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艺者养心:《血战钢锯岭》的人文题旨的多维解码

2021-02-18 01:17:52杨明杜凯
电影评介 2021年18期
关键词:钢锯战友战场

杨明 杜凯

《血战钢锯岭》由梅尔·吉布森执导,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由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2016年12月,《血战钢锯岭》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2017年2月27日,该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及多项提名。

一、《血战钢锯岭》的思想意蕴和时代价值

(一)平民英雄:信念的溯源

影片一开始通过对主人公道斯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介绍来铺垫他信仰形成的心灵旅程。少年道斯在一次争斗中失手用砖头砸晕了哥哥,他为自己瞬间的暴戾而震惊,面壁思过时恰好看到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从此这四个字的告诫在他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有一次,道斯的父亲酒后与母亲争吵时,用枪口对准了道斯的母亲,道斯奋力夺下父亲手中的枪,用漆黑的枪口对准了他,这时内心深处响起“不可杀人”的警戒让他放下了颤抖的双手,没有扣动扳机。经过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可杀人”幻化成道斯内心的一种执念,深深镌刻在脑海,变成根植在他心底的最高信仰,他决心从此不再碰枪。

另外,道斯“仁慈”和“隐忍”之心的形成,与他受到母亲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道斯的父亲是参加过“一战”的退伍老兵,作为战场的幸存者,战争带来的创伤一直无法愈合,他甚至通过对妻儿施暴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和不满。当道斯愤愤地谈及父亲的虐待时,母亲的回复却是:“他不是憎恨我们,很多时候他是在憎恨自己”。母亲的宽容在道斯心中埋下了“理解与善意”的种子。“你不知道没有参战前的他有多好。”母亲的此番言语令道斯意识到战争才是导致父亲性格扭曲和家庭暴力的根源,也让他意识到战争的可怕,这为他以后参军服兵役拒绝拿枪和全力拯救他人生命的行为奠定了思想支撑。因此,对基督教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是道斯坚定信念、尊重生命的源头。

(二)镜头语言:不断释放思考的空间

电影是将视觉冲击与故事内容融为一体的艺术,两者共同为观众提供整体审美体验。战争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矛盾的艺术特质的新媒体艺术,战争电影往往通过设置气势恢宏的战争场景、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满足观众追求刺激的心理特征;然后向公众展现战争场景的暴力审美,最终剧情升华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安定生活的破坏、对宝贵生命的践踏等相关故事情节,进而达到让观众抵触战争、珍惜和平。

吉布森导演用“纯实拍”的方法真实地等比例还原了钢锯岭战场,没有过度虚构人物的传奇色彩,将战争场面的暴力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一段焦灼的美日交战场面中,道斯所属的营队攀上钢锯岭,遭到日军的疯狂反击,美军伤亡惨重且场面血腥无比,导演不时切换快慢镜头,有缓有急,有全景有细节,把战争的惨烈呈现得淋漓尽致,令人震撼。在电影镜头里,双方在血腥杀戮中都受到了同样的肉体摧残,战争的残暴和人类生命的脆弱形成强烈的对比。影片通过在令人窒息的死亡氛围中,呈现道斯不顾个人安危往返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冒险救人的情节,凸显道斯珍视生命的大义凛然,也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并领略到了影片的超凡魅力。吉布森导演用客观的镜头语言讲述故事,通过还原真实的历史,重塑了道斯的传奇形象,将视觉形式和故事内容巧妙地谐统一起来。这种不带预设角度的记录最大化呈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将镜头语言的话语权交给观众,让观众对主人公的行为自行作出判断。

(三)精神内核:偏离主流的信仰与坚守

作为一个平民英雄,道斯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道斯无意间救了一个被汽车碾轧过的路人,加上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上下斗志昂扬,此刻他决定为国家出一份力,立志做一个拯救伤员的军医。但与其他人上阵杀敌不同,他有着不再触碰枪支的誓言,他说:“當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才是我参军的目的”。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拒绝拿枪的坚守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作为一个拒绝扛枪的士兵,在战友眼中他是异类和懦夫,为此还多次遭遇有预谋的排挤和羞辱。可是,不论身边的战友如何与他的信念对抗,不论长官是如何软硬兼施,不论未婚妻责备他哪怕是拿起枪装装样子,这份坚决的信念未曾有过丝毫动摇。正如他所言:“如果不能忠于自己的信念,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我自己”。影片在潜移默化地传达道斯信仰的可贵与无坚不摧。

