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02-18 23:24白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能够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本文以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当前此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探索如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有效地开展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文化自信;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艺术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艺术类大学生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责任。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包括农业院校均开设艺术相关专业。这些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与单一艺术类高校相比,一定程度上会缺乏针对性。所以,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艺术人才,对此我们应该在文化自信方面做出哪些努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农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服务管理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爱农乐农、知行合一”的品格,促进高质量农业人才养成。

二是发挥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出发点,是实现全面鄉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自信理念与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主体在对其所处文化环境中文化内容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积极乐观、骄傲自豪的情感体验以及绵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艺术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和表示形式,艺术的创新要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之上。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将文化自信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是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群体和渠道的重要途径,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创作自信。文化与艺术不是单独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历史,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必定是博览群书、贯通古今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必定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艺术元素,将其融入到美术创作中,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创作自信。

第二,提升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在全面提升学校美育的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体会美学思想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和表达,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建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增强艺术修养。

4、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类考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约占每年高考总人数的10%,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在成长环境、成长规律、成长模式方面与普通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稍有不足,容易陷入各种思潮的交锋地带,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显著的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学生层面。此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感性思维强势、创造能力突出,但同时也凸显出规矩性、纪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的特点。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忽视了自身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教师层面。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目前,思政课教师课堂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专业课教师不注重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性,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环境层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截止2020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9.89亿,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学生占比20.1%,在所有类型网民中占比最多。[3]

5、文化自信视域下农业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探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对增强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拓展思政教育的“宽度”,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缺乏针对性,过于统一化,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缺乏教育基地、实践教学不足[5],使艺术类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假大空”理论的错误认识,缺勤率严重、低头率增加、作业抄袭,而部分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使这种现象并无明显好转,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例如,开设《中国书法》《传统音乐鉴赏》《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等通识课程,引导学生们结合专业学习提升道德修养。在《传统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学唱《红梅赞》《延安颂》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革命音乐。

第二、提升思政教育的“新度”,形成“线上线下”育人合力,创新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笔者在对所在学院进行调查时发现,随着与互联网为友、喜欢参与性学习的“00”后步入大学校园,过于单一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挖掘实践教育的魅力,构建“线上+线下”的思政育人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网络”的形式开展教育,形成育人合力。例如,线上我们可以参考中央一套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的形式,在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开设类似栏目,引导学生朗读红色书信、介绍书信作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分享读者感悟、交流学习体会,生动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线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开展墙体才会等方式来加强传统文化熏陶,进而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互联网+”大赛结合红色文化传播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鼓励学生赓续精神命脉、传承红色基因。

在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在“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中国共产党建党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将实习写生地点转为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鼓励学生在专业创作中融入思政元素,用艺术方式表达爱国之情,从不同的角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靓丽底色,增强爱党、爱国情怀。

第四,提高思政教育的“准度”,构建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夯实文化传承教师队伍。文化的传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凸显,不是凭借一人之力就可以达成的,需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倡导者,扮演者“1”的角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守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挖掘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这两支队伍扮演着“2”的角色。构建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形成“1+2>3”的育人格局,夯实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各类育人阵地中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新思想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扎根每个学生的心里。例如,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在此基础上,辅导员针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开展活动时,就可以融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道技合一、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打造一支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通过专题培训、访学等形式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针对艺术类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模式,探索“思政+艺术”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创作更多符合主旋律题材的艺术作品。例如,西安美术学院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搜集中国近代以来反应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和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描述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等,用美术作品讲述时代变迁。同时,以微信公众号“莲开有声”为依托,定期推送课程内容,做到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该课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受到了广泛好评。[5]

打造一支能够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课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知识的重要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专业教师。所以,专业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传承力度、运用态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专业教师,一是注重挖掘专业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二是通过课程展、实习展、毕业展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主动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捕捉、判断、处理接受没得信息,用良好的艺术观指导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例如,笔者所在学院结合专业特色,鼓励毕业生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建校70周年进行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举行了“以匠心、致初心——2021届绘画、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展”、“助力乡村振兴、献礼百年华诞——2021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展”,既坚持了弘扬主流价值、反映时代变迁、关注现实生活,又展现了00后大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内心表达,兼具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6、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6]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人才培养各阶段、各层面,首先,可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创作自信,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美学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7]二是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有助于提升高校美育成效,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参考文献

[1][6]新华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21-07-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魏荣,肖李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研究[J].德育论衡,2021,651: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网民数达9.89亿构成全球最大数字社会[EB/OL].(2021-02-04)[2021-07-13].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2102/20210203036974.shtml.

[4]方滨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99:123.

[5]万尧绪.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018,28:17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2021-07-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作者簡介]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辅导员 讲师 白芳 266109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QNSZ2021029)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
浅谈艺术类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