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提出借助游戏具象化节奏训练、利用游戏辅助音高训练、通过游戏感知音乐情感等教学策略,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游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140-0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这一特性决定了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以讲授教学为主的学科,更多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乃至创造来收获知识。小学生尚处于天真活泼、喜好玩耍的阶段,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采用多样化、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才能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将游戏引入音乐课堂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法,既符合小学生爱游戏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乐中体验音乐、习得知识,又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较契合娱乐性较强的音乐学科,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高效实现。
一、借助游戏具象化节奏训练
了解音乐节奏是欣赏音乐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对小学生而言,音乐节奏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初步接触时往往不易理解、不易记忆,或者容易导致学生在枯燥重复的节奏训练中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音乐学习的开展。为此,教师应当适时地融入音乐游戏,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获得直观、具体的动作经验,进而对各种节奏产生深刻的印象。
例如,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一课,学习的就是节奏的内容。如果单纯地告诉学生四分音符是1拍,八分音符是[12]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难以掌握相应的节奏。对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名为“自由节拍”的游戏,融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乐理知识。在教学导入环节播放各种声音,如悠长的火车汽笛声、短促的汽车喇叭声、长的猫叫声、短的狗叫声等,使学生对声音的长短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聆听这些声音,并增加一些不同节拍的走路和跑步的脚步声,要求学生用拍手的方式将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为节奏训练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正式的教学环节,笔者继续使用这一游戏,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熟悉的名字,如自己或家人的名字、角色名字、动物名字等,指导其利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这些名字设计节奏,两个字的名字通常设计两个四分音符的节奏,三个字的名字则设计为一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的节奏,同时以拍手和说唱的方式有节奏地报出名字。如“多多”的节奏是“× ×”,“孙悟空”的节奏是“× ××”,这样的玩法比较有新鲜有意思,吸引着学生积极地尝试。接着,当学生能够拍、唱说出名字的节奏,再通过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共同参与,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演唱时值的体验。并且,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断重复、巩固,逐渐熟悉并掌握了这两种音符的节奏,形成预期的节奏感。接下来,笔者再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根据儿歌的节拍和旋律拍手朗诵。经过之前的游戏练习,学生已能熟练跟随音乐完成对节奏的模仿,也能透彻地理解四分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的乐理知识。
音乐游戏是以动作为开端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在辅助音乐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游戏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活动媒介,其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动作,实现了从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等要素,初步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音乐欣赏乐趣,产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机,进而能够自发地聆听音乐、学习音乐、探索音乐。
二、利用游戏辅助音高训练
音高是声音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对音高的基本认知,通常采用练耳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培养学生对声乐和器乐的辨识,提高其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及记忆能力,丰富其对乐谱理解和对音响效果的想象力。但对小学生而言,练耳训练虽然非常必要,但相对枯燥,不利于他们长时间保持学习的专注力。对此,教师利用游戏把练耳训练变得有趣,可以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所谓“音高”,是指我们听到某种声音的相对高度,而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即振动速度决定的。在学生初学音高概念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听声辨位”的游戏,即让一名学生蒙住眼睛,由其他人将指定的书包放在教室的某一位置,然后让蒙住眼睛的学生寻找这个书包,其他学生在他寻找的过程中用敲击桌子的方式为他指引方向。当学生靠近书包时,敲击桌子的频率增大;当学生远离书包时,敲击桌子的频率便相应减小。蒙住眼睛的学生根据敲击声的频率来判断自己与书包之间的距离,在敲击声的引导下找到书包。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利用敲击这种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现声音的频率,用方便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高,同时也弥补了小学生无法唱准乐音的不足。学生根据距离敲击出不同的频率来演绎音高之间的差异,而蒙住眼睛的学生,则在根据敲击声定位书包时,锻炼了对音高的听辨能力。一个音乐游戏同时实现了表现与听辨两个角度的训练,是有助于学生理解音高这一基本概念的。
在开始学习音阶时,传统音阶教学顺序是从do、re、mi开始,再到fa、sol、la、si级进展开,但教学实践证实,这种按照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适合初学,学生往往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相反,学生在生活中最常听到的音为do、mi、sol三度跳进音阶,从这三个稳定音入手,再逐渐加入la、re、fa、si等音,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准确唱出。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根据动物行动特点,将级进音阶、小跳音阶及大跳音阶分别设计为乌龟爬行、兔子跳躍和猴子翻跟头,然后开展一个名为“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利用乐器或清唱来演示一段音阶,让学生用上述动物来标注刚才听到的是哪种音阶。这个游戏所用的乌龟、兔子和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动物形象,学生对它们的爬、跳、窜等动作也非常熟悉,用它们来比喻音阶,能把一个抽象概念转化为更加具体的形象,易于学生理解这些音阶之间的差异,实现音高训练的目的。
三、通过游戏感知音乐情感
无论是乐曲还是歌曲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内涵,小学生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好领会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深层含义。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情绪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情感这条主线,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其通过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情感,将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于小学生而言,必须结合自身熟悉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够完成,而游戏是非常理想的辅助手段,它能够在音乐作品和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之间架设起一道桥梁,使学生更易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赶海的小姑娘》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一段真实的赶海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歌中所唱的“松软软的海滩”“金黄黄的沙”“水洼里一抹晚霞”等迷人风光;接着借助一些贝壳、鱼虾道具等,让学生扮演赶海的孩子,边赶海边聆听歌曲。游戏将学生带入歌曲角色中,使他们获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在演唱时便能正确地表现歌曲所要求的“轻松活泼”的情绪。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听一遍乐曲,仔细辨认乐曲中森林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利用口技、打击乐以及纸笔、杯子、桌椅等工具来模仿乐曲中出现的蛙声、鸟叫、虫鸣、风声和水声等,试图通过这种辨音和模仿发音的游戏,增强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对乐曲节奏、音色、旋律的感受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与领悟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融入游戏,目的并非单纯地让学生玩游戏,而是通过设计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听觉感受和动作感受之间的结合,体现音乐学习全员参与、快乐体验、直观生动等教学原则,有效建构高效、趣味的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简介】李雯斌(1984—),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东成小学,研究方为小学音乐教育。
(责编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