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侠 王处渊 王健 洪兰 杜辉 约翰·波耳林 杨扬 汪卫东
摘要 失眠“三神”辨证理论、技術与应用历时3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中医在失眠心理治疗方面集理论、辨证、评估、治则治法、疗效验证和设备研发于一体的治疗体系。现总结凝练失眠“三神”辨证理论、临床实践、治疗原则、治疗技术、科研验证和设备研发等方面研究成果。介绍了失眠“三神”辨证理论,“三神”元神、识神、欲神的内容,以及其在睡眠中的功能、病理阐述、基本病机。“三神”辨证方法为人格倾向辨证、失眠症状辨证和失眠情绪辨证;编制了“三神”辨证理论指导下的评估工具-失眠首诊结构化病历(WIIQ)和汪氏人格倾向量表(Wang′s Personality Trend Inventory,WPTI);“三神”辨证治疗失眠的原则为守神、调神和御神;治疗方法为TIP睡眠调控技术,TIP睡眠调控技术主要包括低阻抗营造技术、睡眠认知导入技术、睡眠环境适应技术、睡眠外归因剥离技术、睡眠信心增强技术、睡眠体验技术、减停药物技术7个主要内容;主要操作流程包括:病史采集、相关检查、诊断、治疗。团队编制了基于失眠“三神”辨证治疗技术的信息模块;研发了多功能睡眠治疗仪;开发了失眠治疗APP,旨在更好地学习和推广失眠“三神”辨证理论,以及提供更方便、自主、智能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中医心理;失眠;“三神”辨证;TIP睡眠调控技术;信息模块;多功能睡眠治疗仪;失眠首诊结构化病历(WIIQ);失眠治疗APP
Introduction to Theory,Treatment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Spirit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Insomnia
LI Guixia1,WANG Chuyuan1,WANG Jian1,HONG Lan1,DU Hui1,Yoann BIRLING2,YANG Yang1,WANG Weidong1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2 NICM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Penrith NSW 1797,Australia)
Abstract “Three spirit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insomnia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At present,it has formed a treatment system that integrates theory,syndrome differentiation,evaluation,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efficacy verification and equi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CM psychotherapy of insomnia.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ory of “three spirits” in insomnia,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primordial spirit”,“thinking spirit”and“desire spirit” in insomnia,as well as pathology and pathogenesis.“Three spirit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s personality tendency,with focus on insomnia symptom and emotion.It compiled the evaluation tools of Wang Insomnia Integrated Questionnaire(WIIQ) and Wang′s Personality Trend Inventory(WPTI)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s theor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of insomnia by “three spirits” are concentrating spirit,regulating spirit and abusing spirit.And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 is TIP sleep regul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seven factors:low impedan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sleep cognition introduction technology,sleep environment adaptation technology,sleep attribution stripping technology,sleep confidence enhancement technology,sleep experience technology,and stop medication technology.Its clinical operation process mainly includes:medical history collection,related examin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In order to better study,apply,popularize and facilitate the treatment of self-intelligence,the team has also compiled an information modul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insomnia “three spirits”,with a multifunctional treatment equipment and an insomnia treatment APP developed.
