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学习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实践研究
——以网页艺术设计课程为例

2021-02-18 04:44
现代交际 2021年24期
关键词:学习者情境课程

张 淞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将课堂由线下转向线上,由此引发了一轮网课潮。而在这一轮的网课潮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我国的网络传输系统由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淡定从容,仅仅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表明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技术的成熟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标志着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正式到来。这一轮的网课潮以微学习资源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被称为“微学习”的教学形式走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本文以网页艺术设计课程为例,对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展开深入研究。

一、微学习的特征与内涵

“微学习”或“微型学习”,最早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于2004年提出,其原意是指“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新型学习形态”[1]。按林德纳的观点,微学习以微媒体与移动技术为支持,以“新媒介生态系统”“微内容”“微媒体”为特征。同时,西奥赫格指出:“微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较小,学习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2]布鲁克则认为微学习存在于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具有便捷性的特点。[3]我国学者祝智庭站在移动学习的角度阐述“微学习”的概念,指出“通过便携的设备,微型学习中的微型学习组块可以被学习者方便地获得,并进行储存、生成及流通”[4]。他认为微学习具有知识内容小型化、知识结构松散化、技术链接实用化等特点。微学习相较于其他的学习方式,更适宜学习者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学习终端开展无时空限制的学习活动。在实际应用中,微学习的“微”能很好地揭示微学习的本质特征:一是指时间“微”。相对于传统学习,微学习时间较短,不是大段连续时间的系统学习,方便学习者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二是指学习资源与内容“微”。微学习一般使用容量较小的学习资源,承载的学习内容短小而精妙或深奥。三是指教学设备“微”。微设备,是指微学习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具有“一大一小”的特点。“一大”指功能强大,便于处理日益繁复的教学数据,“一小”指的是设备体积小,方便携带。新技术的发展,使手机一类移动学习终端得以普及,从而为微学习提供了便利。

据此分析,微学习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微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理念,其内涵涉及学习主体的拓展和学习时空的转化。微学习的学习主体不再局限于学生,理论上人人都是微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也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在学习时空方面,微学习往往发生在系统学习以外的碎片化的时间中,将学习场所从线下移向线上,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有学习需求,学习行为都可发生。

第二,微学习是一种自主且多元的学习形态。微学习借助开放、灵活的移动网络系统,将学习资源推送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与此同时,任何数字化学习媒介都可以承载学习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习内容的传播渠道。在微学习中,知识得以拆解、重组,形成微小且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对象),更加适合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并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5]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多元的学习媒介与传播渠道、自由而短暂的学习时间,使微学习呈现了自主与多元的特点。

二、微学习与课程教学的适契度分析

根据微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结合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现象图式学理论的观点,尝试分析微学习与课堂学习的适契度。

(一)搭建抛锚式学习支架,提高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6]该理论关注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发生与保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学习情境,学习的意义才能彰显。在微学习中,微资源构建了或真实或逼真的虚拟学习情境,提供了与课程教学类似的学习活动,以模拟知识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应用的方式搭建抛锚式学习的支架,为学习的开展、互动的体验创造机会。

微学习对技术的大量应用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提供了现实的支持,相应地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则为微学习做好了理论准备。在微学习中,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访问微学习系统,获取知识,完成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微学习系统在设计时为学习者所提供的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将微学习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形成仿真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多元学习环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现象图式学是一种以事物的初始形态为“基值”、通过“基值”的不同形态转换,使学习者渐次认识事物本质的学习理论。现象图式学认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是分层递进的;因此,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也是有层次的。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使学习者的认知路径也存在差异,这种由学习个体的差异引发的学习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微学习以其灵活机动的时空关系,提供了风格迥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解决了学习的差异性问题。如果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塑造了学习者的“共性”,而微学习恰恰在课堂教学之外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微学习中,教师职能的弱化、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与教学环境的虚拟化,都要求学习者不断调整学习心态与方式,借助多种微学习媒介,自主地梳理学习内容,重组、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对学习者而言,微学习这种方式学习压力小,获取知识的途径多而离散,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消解传统课程教学中因知识获取途径单一而带来的学习焦虑。同时,微学习对学习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处理好诸如与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及学习时空转换之间的关系等。这种能力能帮助学习者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学习,实现对学习环境的有效掌控。

