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标 姜晚英
【摘要】本文论述通过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推动“土瑶”学生对文化认知的感悟、对文化情感的积累和对文化价值的传承,实现以民族文化传承帮助“土瑶”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学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1-0006-0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流、交融,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文化血脉。各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共同认同中华文化,因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土瑶”是中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沙田两个镇,总人口不足1万人。通过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工作,鹅塘镇、沙田镇6个“土瑶”村于2020年底全部脱贫摘帽,向着乡村振兴的大道迈进。贺州市民族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贺州市民族学校是一所全新的义务教育有保障扶贫项目学校,“土瑶”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如何以民族文化传承铸牢“土瑶”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特色办学之路,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贺州市民族学校通过推动“土瑶”文化传承进一步促进学生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在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中,贺州市民族学校以象征教育实现学生对文化认知的感悟,推动从认知到情感的内化;以情感教育实现对文化情感的积累,推动从情感向行为的外化;以价值观教育实现对文化价值的传承,推动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
一、象征教育:以文化认知的感悟,推动从认知到情感的内化
贺州市民族学校从学生自身出发,以象征教育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从学生接触的事物着手,由点及面地让学生感知瑶族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孕育国家情感。学校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出发,逐渐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引导学生感知象征符号,培育学生对国家的集体记忆。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能够对具体的事物进行初步的分类、排序、运算,而对国家的认同感仍然需要具体环境和元素的支撑。为此,一方面,贺州市民族学校将瑶族象征图案——盘王印融入学校路灯、校舍建筑、校园展示栏、教室装饰中,并在教室走廊、宿舍走廊等师生的必经之地亮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生活动相片、五十六个民族简介图片等。另一方面,学校成立瑶绣室,组建瑶绣学习兴趣小组,把国旗、国徽、国家地图、党旗、天安门等作为象征内容融入瑶绣中,引导学生从色彩的搭配、图形的呈现、针脚的处理等几个方面学习传统瑶绣绣法。此举既有利于学生传承“土瑶”优秀传统文化,又通过具体事物的表象帮助“土瑶”学生形成对国家的认知概念,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崇敬感,使学生萌发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从而推动国家认同教育,使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爱人民的情感。
“土瑶”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领略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不同民族的特色风情,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这一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意识,推动从认知到情感的内化。
二、情感教育:以文化情感的积累,推动从情感向行为的外化
贺州市民族学校以浸润式民族文化传承课堂为依托,培育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感情,促使学生将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内化于心,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改变,使其成为具备先进文化知识的现代公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深度相契。
学校通过瑶歌传唱帮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情境,促使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一方面,学校以瑶语与国家通用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演绎《我和我的祖国》《国家》等具有国家认同教育意蕴的歌曲,培养“土瑶”学生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浸润“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这不仅创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而且激发了“土瑶”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的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针对非瑶族教师和学生开设瑶语学习课堂,搭配喜闻乐见的瑶族语言学习小视频、瑶族经典歌曲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增强了各民族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互动,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阵地。而通过这些学生,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与行为习惯等信息,以及各民族成员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血脉联系,又得以传递给他们的家长、亲属和朋友,使之一波波向外扩散开来,形成普遍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不仅为他们彼此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为各民族群体进一步的自由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可以说,瑶歌、瑶语的传承有力地推动了“土瑶”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使他们的中华民族情感进一步巩固和延伸。
三、价值观教育:以文化价值的传承,推动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
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内容。在中小学阶段进行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打牢中华民族意识的内在根基,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将个人价值与中华民族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通过活动教育和课程教育使学生形成价值理性,进一步指导学生的价值实践,实现认知教育内化于心和情感教育外化于行的统一。一方面,学校通过活动教育,对“土瑶”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土瑶”学生的爱国情感。学校将升国旗仪式、奏唱国歌、庆祝民族纪念日等日常情境融入“土瑶”学生的文化传承活动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比如,在每周升国旗时,学生会身穿具有瑶族元素的校服,佩戴红领巾,对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在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师生共同改编革命歌曲,将革命歌曲用瑶族民歌的曲调吟唱出来。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消解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地方性知识与国家知识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课堂教育,使“土瑶”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传承教师团队研发《民族团结常识读本》等校本教材,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课程中不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激发各民族学生的彼此认同和相互联结,铸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開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使“土瑶”学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贺州市民族学校通过象征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将“土瑶”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体现、价值理性在学校教育的场域中统一起来,帮助“土瑶”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作为一所新兴的民族学校,贺州市民族学校仍需积极促进“土瑶”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深度融合,这样才能跨越障碍,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点立项课题“‘土瑶文化在学校教育的传承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21B28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范国标(1976— ),男,高级教师,现任贺州市民族学校教务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土瑶”学生教育教学研究;姜晚英(1969— ),广西贺州人,瑶族,高级教师,贺州市民族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土瑶”学生教育教学研究。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