Keywords TCM psychology;Insomni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ree spirits; TIP insomnia regul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odule; Insomnia treatment equipment; Wang Insomnia Integrated Questionnaire(WIIQ); Insomnia treatment APP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23.026
失眠即“不寐”,是指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个体需求的一种睡眠障碍,失眠是一个世界性健康问题,对健康有严重危害,影响人们的生活及工作[1],失眠的发病率及复发率高,研究指出超过25%的人会遭受失眠问题[2]。失眠症发病原因复杂,涉及情志与身体、内因和外因多个方面,单一的西药、中药、针灸难以获得持久疗效。失眠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精神心理类疾病,以国际推荐心理治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为一线治疗方法,该方法虽然被广泛证实安全可靠,但往往因依从性差而限制其治疗效果,有研究指出只有约一半的患者能坚持CBT-I治疗建议,高达40%的患者会过早退出治疗[3],该疗法在我国的普及和本土化仍然是个问题。中医在失眠症治疗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失眠“三神”辨证理论、技术与应用历时30余年发展,在总结运用中国传统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失眠症三神辨证理论,发展出中医在失眠心理治疗方面集理论、辨证、评估、治则治法、疗效验证和设备研发于一体的治疗体系。
1 失眠中医心理“三神”辨证理论体系建立
失眠中医“三神”辨证理论是指将睡眠相关的精神意识区分为元神、欲神、识神3个层次,明确“三神”在睡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阐述“三神”作用下睡眠发生的生理过程,失眠产生的机制及其治疗原则与辨证方法。
1.1 中医心理学“三神”概念
根據神的不同层次,中医理论中的“神”分为元神、欲神、识神。
1.1.1 元神 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元神的描述,《乐育堂语录》曰:“先天之神静,后天之神动;先天之神完,后天之神亏;先天之神明,后天之神昏;先天之神,神与性合;后天之神,神与性离。”论述了元神的特点和重要性。《道门精要 道教黄元吉内丹修炼典籍》论述:“夫人自父母媾精之始,一点灵光,藏于保胎之内,先天元性化为离之阴汞,是为元神。”指出元神在婴儿受孕时就已经形成了[4],是先天元性所化。《道藏 谷神不死论》云:“头上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乃元神所住之宫。”元神位于大脑,有人认为元神所在大脑的位置是间脑或者边缘系统,主宰生命[5],即李时珍所说的“脑为元神之府”,元神出无极之真性,无识无知,是人最基础的精神心理要素,是位于大脑皮质下的生命中枢[6]。元神在中医看来是生命力的根本,是一种生命力饱满的状态[7]。南宋刘昉《幼幼新书》引《颅囟经》说:“二月为胎,形兆分也……八月元神具,降真灵也。”这是中医谈元神比较早的出处。到了明代,中医开始更多的讨论元神,并将其与人的具体生理功能联系起来。明初医学家戴原礼说“人以胃气为本,无胃气则死,盖元精、元气、元神不可一日无水谷以养之”,这与道教所说“绝谷不食,元神之道也”有很大不同,显示了中医的现实立场[8]。
1.1.2 识神 《道门精要 道教黄元吉内丹修炼典籍》论述:“夫人自父母媾精之始,一点灵光,藏于保胎之内……先天元命化为坎之阳铅,是谓元气。”识神也是在婴儿受孕时就已经形成了,识神禀太极之元气,有识有知,主人心之变化。人一旦降生,元神和识神就分开了。北宋阳道生在《真诠》中论及:“或问元神与思虑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一也。以其禀受于天一点灵明,故谓之元神。后为情识所移……汩没在情识中,遂成思虑之神(识神)。”根据这段描述可以看出识神与先天相关。识神是先天元命化所化,主人心之变化,识神居住于心中,识神喜动,心主神明[9],五脏藏五神。
1.1.3 欲神 欲神来源于后天,北宋道家张伯端的《金宝内炼丹诀》述:“欲神者,气禀之性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欲神喜动,是识神动之后产生的,完全是后天之神,包括欲望、欲念、思虑以及由此引发的纷乱状态的心神[10],识神在内丹修炼状态下外化为妄念、杂念;在平时表现为欲念。目前人们进行的实证研究更多是道家学说里面的识神和欲神。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述的真人、至人、贤人的状态,就涉及了道家元神的内容,现代精神分析所研究的心理学也涉及道家元神识神的部分内容[11]。
1.2 基于“三神”辨证理论的睡眠生理
1.2.1 “元神”是睡眠的原始动力 “元神”主身体之造化,喜静,是机体的生命力,元神所支配的是一个人因缺失基础生命力而发起的行为驱动力。这种深层次的需要是形成睡眠欲望的基础。
1.2.2 “欲神”是睡眠的生理诉求 “欲神”是睡眠的欲求冲动。“元神”产生睡眠的原始动力,“欲神”表现出睡眠的强烈需求,具体表现就是疲惫感或困意。疲惫感与困意是一个完整睡眠过程的重要心理元素,只有体验到这种身体层面对睡眠的生理诉求,才能在睡眠完成之后,更充分地体验到生理需求被满足后的精力充沛感,从而保证日间功能活动正常。
1.2.3 “识神”形成睡眠的观念与行为 在欲神驱动下,自主思维意识形成“睡觉”的观念,并支配身体完成宽衣、上床、闭眼等一系列的睡眠准备。这种自主思维就是所谓的“识神”,包括所有对“睡眠”的认知,睡前思维活动以及直接支配睡眠的行为活动。“识神”既是睡眠的必须途径,也是失眠过程的常规诱因,当代的CBT-I心理疗法对于失眠的治疗既是作用在这个层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4 “三神”学说对睡眠过程的诠释 基于“三神”在睡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可明确睡眠是按照“元神-欲神-识神-入睡”的层次顺序发生的,“识神”寂灭入“元神”的状态即是“阳入于阴”的过程。睡眠的动力起始于“元神”,元神代表生理本能需求[12],需求转化为诉求形成了睡眠的欲望——困意属于“欲神”,在这种强烈困意的驱动下,“识神”自动生成入睡的观念并支配睡眠行为,睡眠发生。
