转”回主题.当然,教师还必须在课前做尽可能多的预设,预设学生的各种回答,做好万全的准备.其实我们也非常清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因为思考的方向或理解的程度不同,对于提出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教师的要求,有的回答可能与教师预期的答案大相径庭,但不管怎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其勇气是值得表扬的.而且,教师不应该只表扬答对问题的同学,而直接说某某同学的回答错误,甚至有一些侮辱的语言,哪怕是不满的表情也不应该表现在脸上,也不应该对主动回答问题却回答错误的同学实施惩罚,这些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甚者会令学生做出极端的行为.对待这些勇敢地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出值得鼓励的地方,哪怕很小的一点.对于切中要领的回答,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句表扬就把这个问题揭过,天真地以为这个问题学生都懂了,其实不尽然.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回答正确的问题的印象反而没有对回答错误的问题的印象深刻,原因就是教师对回答正确的问题一般不会继续做讲解,反而是对回答错误的问题更加用心,致使学生对于之前能解决的问题反而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如果是切中要领的回答,要继续提问,明确学生對于这个问题真正理解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才能作罢,防止学生只是侥幸猜到一个答案的情况发生,并且这样做也能加深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对于答非所问,教师就更需要重新聚焦问题,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导到核心问题上来,并且适时点拨,使回答趋于完整.
结 语
关于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很多一线教师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技巧,我在这里班门弄斧地浅谈了一下自己的见解.真正要在一堂课程的各个环节提好各种问题,只有理论的支撑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在理论的基础上反复打磨推敲,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水准、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军强.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略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4):155.
[2]张素红.例谈初中数学课堂里的提问艺术[J].数学之友,2019(06):28-31.
[3]林存华,郁琴芳.课堂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4(03):51-55.
[4]王玉霞.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2(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