由此得知,微学习在学习情境的构建、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空的转换、学习方式甄选上与课堂教学有相当高的契合度。

三、微学习与课程教学整合流程设计

微学习与课程教学整合实践是指利用微教学环境将微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其中微学习主要通过移动学习平台承载微学习资源,创建学习环境,完成资料分发、自主预习、学习与讨论、作业提交与评价、问题反馈与解答等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则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授课开展系统化、体系化的探究、拓展及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依托学习通的“我的课程”模块,分类上传教案、课件、试题等教学内容;通过考试、讨论、作业等功能进行微学习活动,由此将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所涉及的线上线下环节统一起来。如图1所示。

图1 微学习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流程图

要开展微学习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学,首先要在学习平台上创建微学习环境。微学习环境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教师需要根据个人教学经验、经历及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特点等,将课程知识体系拆解重组,将章节重点、难点和拓展知识点进行细分,进而规划建设微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案例、演示动画、PPT、教学视频、教学习题、讨论主题等资料包,并将这些资料包按一定的教学逻辑上传至学习平台相应功能模块,形成个性化的微学习环境。同时,借助学习平台的各项学习功能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讨论、试卷分析、作品赏析等。

相对于课堂学习,微学习的作用在课前与课余两个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课前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前测,教师掌握学生情况,为调整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学生则利用课前与课余时间登陆平台,完成教师发布的预习任务,主要包括观看教学视频、浏览教学PPT、阅读文献与作品等。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发起在线讨论,教师以留言、聊天等方式答疑解惑,也可将典型问题提交平台发起讨论,师生、生生间共同交流互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启发、引导活动,学生则完成课前预习。课余阶段,教师在平台发布、批改作业与测试,学生利用文件传输、作业与考试模块等功能在线提交作业与测试结果,完成教学考核。教师可利用移动设备随时批阅、实时反馈成绩和结果给学生,实现在线测试、课程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教师在汇总教学后测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学习绩效分析,对课程进度与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并根据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展开主题讨论,以此巩固教学效果,查漏补缺。

课中阶段即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基于前测和讨论结果调整教学部署,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和教学互动,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难点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所需的教学材料,可以事先上传至微学习平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出结论或创作作品,由教师总结、归纳和拓展,实现课堂的翻转。

四、教学流程的案例应用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微学习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形式相较于单纯的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研究选取我校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两个班进行对照实验,每班均为32人,开展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实验班采用微学习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形式进行教学,常规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形式。

实验班级同学在实验期内共进行章节学习2066次、生均观看微视频时长106.5分钟,提问18次(学生发言498次),主题讨论11次(学生发言307次),学生笔记热词18个。数据显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时有了显著提升,新的教学形式在促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互动热情方面更具优势,更有利于协作性学习的开展。从学习的时空转换来看,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和随意自主的学习地点,都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知识同化和顺应的形式与时机,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之间寻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简言之,微学习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学形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了学习兴趣,观照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验证新的教学形式在网页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能,在对照实验结束后对参与实验的两个班级成绩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两个班的综合成绩,检验两种教学形式下学生成绩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网页艺术设计综合成绩统计描述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采用微学习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形式的实验班学生成绩平均分显著高于常规教学形式下的学生成绩;标准差显示,两者的内部离散程度也存在差异,前者程度较小,而后者程度较大,表明常规教学存在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可以认为在提升教学成绩与缩小教学差异两方面采用新教学形式效果显著。

五、结语

微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超越学习内容、方式与时空的非正式的碎片化学习环境,它丰富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途径,顺应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个性化得以彰显,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无法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缺陷”,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现有教学实践表明,微学习与课程教学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还呈现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当然,任何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要想在教学实践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进而产生深远的影响,都需要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上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并使其内化为每个学习者的习惯与行为,由此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学习者情境课程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