1.3 基于“三神”理论的失眠病理阐述
根据上述,三神共同作用,使阳入于阴,发生睡眠,而失眠则是三神失调[13],打破了这一过程,即“元神-欲神-识神-入睡”的层次顺序异常,“识神”和“欲神”寂灭入“元神”的“阳入于阴”过程破坏,形成失眠。综上所述,“三神失调,阳不入阴”是失眠症的基本病机[14]。广安门医院心理科通过中医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30余年,在诊疗过程中不仅收集患者失眠病史、症状等资料,同时通过患者完成自传体提纲式作业的方式[15],收集患者心理发展资料、人格特征资料。通过对于6 750例失眠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失眠患者在人格、情绪方面具有特征性[16]。
1.3.1 元神失调 元神失调主要与先天气质、生物、遗传等关系密切,从中医心理的角度主要体现先天气质类型,性格或者人格方面,这方面原因导致的失眠归属元神,失眠患者具有一定的人格倾向,即禀赋特质[17],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类型:胆怯型(86%),依恋型(78%),自恋型(45%),强迫型(63%),偏执型(33%),表演型(19%)。如前文所述,人格在中医心理学理论中属于“元神”,不同人格承受刺激的能力不同[18],在受到情志或环境刺激后对睡眠的影响也不同[19],并且对于睡眠、失眠,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采取的认知与行为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发病和转归的差异[20]。
1.3.2 识神失调 临床发现失眠的症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入睡困难(73%),易醒(51%),早醒(32%),睡眠浅(69%),多梦(51%)、恶梦(22%),总睡眠时间缩短(84%),日间功能差(78%)。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患者对于睡眠、失眠的认知以及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关。例如有入睡困难者,通常夜间提早上床等待入睡,即使睡不著也在床上辗转反侧;而易醒的患者通常对于环境的刺激非常警觉,或者对于夜间的觉醒非常在意[21]。认知与行为属于中医心理“识神”的范畴,可见识神失调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
1.3.3 欲神失调 失眠患者通常在症状出现时有伴随情绪,其中焦虑型(87%),抑郁型(48%),躁狂型(31%),恐惧型(65%)。情绪是个体本能的心理活动,是各种欲念冲动的体现,属于中医心理“欲神”的范畴。而情绪的出现进一步影响睡眠时心境的平静[22],使失眠恶化。
1.3.4 “三神”理论对失眠过程的诠释 根据临床观察可认为元神(人格)、识神(认知行为)、欲神(情绪)是失眠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失眠的过程通过“三神”的理论可归纳为:1)偶然出现的失眠:情志、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失眠倾向性共同作用出现偶然的失眠[23]。失眠的倾向性是由于个体的人格(元神)特征导致其对待失眠采取不合理的认知与行为(识神);2)不良情绪的出现:在出现偶尔失眠时,患者会通常产生不良情绪,例如烦躁、焦虑等,这是个体睡眠欲求不能满足的本能反应,属于欲神,也与个体人格特征,即元神有关;3)失眠的持续:偶然的失眠应该随着刺激因素的消失而停止,但是绝大部分失眠患者都在刺激消失后,依然持续失眠[24],这与患者对待失眠不合理的认知与行为,以及不良情绪,对睡眠过度干涉,对睡眠期望(欲神)不合理而识神欲神独亢、元神失位、阳不入阴、打破自然的“元神-欲神-识神-入睡”过程有关,失眠症状持续下来,形成慢性失眠。
2 基于“三神”理论的失眠辨证方法
失眠在人格、症状以及伴随情绪方面有不同的特征,中医治疗重在因人、因病制宜[25],不同特征的人需采取不同治疗方法[26],因此把握患者各自特点是诊断评估的重点。针对不同特征,我们总结出不同辨证方法,并且编制评估工具,使临床评估诊断更加准确快捷[27]。
2.1 失眠人格倾向的辨证
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胆怯型、依恋型、自恋型、强迫型[28]、偏执型、表演型是易于发生失眠的人格类型,而不同人格类型有各自特征,在失眠方面也有相应的特点,其特点即人格辨证的要点[29]。需要指出的是人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某种特别突出的人格特点可能会妨碍心理健康,表现在睡眠方面就可能会影响睡眠,甚至发展为失眠症,这些突出的妨碍性人格特点也会成为治疗失眠的困难部分。
2.1.1 胆怯型人格特点患者的临床表现 胆怯型人格倾向最主要的特征是恐惧和自感能力不足,在失眠方面,则有如下表现:害怕失眠,对失眠的感觉和后果非常恐惧,并且自认为睡眠能力不足,对自己的睡眠能力不自信。对于某些睡眠环境感到恐惧,例如怕黑,怕不安全[30]等,因此常需要陪伴。对于日间活动,胆怯性失眠患者,常因为害怕影响睡眠,或担心前夜失眠影响自己的状态,而回避很多活动[31]。
2.1.2 依恋型人格特点患者失眠临床表现 依恋性人格主要特点是胆怯、顺从和依附。其胆怯方面与前一种胆怯性人格倾向相似,区别在于依恋性倾向的个体通常采取依赖的方式来应对恐惧。这些特点在失眠方面有如下表现:对某些睡眠环境恐惧,怕黑、怕陌生环境、怕各种刺激,因此非常需要他人的陪伴[32]。此外更进一步发展为对一些事物的依赖,例如熟悉的卧具,熟悉的环境等。在治疗方面,这类患者依赖于医生,顺从医生的医嘱,但是主观能动性不足。
2.1.3 自恋型人格特点患者失眠临床表现 自恋型人格倾向主要特点是虚荣性、操纵、自我中心和自我夸大。这几种特点在失眠方面均有表现,虚荣心让其不能意识到在睡眠方面自己错误的认知与行为,常将自己的失眠归咎于环境与他人的因素。而又因为失眠自认为应该成为被他人照顾的对象,夸大自己失眠的症状,借此操纵他人的生活起居。治疗方面,此类患者通常会选择最权威的医生,并且希望得到医生的重视,通常更加认定自己的观点而导致依从性不够[33]。
