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琴,许伽彬,雷千乐,郑秋悦,林中鹂,廖美玲
(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学校采取了关闭校园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全国开学季按下了“暂停”键。但疫情暴发期间采取的防控措施可能对人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1]。现有研究发现,在线学习期间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与压力负性情绪检出率较高[2]。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们不得不居家学习,生理节奏和生活节奏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自我控制是自我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指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研究发现,自我控制是个体发展和适应外部生活环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自我控制者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3]。高自我控制者有更健康的生活节奏(如健康饮食与经常运动)[4]。大学生们在居家期间虽然生理生活节奏受到影响,但有了较多的休闲娱乐时间培养兴趣爱好。近几年实证研究表明,培养个体对内在事物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自我控制行为表现[5],且个体参与兴趣爱好活动也可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因此,笔者探讨医学生长期居家期间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与其自我控制、生活节奏和兴趣爱好的关系,分析居家学习期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于2020年6月采用问卷星向福建省某医学院校的743名医学生发放问卷。
1.人口学特征调查表。采用自制调查表了解研究对象人口统计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居所、休闲类型和兴趣活动参与频率状况。
2.自我控制量表。此量表主要测量自我控制特质个体差异[6],其中文版已被证明对我国人群有很好的信效度[7],包括19个项目,采用从“不符合”到“很符合”的5级评分。得分越高,自我控制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3.主观幸福感量表。此量表主要测量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8],其中文版已被证明对我国人群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共25个项目。该量表包含6个维度,包括焦虑、抑郁、一般健康、积极幸福感、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力。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
4.生活节奏量表。通过该量表评估个体昼夜节律和社会节奏[10],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测量个人感知的生活节奏,包括睡眠、饮食、起床时间和社会接触,每个条目采用1(非常有规律)到6(非常不规律)的6级评分。本研究中每个项目的得分是反向的,即分数越高,生活越有规律。本研究中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SPSS的PROCESS程序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收回问卷743份,其中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1.79%。其中,男性243人(35.6%),女性439人(64.4%);独生子女221人(32.4%),非独生子女461人(67.6%);城市学生340人(49.9%)和农村学生342人(50.1%);大一学生376人(55.1%),大二及以上学生306人(44.9%)。
结果显示,医学生的特质自我控制的平均得分为(3.105±0.491),生活节奏的平均得分为(4.086±1.038),兴趣爱好的平均得分为(3.150±1.061),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得分为(4.592±0.501)。医学生兴趣爱好类型方面,爱好为体育类(如健身、打球、跑步等)250人次、文娱类(如追剧、听音乐、看小说等)210人次、生活类(如烹饪、养花等)136人次、艺术类(如弹琴、绘画、摄影等)166人次、游戏类44人次。这说明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体育类和文娱类为主,具有较好的自我控制力,生活规律,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结果显示,自我控制与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511,P<0.01);自我控制与生活节奏呈正相关(r=0.494,P<0.01);自我控制与兴趣爱好呈正相关(r=0.100,P<0.01);生活节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409,P<0.01);生活节奏与兴趣爱好呈正相关(r=0.113,P<0.01);兴趣爱好与幸福感呈正相关(r=0.159,P<0.01);性别与自我控制、生活节奏、兴趣爱好及幸福感均无相关;年级与生活节奏呈正相关(r=0.115,P<0.01,表1)。
表1 自我控制、生活节奏、休闲活动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在控制性别和年级的影响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讨论自我控制和生活节奏对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我控制对医学生生活节奏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91,P<0.01)。在第二层回归分析中,自我控制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06,P<0.01),生活节奏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216,P<0.01,表2)。
表2 生活节奏在自我控制和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模型检验
自我控制通过生活节奏对医学生幸福感的间接效应为0.106,SE=0.021,说明生活节奏在自我控制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表3)。
表3 生活节奏在自我控制和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效应
采用SPSS中PROCESS插件模型5,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条件下对兴趣爱好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将兴趣爱好放入模型后,自我控制与兴趣爱好的交互项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β=-0.084,t=-2.731,P<0 .05)。说明兴趣爱好对“自我控制—主观幸福感”这一路径起到了调节作用(表4)。
表4 兴趣爱好在自我控制和主观幸福感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以兴趣爱好得分高于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低于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通过简单斜率分析检验其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对低兴趣爱好的个体而言,自我控制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512,t=9.598,P<0.001);而对于高兴趣爱好的个体,自我控制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323,t=6.560,P<0.001),但预测作用相对较小,这表明积极参加兴趣爱好活动对于低自我控制者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疫情发生后,医学生长期居家学习期间,特质自我控制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探讨生活节奏和个人兴趣爱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特质自我控制可以通过生活节奏直接或间接地预测主观幸福感。个人兴趣爱好参与频率对特质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关系有调节作用。
健康的睡眠、饮食和锻炼是可持续健康的三大支柱[11]。在长期居家期间,医学生必须依靠自控能力进行网络学习。新冠肺炎疫情除了给医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之外,居家封闭和线上课程也增加其学习焦虑,对医学生自我控制力产生影响。同时,睡眠与个人的情绪调节和免疫功能之间有很大关系[12-13],长时间睡眠不足会造成严重的情绪紊乱和免疫力下降,慢性失眠和长期睡眠不足将会影响精神、身体健康。基于此,自控水平高的医学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起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并提升主观幸福感,对其提高适应能力、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疫情产生的不确定性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长期居家学习期间,医学生的自我控制感能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自我控制力高的医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兴趣爱好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正效应,积极参加兴趣爱好活动的医学生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自我控制与兴趣爱好的交互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节效应检验显示,兴趣爱好在医学生自我控制影响主观幸福感这一路径起到了调节作用。与较少参加兴趣爱好活动的医学生相比,经常参加兴趣爱好活动的医学生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自我控制水平低的医学生在长期居家学习期间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但这种负面影响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兴趣爱好活动来缓解。从自我决定论的角度,兴趣爱好行为是个体内部动机所驱动的,能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而居家期间的线上学习等更多是为了满足学校要求、获得成绩等外在目的[14]。当个体认为决定他们行为的原因是内在而不是外在时,便会更倾向选择内在动机驱动的兴趣爱好活动,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更加愉快地工作与学习。有研究证明,疫情期间从事体育锻炼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15]。因此,长期居家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兴趣爱好活动不仅是保护因子,而且可以作为中间调节因子,减少低自我控制对医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疫情发生后长期居家学习期间,医学生群体总体而言具有较好的自制力,生活规律,喜欢参与兴趣爱好活动,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生活节奏在自我控制和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相比于低控制力、低兴趣爱好的大学生,高控制力、高兴趣爱好的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长期居家学习的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突出强调有规律的睡眠和饮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经常保持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个人兴趣爱好活动对身心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缓解低自控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从而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