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冰工匠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中华职业素养典范,在新时代更应该让李冰精神渗透到我们的德育课程中。本文在分析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的原因基础上,揭示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的重要意义,进而探讨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高校德育;李冰工匠精神;渗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教学体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李冰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渗透到高校德育课程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既要分析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的原因,又要知晓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的重要意义,更要理清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路径。
一、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的原因分析
(一)自媒体的消极影响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以飞一般的速度迅猛发展,首先接受的主要和普遍人群便是我们的高校大学生。我们需要看到互联网自媒体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互联网自媒体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如表现非常明显的沉迷网络游戏、极左极右自媒体网络文化、无休止的短视频接收等,既消磨掉年轻一代大学生主要时光精力,又使得年轻一代大学生对学习和工作不思进取。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传入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和世界接轨。一切往“钱”看的思想,被西方精神殖民化的思想,走捷径搞形式主义的思想等社会不良风气渐渐传入高校,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反而如李冰工匠精神、航空航天精神、长征精神等弘扬社会正能量主旋律的精神还不是主流思想。
(三)身心浮躁的自我特征
身心浮躁的自我特征表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急功近利,只愿意学习对自己评优评奖有利的,只愿意学习可以立马解决社会和工作实际问题的知识,不愿意在综合素质、内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社科或者道德素养学科上面下功夫。
二、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不仅需要又红又专,更需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李冰工匠精神既是天府文化主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李冰工匠精神渗透到高校德育课中,让学生学习李冰工匠精神同时,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二)开辟李冰工匠精神研究新方向
过去现在将来,李冰工匠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高校教育,特别是德育课程教育拥有其特殊性,学习传承李冰工匠精神是我们高校德育课程教育应有之意,又是传承弘扬李冰工匠精神又一渠道。李冰工匠精神既为四川省治蜀兴川提供精神动力支持,也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夢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三)提升高校德育课高质量发展
李冰工匠精神主要涵盖: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执着精神、担当精神等。正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涵养,也是高校德育课程包含的主要内容。李冰工匠精神有效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高校德育课中,大力倡导和弘扬李冰工匠精神,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把李冰作为道德榜样,最大限度激励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执着精神、担当精神。
三、高校德育课中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路径
(一)规范化有序化各部门协调推动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
规范化有序化各部门协调推动李冰工匠精神渗透到高校德育体系中。制定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制度计划,让李冰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服务之中去。管理服务部门、教学设计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协调推动李冰工匠精神的渗透。
(二)全课程全路径融入李冰工匠精神
课程全路径融入李冰工匠精神,让李冰工匠精神渗透到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理论课程、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学生党团活动、学术讲座研讨等全课程全路径融入李冰工匠精神。深入挖掘李冰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执着精神、担当精神等内核要素,让其和理论课程、思政课程、第二课堂、学生党团活动、学术讲座研讨等有效衔接,让李冰工匠精神科学内涵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全课程全过程。
(三)全员化全面化营造李冰工匠精神文化
全员化全面化营造李冰工匠精神文化,让李冰工匠精神文化渗透到高校每个角落。校园精神文化是影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赖以大学生活的主要方向,作为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要让李冰工匠精神文化潜移默化融入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中,主动宣传李冰工匠精神文化、主动营造李冰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主动开展李冰工匠精神文化各类主体活动,进而形成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政融.李冰精神当代价值探究[J].智库时代,2018(45):134+155.
[2]赵晓丹,王泊,张艳.李冰工匠精神的深厚内涵及其文化传承[J].时代报告,2020(03):124-125.
[3]王克明.对李冰精神的认识[J].巴蜀史志,2020(05):376-379.
[4]贾晓峰,张均,甘宗伟.弘扬天府文化 传承李冰精神[J].基础教育课程,2021(07):10-14.
[5]李德幸.谈谈都江堰水文化特色与李冰精神[J].四川水利,2019(06):153-158.
[6]舒嘉奇.李冰治水思想辩证关系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8(34):16-18.
作者简介:秦婷,女,(1991—),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2021年一般项目“李冰工匠精神融入学校德育的路径”(项目编号:LBYJ20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