2.1.4 强迫型人格特点患者失眠临床表现 强迫性人格倾向主要特点为反复、控制与反控制、仪式与固执以及追求完美。在失眠方面表现为追求完美的睡眠,为了达到完美的睡眠,在睡前会采取一系列举措,例如饮食、沐浴等,并且按照固定的时间就寝,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实施,则对夜间的睡眠产生焦虑、也可能导致非常难以入睡。在睡眠中,此类患者通常会寻找完美睡眠的感觉,关注自己睡眠的时间、深浅,不能接受睡眠中出现不好的感觉。往往会尽力控制入睡前正常的思绪,结果导致更加地紧张与焦虑。认为夜间正常的觉醒与做梦也是影响睡眠的,因此对于觉醒时间和梦的内容非常在意,从而导致固定时间觉醒,出现相同或连续的梦境[34]。在治疗方面,此类患者通常会研究医生的每一个医嘱,并且刻板地执行,把它纳入到自己仪式化睡眠举措之中。
2.1.5 偏执型人格特点患者失眠临床表现 偏执性人格倾向的特征为多疑和固执,其在失眠方面的表现主要集中在治疗方面。此类患者对于自己在失眠方面的一些观点十分执着,例如认为失眠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人的干扰,认为必须达到一定的睡眠时间,必须应用某一种方法治疗,不能配合医生的医嘱,并且对于医生的能力常产生怀疑,因此不能坚持诊疗[35]。
2.1.6 表演型人格特点患者失眠临床表现 表演型人格倾向主要特点为情绪化与求关注。情绪化表现为情绪经常产生波动,而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其夜间睡眠。与自恋型失眠患者通过夸大失眠而希望得到照顾不同,此类患者夸大失眠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因此在诊疗或者与他人讲到自己的失眠时通常生动并富于情感,且滔滔不绝,而对于医生的诊疗,则不甚关心[36]。
2.2 失眠症状辨证
入睡困难是指入睡时间大于30 min,甚至1~2 h仍无法入睡,或感觉整晚都没有睡着,或伴有自我感觉入睡时间很长[37],难以入睡感;易醒是指夜间醒来次数增多,醒来时间超过30 min,或伴有自我感觉睡眠中醒来次数过多,或夜起次数增多;早醒是指在起床30 min之前即醒来,甚至更长时间醒来后继续待在床上,有的达几个小时;睡眠浅是指睡眠中能感知自己和外界一切形式的活动,包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肢体或内脏的活动,外界的声音等变化;多梦是指常常从梦中醒来,自觉梦比以前增多,感觉疲劳没有休息感,噩梦是指经常做恐惧的梦,恐惧的梦可以出现在入睡时、刚醒来时、前半夜或后半夜、或醒来感觉身体无法移动[38];总睡眠时间缩短是指睡眠时间较少,自我感觉很不满意;日间功能差是指由于失眠或者自觉由于失眠而出现的头痛、口干、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心慌、脸色差、心烦、工作效率低、麻木等不适感[39]。
2.3 失眠情绪辨证
焦虑性失眠是指睡眠中或者白天伴随紧张不安[40]、心中不踏实、心烦、脾气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以及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心里难受的身体症状,也可观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表现[41];抑郁性失眠是指心情低落、高兴不起来、对于失眠的治疗没有信心、绝望感、感觉睡不好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乏力、散了架子、垮了、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等[42];躁狂性失眠是指患者语量增多、精神分散、言语迫促、鲁莽行为、意念飘忽等;恐惧性失眠是指患者害怕睡觉、睡眠中无论入睡前还是睡眠中有意识情况下都感觉非常恐惧,提到睡眠想到睡眠都心里极度担心,以至出现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及面色潮红等症状。
3 失眠症中医心理三神辨证治疗原则的确立
3.1 失眠“三神”辨证治疗原则的中医经典溯源
根据失眠“三神失调,阳不入阴”的基本病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和《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已有关于“三神”调节的论述,“使阳入阴”是失眠治疗的基本总则[43],主要包括守神、御神、调神3个方面。
3.1.1 “守神”主要指精神内守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上两段论述来看,无论是“守神”还是“精神内守”更多指的是元神方面[44]。
3.1.2 “御神”主要指对欲望的调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御神”主要指的是对欲望的调整[45]。
3.1.3 “调神”主要指调整人的行为和观念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主要论述了人们四季应该如何养生,并且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从中也不难看出,四气调神主要指调整人的行为和观念,即“识神”的调整。
3.2 失眠的调节“三神”治疗原则
3.2.1 守神 根据禀性特质,分胆怯型、依恋型、自恋型、强迫型、偏执型、表演型6个人格倾向类型,对应采用守神的治疗方法,针对人格易感性进行工作[46]。
3.2.2 调神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浅、多梦、恶梦、总睡眠时间缩短、日间功能差6类型。出现症状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睡眠认知与行为,即识神失常,对应调神的治疗方法,对不良认知与行为进行纠正。
3.2.3 御神 按照失眠伴随的情绪表现,包括焦虑、抑郁、躁狂、恐惧,属于欲神失常,采用御神原则,调节患者对睡眠的妄念欲求,平复不良情绪。
4 基于“三神”辨证理论的辨证工具创立
为了更加准确、方便、快捷地辨证,确立治疗原则和给予合适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团队组织编制了失眠首诊结构化病历-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ang′s Personality Trend Inventory WIIQ)[47]和失眠心理因素量表和人格倾向评估工具-汪氏人格倾向量表(Wang′s Personality Trend Inventory,WPTI)[48]。
4.1 失眠首诊结构化病历(WIIQ)