道斯在履行军人保卫祖国的义务的同时,也始终坚守自己“再救一个”不伤害别人性命的信仰,双重人格的交叠变化是贯穿整个影片矛盾发展的逻辑主线。在整部影片中,道斯无论遭遇了何种特别对待、何种屈辱和攻击、何种折磨和挑衅,都没有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让他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在血光冲天的战争背景下,这个医疗兵的精神、意志和行为成了人性光华的缩影和聚焦点。与此同时,导演通过对于宏大战争场景的描绘与突出交战情况的激烈,展现了一幅关于战争的残酷画卷,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讴歌了一个坚守信仰的美丽心灵。

二、冲突的扬弃:理想和现实的三重矛盾

(一)战争毁灭和平与人民渴望和平的民生矛盾

电影叙事以合适的视听语言呈现在银幕,通过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原貌再现来揭示出内在的意义。[1]影片《血战钢锯岭》透过逼真的画面高度还原了冲绳战役的惨烈与残酷,通过主人公厌恶战争却投身战场表达了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直奔主题,几个浑身是血、面目全非的士兵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炼狱般的黑暗场景促使观众对战争下人们渴望生存的欲望感同身受。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美军无法抵挡日军绝地反击而选择撤退,道斯看到嗜血的战场如同地狱,他抬头质问心中的神:你让我看到这些用意何在?我究竟该如何做呢?当他听到倒在血泊中的战友呼喊着“医护兵”,瞬间他就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立刻转身去救人。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去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他在战火纷飞中,为拯救生命透支体力、不顾生死。只因一个信念在一直支撑着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

(二)战争年代人的性格扭曲产生的社会矛盾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侵蚀,导致道斯与战友的相处方式畸形错位。进入军营后的道斯因为拒绝持枪,遭到战友的群嘲和故意作对,他常常在睡梦中被打得遍体鳞伤,而这一切的缘由正是因为他坚持信仰、不想成为战争中无情的杀戮武器。中士掀翻他的床,然后以床铺不整齐为借口,惩罚整个连队。别人训练时,他只能去扫厕所,别人休假时,他只能被关禁闭。不论中士怎么嘲讽责骂,道斯还是坚持自己永不触碰枪支的誓言。他的信仰与军队“士兵的使命就是杀敌”的信仰形成了激烈冲突,甚至被起诉到军事法庭并面临法律的审判。直到后来他被允许拒服兵役,直到他在枪林弹雨中冒死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士兵,大家才真正的走入道斯的内心世界,并在接受与认同的中不断理解道斯的价值观与道德观。[2]

这种信仰也传递给了每一位战友,在第二次对钢锯岭发起反攻时,是道斯的祈祷日。按照规定,他本可以不上战场,但士兵们坚决要等到道斯祈祷完后才上战场,他们坚信:“只要道斯在,就会带他们回家。”军官也请求道斯随军出发,给士兵们鼓舞。这一次,他们势如破竹,彻底粉碎了日军的进攻。当美军后来再次进攻钢锯岭,大家斗志昂扬,道斯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相信这个看起来并不强大的人,不管自己受了多严重的伤,他会是那个在战场上拯救自己生命的人。

(三)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冲突矛盾

道斯入伍后,就与军队中的集体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因为战场上战友需要相互依赖,战友的生命需要大家拿起武器来共同守护。冲突的焦点起因于道斯对信仰近乎固执的坚守,不论是在军营受到排挤,还是面对军事法庭的判决,道斯都坚持自己的最初“拒绝扛枪”的信仰与意志。此时,道斯看起来是一个有些“懦弱”和固执的士兵,相对其他人并没有特殊之处。为此,中士当众宣布道斯是个“懦夫”并告诉大家“不要指望道斯会在战场上保护你们”。整个影片最大篇幅“献给”了道斯坚持的个人信仰与军队要求的集体利益之间的斗争,这段剧情讨论了一个令人难以抉择的问题:当个人信仰有可能危害集体利益时,面对巨大的体制压力,是否选择服从集体的安排?显然,这个巨大的疑问在剧情的安排下,让道斯依靠父亲“一战老兵”的身份和关系,免除了牢狱之灾。影片在对立的画面和矛盾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在血腥的杀戮中展现拼死的拯救和守护。

三、以人为本:医学人文精神的当代复兴和价值重塑

(一)医者仁心——生命伦理的终极价值追求

医学的人道主义本质决定了医学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而“医者仁心”则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格修养。人文关怀既需要在悬壶济世的实践中磨炼,又需要通过教育来熏陶。因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可以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决了知识无限性与人生命有限性的矛盾。教育功能是艺术的重要社会功效之一,电影作为当代大众化的艺术样式,具有沉浸式、消遣式、身临其境的艺术特点,以电影为载体开展人文教育是一个新的著眼点。以潜移默化的手段引发观众对道德的认识和价值观的认同。战争不能使人变得伟大,但它们确实能从高尚之人身上激发出伟大之处。或许只有坚持仁爱的信仰、固守善良的人性,才可能将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拼凑起来。

