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大思政课”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提供了鲜活素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要凝练“大思政课”内涵,结合高校教学实践,构筑“大思政课”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课堂教学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原指我国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共克时艰,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瞩目的答卷的,可作为生动思政教育资源的历史事件。但这节“大思政课”,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的背景下,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格局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有着生动形象的具体案例值得发掘,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研究,有着宽广的外延值得探索。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意义非比寻常。高校课程教学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系统性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要求,并对课堂思政进行了整体部署。将“大思政课”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能够使高校思政课紧密结合现实,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兼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又是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要求,能够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内容。
一、凝练“大思政课”内涵
作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具有生动案例的思政资源,“大思政课”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凝练“大思政课”的内涵,关键在于理解“大”之意蕴,需要站在党和国家整体战略的高度,通过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的有效结合,基于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考,探究其价值评价;同时,运用系统思维能力,把握“大思政课”同当前国际关系、国内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大思政课”放在党和国家的面临的发展形势中进行有结构、有层次的系统性的把握。
凝练“大思政课”的内涵,重在突出“思政课”的功能。一方面,需要将“大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部分,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大思政课”作出的准确判断。另一方面,需要回应现实问题,使思政功能不因内容的空洞而流于形式。对此,必须开拓视野,结合现实、结合历史。需要利用国际关系学科研究成果,将当今国际抗疫正反案例有机统一;需要有效结合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讲好“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历史与当下、历史与未来有机统一。
二、构筑“大思政课”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路径
在凝练“大思政课”内涵的基础上,需要发掘具体案例,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要求,结合高校课堂教学特点,形成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以探寻“大思政课”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并根据现高校课程教学实际,进一步提出可操作性方案。
使“大思政课”有效走入课堂,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好“大思政课”,离不开优秀的思政教师,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知识涵养等因素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关系着“大思政课”能否切实发挥作用。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必须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并通过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掌握,切实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客观上要求在思政课教师培育、选拔、使用等各环节各方面做好做实,坚持思政课教师培养专业化、学科化,同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育,加强党的政治引领作用。
其次,上好“大思政课”,需要加强思政教研教改体系建设,不断将“大思政课”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讨论、师生座谈等形式,实现“专题式”教学从全域化向纵深化发展,实现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也包括西方政党为什么“不能”、新自由主义为什么“不行”、资本-帝国主义为什么“不好”,努力做到让学生结合现实,有所体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探索讲课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把“互联网+微课”模式引入思政课,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创建思政“微课堂”,用更加直观有效的课程形式促进“大思政课”内容的发展。
最后,上好“大思政课”还需要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课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思政课”如果只由某位思政教师通过讲授的形式一带而过,其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其内涵也得不到发挥。“大思政课”必须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大思政课”的内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思政教学育人地位,不断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
三、加强“大思政课”与思政课堂的有效联动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大思政课”作为一个思政专题,在具体的高校教学实践中,可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作为专题来讲,可在公共基础课中作为案例来讲,也可系统性融入各类专业课;具体推进“大思政课”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必须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统领,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纲要。
实践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沃土。“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党对思政课建设宝贵经验的传承与弘扬,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在高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真正把思政课办成阐释中国成就的理论大课,与公共基础课进行有效联动,在理论层面不断融会贯通,不断提高高校整体思政教学质量。
作者介绍:
徐诚,男,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