WIIQ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编制而成,问卷包括失眠患者睡眠习惯、失眠特点和原因、人格特点等内容,系统掌握患者失眠的发病过程,对于临床治疗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可以提高临床诊疗效率,为临床失眠评估与治疗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和国际常用失眠量表如匹兹堡失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障碍问卷(SDQ),睡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等[49],主要针对失眠严重程度的评估,对失眠患者的睡眠习惯、失眠特点和原因描述较少,特别是对失眠临床心理治疗的指导作用并不显著。广安门医院心理科在多年失眠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和中西医学对失眠的认识,编制了WIIQ,一方面指导临床治疗,特别是为三神辨证体系下的低阻抗意念导入法(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 in Lowered Resistance State,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影响失眠的因素和相关情况。WIIQ是半开放式问卷,共包含8个组成部分:基本睡眠信息情况,伴随症状,失眠病史,失眠心理因素,人格因素,家庭史,治疗意向。该问卷对失眠了解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可以对整个发病过程系统进行把握。外界诱发因素(如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使得个体出现失眠,内因(如人格因素与心理因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可以导致患者由急性失眠转变为慢性失眠[50]。临床使用时,当就诊的患者将问卷填写完毕后,医生可以根据问卷快速形成患者的发病路线图,提供治疗思路,提高诊治精确度和临床效率。
4.2 人格倾向评估工具(WPTI)
WPTI包含胆怯型、依恋型、强迫型、自恋型、偏执型、表演型6个基础人格倾分量表[51],以各种人格倾向的特征纬度。根据DSM-Ⅳ的轴Ⅱ人格障碍的定式访谈(SCID-Ⅱ)中对人格倾向的描述,结合团队几十年临床经验并参考了相关文献内容编制条目,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经过测试与常模采集,包括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效度检验等方法,编制目前使用的正式量表。量表经过了前期理论探索、前期探索式研究阶段,于2016年5月23日进行了常模研究前的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可以进入常模研究阶段。于2016年7月下旬进入全国城市人口常模取样阶段,基础性人格倾向量表常模样本按照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大区域进行,覆盖全国30省/直辖市/自治区(西藏除外),抽取1 000人。历时4个多月,完成全国城市人口常模的测试。均有较可靠的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0.559~0.898;重测信度系数0.431~0.710)和效度(拟合优度RMSEA 0.053~0.073,AGFI、NFI和CFI在0.90左右)。胆怯型人的维度是恐惧和自感能力不足,与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恐惧和自感能力不足分数大于34和18为判断标准;依恋型人的维度是独立不能、顺从和依附,与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立不能、顺从和依附分数大于20、12和24为判断标准;自恋型人的维度是操纵、虚荣心、自我夸大、自我中心,与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操纵、虚荣心、自我夸大、自我中心大于14、12、22、14为判断标准;强迫型人的维度是反复、控制與反控制、仪式与固执和追求完美[52],与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复、控制与反控制、仪式与固执和追求完美分数大于10、20、22和34为判断标准;偏执型的维度是多疑和固执,与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疑和固执分数大于20和16为判断标准;表演型人的维度是情绪化、求关注,与常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情绪化、求关注大于10和22为判断标准。
4.3 WIIQ和WPTI对失眠心理治疗的指导性
“三神”辨证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心理治疗技术即TIP睡眠调控技术[53],在使用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之前,需形成发病路线图和治疗路线图。根据WIIQ获取的病史资料分析病史,形成清晰的发病线路图,分析发病关键点,形成初步治疗路线图。TIP睡眠调控技术操作时意念导入部分注重对因、对症、对人治疗。WIIQ和WPTI可以为此提供治疗资料,为治疗提供基础。
4.3.1 对因治疗 将发病路线图呈现给患者,让其领悟自己失眠的真正原因。再使用睡眠调控技术中的睡眠外归因剥离技术,将患者失眠发病、加重的整个过程,以及当时出现的事件、产生的情绪和错误的归因进行剥离。此治疗中使用的治疗材料诱发及加重事件、情绪、错误的归因均能从WIIQ问卷中获取。
4.3.2 对症治疗 应用TIP睡眠调控技术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使用睡眠认知导入技术,可以用来治疗入睡前胡思乱想、入睡难、眠浅、多梦症、日间残留症状等,改变患者睡眠相关的不合理心理因素[54],从而改善失眠症状。其不合理心理因素在WIIQ中均能获得。
