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鹏凌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新工科”是我国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新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是保障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民办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局限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探索适应民办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路径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有积极意义。
工科指工程学科及其专业,新工科指的是传统的、现有的(旧)学科的转型、改造和升级,包括内涵的拓展、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转变或提高、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等,从而形成的新学科专业。[1]
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要求日益提高。近年来,由于生源数量急剧减少和办学性质的特殊性,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快速完成转型工作,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快速上岗能力强的一线人才。然而,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积极性低,学习自律性差;针对这些缺点,探索适合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2]
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家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规范指导下,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城乡建设需要、自身的办学定位、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紧跟科技、文化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但传统工科的局限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导致一系列问题与不足。在教学质量上,现有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学科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学不致用。同时,由于民办高校资源、学生质量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硬件无法满足学生工程能力素质的要求,学生存在理论实践之间联系薄弱,综合素质能力偏弱等实际问题。
高等教育新阶段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新科技革命时代、“互联网+”时代叠加的大时代背景也要求民办高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路径?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变化的人才,这是时代对民办高校提出的新要求。民办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能否与行业产业实际需要对接,是否“适销对路”?工程教育是否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如何培养满足各行各业对风景园林工程人才的要求、或达到本行业任职资格要求的新工科人才,正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提到建筑类教学质量适用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城乡建设需要,具有较好的建筑类专业知识和规划、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面临新工业革命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影响,新的环境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符合国家旧标准的同时,更加强调人才培养需要具备德学兼修、德才兼备、引领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是新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传统与新人才培养规格对比见表1。
表1 传统与新人才培养规格对比
民办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要参与对未来发展需求的预测。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在顺应学科转型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满足新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适应新环境。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首要任务是根据所处社会环境、自身办学理念和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满足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建设主要目标的基础上,设定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知识维度上,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方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仍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能力;从能力维度上,在培养具有园林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驾驭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与地方产业结构相耦合,与企业需求耦合、与工作岗位耦合的人才;从素养维度上,在具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跨学科和系统思维、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勤勉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素养。从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全方位设定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动态变化的产业发展相契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民办高校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改革的重点在于解决传统风林工科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学不致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过渡、衔接,课程功能单一,课程难度缺乏梯度设计等问题。通过重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开发新课程、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来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响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1.注重将美育纳入通识教育
根据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新工科课程体系改革注重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为切实改变民办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的要求,课程体系将大学美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并在风景园林专业开设园林美学,注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切实做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过渡。
2.注重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与整合重组专业课体系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现,将学习筑梦、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思政课程列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和支撑。因此,将思政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此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将数学思维训练、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类课程纳入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为专业工程教育思维培养作铺垫,通过思维训练建立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型。
3.注重将BIM技术基础等学科前沿知识纳入工程基础类专业教育
将BIM技术应用综合实训纳入综合创新能力实训环节,并通过BIM协同完成毕业设计环节,从风景园林方案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施工→深化模型→竣工模型→运维模型→施工进度模型→投资进度模型→质量管理模型→安全管理模型→变更管理模型,从前期开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和移交阶段→保修阶段,一体化实践综合训练,通过BIM平台与各个业务系统的集成应用,提高各参与专业协调一致完成项目目标的能力,以此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教育的开展。
传统工科专业的风景园林普遍采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知识,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为: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新工科强调明确培养目标和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因此,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按照新要求,及时做出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
1.利用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根据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特点,教师依据学情优化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采取Spoc平台自建线上课程帮助学生学习。Spoc教学模式的知识构建程序为:接受知识—深化知识—内化知识。
第一,课前教师制作发布Spoc学习资源,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学生通过 Spoc平台课前主动、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学生完成接受知识的过程。
第二,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Spoc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上教师概括总结—设置分组讨论—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分享成果—课堂测试等环节完成学生深化知识的过程。
第三,注重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在实训环节,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完成深度对接,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完成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3]
2.校企合作,多方合作的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道:“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此意见鼓励高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3]面对企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现状和发展潜力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程人才与企业深度对接,实现校企合作,多方合作协同育人。
高校应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实际情况,根据知识—能力—素养的逻辑顺序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订单式”培养,真正做到企业与教学耦合。同时,派遣学生进入生产一线顶岗实习,高校和企业一起围绕关键技术、核心工艺流程开展协同成果转化,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对接。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解决高校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聘请业界精英充实教师队伍,校企联合授课指导,探索校企项目式、任务式等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惠共赢。[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路径的探索任重道远,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过程管理、强调持续调整的动态过程。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推进,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应抓住教育的发展期,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调整和迭代的周期将不断缩短,地方和企业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将成为常态。因此,更应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紧密互动。民办高校需经常分析学生在人才市场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