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周闰芳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28)
社区教育是一种立足于社区,由社区组织的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首先需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需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教学团队、教学方法等。在本文中把社区教育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教师队伍)、物质资源(教学条件)、文化资源(教学内容)、管理资源(教学方式)四种,四种资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社区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但我国是文明古国,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发掘、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可以解决社区教育资源不足的困难。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也可以成为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继承载体和传播渠道。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社区、广为传播,正是新时代赋予社区教育的历史使命。
本文从“人文无锡”这个特色主题出发,基于无锡当地的人文资源,进行社区教育资源的组织和建设,研究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团队这四个方面构建社区教育资源的立体化建设模式,并研究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操作性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型,从而可以在社区教育领域推广应用。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社区教育有三类模式:
一是北欧民众教育模式。北欧是现代社区教育的发源地,社区教育主要依托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机构来完成,又称民众教育。主要目标是培训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二是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兴起于19世纪后半期,由社区学院承担各种培训,可以与四年制大学进行学分互换、转学,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立体化学习需求,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
三是日本公民馆模式。日本社区教育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社会教育,以非职业性继续教育为主要目的,有完善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知识修养和情感教育,其管理制度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学习内容广博,价值定位合理,发展水平较高。[1]
国外几个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模式各有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政府都比较重视,并依托一定的实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模式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联合各方力量,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既是主要策划者,又是主要实施者,有着较浓的行政色彩,因此称为“统筹型”模式;培训内容行政色彩也较浓,以党建、法制安全教育为主。第二类主要是依托社区附近的中小学校开展社区教育,主要是利用其现有的教育资源,但提供的教育内容通常比较少,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可称为“辐射型”模式。第三类是办社区学院,从社区居民的兴趣出发,把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内容比较丰富,专业性比较强,可称为“合作型”模式。第四类是由社区与企业合作办学,引入专业的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社区教育,政府也在一定范围内参与,这种方式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提供的教育内容比较专业,可称为“专业型”模式。以上几种模式虽然各有特色,但还是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想时时、处处学习的需求。[2]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社区教育还没有形成一种整体的建设思路,缺少一个能够适用于不同社区、不同层次的居民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模式,而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1.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
为能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适应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基于“人文无锡”的社区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就是从无锡本土出发,深入挖掘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无锡之根的文化标杆。无锡人文资源很多,如建筑群落、塔影桥虹、壁画石刻、艺术珍品、历史人物、革命圣地、风土民俗、城乡风光、美味佳肴、平原驰马、水乡泛舟、海滨戏水、龙舟竞渡、柳荫垂钓等,人文资源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源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并能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学习需求。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是“吴越之根”的文化血脉和精神财富,将人文资源融入社区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式。[3]
首先根据无锡历史文化的特色,将人文资源特色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文化系列,即鸿山吴文化系列、惠山祠堂文化系列、南长窑群文化系列、梁溪书院文化系列、民族工商业文化系列、江阴霞客文化系列、宜兴陶瓷文化系列。鸿山吴文化系列指的是以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鸿山遗址为核心建的“两馆一址”(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和邱成墩战国贵族墓遗址)及附近的泰伯陵等人文景点开发的历史文化故事等;惠山祠堂文化系列指的是在无锡惠山古镇,有一个特殊的古祠堂群落,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但有118座古祠堂,其年代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有着由这些人物和家族延伸出来的系列历史文化内涵;南长窑群文化系列指的是无锡梁溪区大窑路上一批古窑群遗址,并有窑群博物馆等展示的“砖瓦文化”;书院文化系列指的是东林书院、二泉书院、安阳书院等古代书院保留下来的书院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系列指的是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等,展示了民族工商业文化;江阴霞客文化系列是指由徐霞客旅游带来的一系列文化故事和人文地理知识等;宜兴陶瓷文化系列指的是千古陶都发生的与陶瓷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故事等。
2.“点—线—面—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型设计
以七大文化系列教学内容的建设为例,每个文化系列都有一些文化体验点,每一个文化体验点都有历史文化故事、文学、建筑美学等文化内容,挖掘整理这些不同的文化内容,就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资源库。而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按照同一特性连起来,就形成文化系列。如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为主线,可以形成唐代、宋代、明代等系列历史人物故事,可以将这些系列故事编成无锡历史人物故事集,从不同的文化层面选取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点—线—面—体”的选取模式。整个“人文无锡”教育资源的建设就像是建一座大楼,点、线、面可以不断增加,从而满足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人的学习需求,形成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宜学的理想的社区教育环境。
1.“人文行走”的教学方法设计
社区教育特色资源的受众是社区居民,居民年龄、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可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即“人文行走”,组织社区居民到人文体验点进行“游学”,在“游中学,学中游”,边走边学。它适合不同的人群和组织形式,如亲子组合,家庭组合、邻居组合等。
人文行走最重要的是设计好行走路线,行走路线可以按照特定的文化系列设计,如吴文化、窑文化、祠堂文化等,也可以在不同文化体验点进行交叉设计,比如市中心。行走线路还可以加一些现代文化体验场所,根据社区居民的具体情况来设计。
2.其他教学方法设计
此外,还有比较适合人文教育的学习方法,如“读书会”“亲子游”及目前较流行的同城“city walk”等,这些都是轻松活泼的学习形式,在学习中增进了家庭情感,增进了睦邻友谊。
人文行走线路由一个个人文体验点组成,通过对无锡本土的人文景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设计人文体验点。这些体验点既是社区教育人文资源的来源,也是学员学习和体验的场所。本文初步将无锡人文历史文化分成七大系列,即鸿山吴文化系列、惠山祠堂文化系列、南长窑群文化系列、梁溪书院文化系列、民族工商业文化系列、江阴霞客文化系列、宜兴陶瓷文化系列,每一个系列都有若干个人文体验点,开发联系这些体验点,可以实现社区教育特色教学条件的建设。
由于“人文无锡”的教学内容来自民间,来自身边的本土文化,教学团队成员可以是社区学院的老师、街道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等。
基于“人文无锡”的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立体化建设,通过“人文无锡”教学内容的选取、“人文行走”教学方法的设计、“人文景点”教学条件的建设、“人文教员”教学团队的组建,立体化建设模式,形成了立体化的社区教育资源库。这种建设模式也适合于任何社区,可以复制、推广。(见图1)
图1 “人文无锡”立体化社区教育资源库
1.建设模型创新
创新性地设计出社区特色教育资源建设的“点—线—面”一体式建设模型,具有可复制性和普适性,可以推广应用。
2.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改变传统的面授方式为“人文行走”的方式,既是一次学习活动,也是一次家庭、邻里的交流活动,“走中学,学中走”,健康,环保,适合所有社区居民。
3.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一改传统的课本内容,具有可延伸性,在寻找、发现、体验、分享中获得知识,学习内容种类丰富,更适合社区居民日常学习。
将人文资源融入社区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式。以社区教育来传播地域文化,可以培养社区居民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全面提升了社会居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最终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