4.3.3 对人治疗 查看WIIQ的人格因素和家庭史部分,可以发现一直影响患者失眠的人格因素,不同人格倾向的偏度可以为失眠症提供危险性评估、治疗难度评估和预后评估[55],WPTI各分量表的分数超过切点数值的人更容易失眠或者已经失眠,分数越高治疗难度一般也较大。1 264例失眠患者和正常人的问卷结果显示,632例失眠患者人格倾向偏度分布为胆怯型83%,依恋型70%,自恋型42%,强迫型67%,偏执型36%,表演型18%;632例正常人中胆怯型人31%,依恋型人22%,自恋型人12%,强迫型人24%,偏执型人11%,表演型人12%。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提示具有人格倾向偏度的人更容易失眠[56]。治疗方面针对特定的人格应用睡眠人格剥离技术或再成长治疗技术进行治疗[57]。
综上所述,WIIQ和WPTI对于TIP睡眠调控技术有明确的针对性治疗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可系统了解患者失眠的发病过程,对失眠相关情况和影响因素全面评估,进而提升临床诊疗的有效性及效率,对临床治疗有明确指导意义。问卷的制订满足了临床及科研的需要,已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此外WIIQ和TIP已经被制作成手机APP,为智能自助治疗提供路径选择依据,目前已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權。
5 失眠“三神”辨证治疗技术、信息模块和治疗设备的研发
5.1 TIP睡眠调控技术简介
TIP睡眠调控技术又叫低阻抗意念导入性睡眠调控技术(Sleep-regulating Technique)(TIP3-3)[58],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对症治疗技术之一,该技术建立在低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进行融合,通过语言和行为的诱导使患者处于低阻抗状态,再对失眠患者进行中医心理治疗。本技术具有两大特点:1)根据目前的研究,低阻抗或催眠状态下能够更多地作用于元神(内隐认知),产生持久和治本的效果,符合中医治病求本和治未病的理念[59];2)低阻抗状态下的心理治疗融合传统的中医心理治疗和现代认知疗法、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放松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方法,能够更加灵活地根据不同类型的失眠进行针对性和选择性的治疗,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TIP睡眠调控技术包括睡眠认知导入技术、睡眠环境适应技术、睡眠外归因剥离技术、睡眠信心增强技术[60]、睡眠体验技术[61]、减停药物技术[62-64]、睡眠胆量训练技术7个方面主要内容,睡眠调控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病史采集,相关检查,诊断,治疗[65-66]。
5.2 TIP失眠治疗“信息模块技术”
为了更好地学习、推广和应用,为更多的失眠患者服务,团队根据中医心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睡眠调控技术(TIP-I)方法”,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将“意念导入”的内容,根据不同阶段和治疗分层、不同状态以及不同心理治疗需求构建“信息模块”,该“信息模块技术”已申请获得专利。由于精神心理疾病及其心理治疗的复杂性与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利用“信息模块技术”有助于初学者掌握TIP治疗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导入方法。这项技术是对心理治疗技术的一大突破,为中医心理治疗教学创造了一个崭新模式。设计信息导入模块是为了解决初学治疗者缺乏技巧的问题,根据我们对心理治疗的认识,“信息模块”是比较规范、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信息模块技术”主要包括降低阻抗使用的低阻抗信息模块和睡眠认知信息模块[67-68],低阻抗信息模块主要包括音乐初期诱导信息模块、放松诱导信息模块(放松训练、三线放松功、瑜伽等)、深化诱导信息模块(想象电梯、大草原等)、抗干扰信息模块,治疗医师可以根据治疗需要采取各种诱导方法,对患者进行入静深度的深化过程。睡眠认知信息模块主要包括“对症处理”信息模块、易感性人格倾向的认知信息模块、“提高睡眠信心”的认知信息模块、针对“过去事件刺激”的认知信息模块[69]。治疗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失眠症状(一般WIIQ和WPTI工具信息)进行较为准确合适的治疗。
5.3 多功能睡眠治疗仪和失眠治疗APP
失眠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很高,其临床治疗需求巨大,随着治疗技术不断发展,指导理论完善、治疗原则清楚、评估工具和信息模块成形,本团队发明了“多功能医用催眠治疗仪”,该仪器是在中医“三神”辨证理论指导下,对睡眠的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催眠学的创新发现与应用,以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睡眠调控技术(TIP-I)”为主要技术,运用现代科技将物理光刺激、体感振动刺激和中医心理学相结合,通过声、光、振物理能量,体现了中医“形神一体化”的治疗思想[70]。
根据WIIQ和WPTI评估结果自动选取“信息模块技术”中的失眠治疗导入信息,研制了中医心理失眠治疗APP,轻中度失眠患者可以通过网络,在家通过手机APP自行评估,APP会根据患者手机APP问卷智能选取治疗方案,自主治疗失眠。此外还研制了“减压助眠灯”、家用多功能失眠治疗仪方、开设睡眠主题酒店等。
6 基于“三神”辨证的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科研、应用与推广
失眠“三神”辨证理论、治疗技术与应用历时30余年,开展了10余年的临床实证研究,获得了国家、省部级院所及20余项基金资助,相关成果得到了行业广泛认可,被纳入不寐(非器质性失眠)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寐协作组);申请发明专利3项;研制睡眠治疗仪器3个;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SCI 2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组织以“失眠”等为核心主题的全国学术会议10余次,国际会议10次;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及学术讲座100余次,通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余次;培养博士后和博士25名,硕士32名,专科医生1 000余名。研究成果在10余个省、150多家医院广泛应用,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推动了中医睡眠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ard AF,Ferris AH.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somnia in Clinical Practice[J].Med Clin North Am,2021,105(1):107-116.
[2]Perini F,Wong KF,Lin J,et al.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for insomnia for older adults with sleep difficultie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Psychol Med,2021:1-11.
[3]Koffel E and Wisdom J.0388 Why do Patients Drop-out from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Sleep,2019,42(Supplement1):A157-A158.
[4]庄淑涵,曹姗,沈翠珍,等.基于元神与识神探析中医神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512-3515.
[5]贾耿.识神与督脉任脉、元神与足太阳足少阴关系再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31-39.
[6]王处渊,李桂侠,王芳,等.失眠的中医心理机制探讨[J].中医杂志,2015,56(12):1015-1018.
[7]莫慧,王挺,何苗,等.“神”及神相关系统的涵义概述[J].陕西中医,2020,41(1):82-85.
[8]汪卫东,孙泽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神学说”初探[J].中医杂志,2012,53(13):1157-1159.
[9]关梓桐,徐雅.试述中医心、脑、神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10]李桂侠,王亚娜,刘学,等.中医心理学诊法之望诊[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4):289-292.
[11]李桂侠,张锦花,魏慧军,等.心理与死亡的思考[J].医学争鸣,2015,6(3):6-9.
[12]李桂侠,林颖娜,王芳,等.不安全感的积极作用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4):296-298,384.
[13]李那永,田金洲,时晶,等.抑郁症相关情绪疾病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相关性的古代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127-130.
[14]刁雅静,钟华,相宏杰,等.从“阳不入阴”论治失眠[J].中医学报,2021,36(5):948-951.
[15]汪卫东,李桂侠,王亚娜.中医心理学特色诊法之提纲式作业[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9):769-771.
[16]Wang WD,Li GX,Hong L,et al.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Sleep-regulating Technique(TIP3-2) combined with medication for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Int J Behav Med,2014,21(4):618-628.
[17]杜輝,李桂侠,吕学玉,等.失眠的心理生理发病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3,8(5):507-509.
[18]倪梁康.性格现象学的问题与可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3):22-42,178.
[19]李桂侠,刘艳娇,洪兰,等.温胆宁心颗粒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10):775-777.
[20]汪卫东,杜辉.适用于中国本土的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1-4.
[21]李桂侠.TIP睡眠调控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22]洪兰,魏慧军,马彦,等.综合医院抑郁症的常见表现形式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3):259-261.
[23]王亚娜,汪卫东.抑郁症与失眠之间相关性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述.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论坛暨2013年中国中医心理学高峰论坛论文集[C].江苏南京.2013.北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2013.
[24]李桂侠,洪兰,吕学玉,等.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J].世界中医药,2013,8(4):367-370.
[25]汪卫东.中医心理学与人格研究状况述评[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2):97-100.
[26]赵冠华,刘洪雪,刘团,等.浅谈老年性失眠的中医辩治[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7(8):17,19.
[27]刘晓雯,汪卫东.汪卫东教授临床辨治失眠经验浅述[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5):603-605.
[28]黄艳影,吕学玉,李桂侠,等.从临床案例看某些原发性失眠的强迫性特征[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4):289-291.
[29]唐常荣,冯帆,王处渊,等.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中医心理学认识[J].中医杂志,2017,58(6):460-463.
[30]李桂侠,王健,张明,等.“胆主决断”视角下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的心理调适[J].世界中医药,2020,15(4)484-484.
[31]薛家鹏.“胆商”的中医心理理论应用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32]洪兰,魏慧军,马彦,等.综合医院抑郁症的常见表现形式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3):259-261.
[33]吕学玉,周璇梓,李桂侠,等.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人格发展异常过程分析——基于广安门忆溯性人格量表(GMPI)数据的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5):264-268.
[34]杜辉,张良,张锦花,等.失眠症状与常见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3):348-353.
[35]Birling Y,汪卫东.不同情志在神志病发病中的致病特征[J].中医杂志,2017,58(23):2008-2012.
[36]张荣珍,王志青,刘冬梅,等.宜宾地区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失眠情况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3):150-154.
[37]李桂侠,洪兰,林颖娜,等.TIP睡眠调控技术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4):378-381.
[38]Yan X,Wang WD,Walters AS,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 preparations in 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 treatment:a review and probable first description of RLS in 1529[J].Sleep Med Rev,2012,16(6):509-518.
[39]汪卫东,刘艳骄,慈书平.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68-189.
[40]李桂侠,吕学玉,汪卫东.“安全感”与“不安全感”之阴阳的辩证关系[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1):1-4.
[41]洪兰,马彦,林颖娜,等.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关系的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2):154-156.
[42]吕学玉,林颖娜,洪兰,等.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1)8-10.
[43]刘艳骄,孙书臣,汪卫东,等.中医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简明目录版)[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1):26-28.
[44]王芳,汪卫东,张容瑞,等.不同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9):636-640.
[45]Wang F,Lee EK,Wu T,et al.The effects of tai chi on depression,anxiety,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 J Behav Med,2014,21(4):605-617.
[46]Birling Y,冯帆,汪卫东.七情所伤的致病特点[J].光明中医,2017,32(21):3196-3199.
[47]Birling Y,王健,张锦花,等.汪氏失眠综合问卷中的失眠严重性评分方法[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5):449-452,476.
[48]董徐斌.基于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探讨失眠症的发病机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9]Birling Y,张锦花,汪卫东.失眠相关的心理因素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7,4(3):133-137.
[50]唐常荣,董徐斌,Birling Y,等.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的临床应用解读[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3(5):310-315.
[51]唐常荣,冯帆,王处渊,等.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中医心理学认识[J].中医杂志,2017,58(6):460-463.
[52]吕楠,李晓虹.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J].四川精神卫生,2021,34(4):303-307.
[53]汪衛东,李桂侠,洪兰,等.失眠症的创新中医心理治疗—TIP睡眠调控技术简介[J].世界中医药,2014,9(2):253-256,260.
[54]洪兰,李桂侠,刁倩,等.低阻抗睡眠调控技术对失眠症的干预作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2):109-113.
[55]李桂侠,吕学玉,洪兰,等.失眠症患者童年时期的教养方式、情绪情感与人际关系的初步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2):96-98.
[56]李涛,杜辉,洪兰,等.温胆宁心治疗失眠症(心胆气虚证)临床处方优化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4):364-366.
[57]汪卫东,洪兰,刘艳骄,等.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1):14-18.
[58]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2-145.
[59]王芳,汪卫东,张容瑞,等.不同养生功法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9):636-640.
[60]马彦.睡眠信念/信心与睡眠态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6):356-361.
[61]Li G,Hong L,Wang F,et al.Sleep Experienc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J].Sleep Medicine,2015,16(supp_S1):S189.
[62]王芳,王亚娜,李桂侠,等.TIP技术在安眠药物减药过程中的应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1):978-981.
[63]王芳,王亚娜,洪兰,等.TIP睡眠调控技术对应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3):147-151.
[64]刘艳骄,王芳,汪卫东.中药替代治疗对安眠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理论与实践[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1):27-30.
[65]杜辉,洪兰,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治疗不寐临床操作规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90-92.
[66]杜辉,洪兰,汪卫东.失眠的中医心理问诊技巧[J].世界中医药,2014,9(6):803-804,807.
[67]汪卫东,刁倩,洪兰,等.TIP技术中睡眠认知信息模块设计思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7):581-583.
[68]黄芳,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治疗失眠症导入语的编码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69-270.
[69]李桂侠,洪兰,汪卫东.TIP技术中睡眠认知信息模块设计思路补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2):143-144.
[70]李世通,汪卫东,王米渠.基于中医心理医生技能探讨失眠症诊疗[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5):290-292.
(2021-07-31收稿 责任编辑:吴珊)
本期责任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