影片用电影叙事的语言,让临床医学与人文产生共鸣,深入探讨了如何面对生死爱欲、医学的使命与本质、法律审判的局限性与人文关怀等极富争议的话题,让医疗回归本质,让医务人员从“自然医学”转向“全人医学”的视角。《血战钢锯岭》所展现给人类的事实说明,虽然战争是屠杀人类的怪物,但却无法避免。影片的故事情节有张有弛,在惨烈的战争情景中努力营造出一份崇高之美,从复杂人性中闪耀着医者仁心的人性理念光辉。该片营造出一份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和灵魂涤荡,展示了一名普通的医务兵的医者仁心和对人性灵魂的救赎。

(二)敬佑生命——人文精神的关怀盈溢着医学的温度

影片从人文视角讲述残酷的战争故事,给予参战个体现实与终极两个层面上的关注和尊重,包括人的价值、尊严、生存的权利和意义,乃至人的精神生活等。道斯穿梭在尸体遍野的战场着冒着枪林弹雨奔跑着救助战友,有这样一个细节:他发现一个双腿被炸伤的战友,赶紧帮他绑上止血带。另一个医务兵军医劝他,放弃重伤战友,打一针吗啡就走吧,这个人活不过今天。但道斯异常坚定地看着伤员的眼睛说:“我会带你回家”。在攻占钢锯岭据点的时候,疯狂的日军用“自杀式”的打法很快撕开美军的防线,战场上的炮弹和地雷让道斯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大部队只能被迫撤退,数百名伤员被放弃在战场。哀嚎和惨叫遍布战场,道斯显得手足无措,但当他听到此起彼伏呼叫医务兵的声音。这个瘦弱的身影与所有人背道而驰,再次勇敢地独自闯入地狱般的战场。他在深夜里潜行,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查看每一个躺在地上的身体,用瘦弱的肩膀扛起生还的人,把他们一个个送到钢锯岭下。从地狱送回人间,即便他的双手已经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每当累得要倒下时,这份信念都支撑着他一次次爬起。钢锯岭下,伤者被一个个送下,战士们口口相传,钢锯岭上有位英雄,他孤独地游走在地狱边缘,把迷失的灵魂拖拽回人间。他们站立在两旁,用虔诚的目光目送他下山。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他凭借一己之力一夜之间救了75名伤员,而这些伤员里也包括日本士兵。这种对人类本身无差别的爱,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显得迂腐、可笑或格格不入,然而却在暴力横行的残酷战争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说的“人们现在在割裂世界,我却想把它拼凑起来”,导演吉布森用难以割舍的亲情、坚贞不移的爱情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将人们从伦理边缘拉回,开始重新审视战争与信仰,正视人类本性中的真善美。

(三)珍视和平——渴望停战、呼唤和平的无声呐喊

电影中道斯的父亲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个幼年玩伴在战场上逝去令他无比伤心,他总是到墓地上陪伴战友。影片前半段通过道斯成长过程的讲述,来解释为什么道斯会坚守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信仰。也正是道斯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这些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和暴力并不能带来和平。相反,战争和暴力只会激发一个人的愤怒和仇恨,把一个人变成魔鬼”。影片中有个细节非常感人:为躲避日本人的追击,道斯闯入日军地道,途中遇到一个重伤的日军,两人突然相遇都吓了一跳!日本兵以为自己就此丧命,谁知道斯掏出纱布给日本兵止血,甚至还给他注射了吗啡止痛,这名日本兵怔怔地看着他,眼神透露着难以置信。这个情节让本片的境界得以升华,不再局限于敌我仇恨、正义或邪恶,而是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战争。

“救人”这条线索贯穿影片的始终,首先是道斯在枪口下阻挡了父亲的暴力,救下了母亲,接着他无意间救了被汽车碾轧过的人,到后面参军,也是立志要做一个拯救伤员的军医。这里的“救人”并不仅仅是指拯救生命,而是暗含需要拯救在战争中被扭曲的人性,正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在战场上他徒手将战友从地狱带回人间。道斯在救人的过程中一直在祈祷“再多救一个”,这里暗指的是成千上萬像他父亲一样在战争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人们,虽然在战争中幸存,但他们的心灵也已经千疮百孔,又该如何修复呢?人类追求和平的愿望由来已久,是人类得以和谐共处的唯一选择。而道斯给我们带来的最直观的启示就是:倘若你信仰和平,就不应该制造战争,倘若战争能维护和平,那么又是什么助推了战争呢?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影片将战争带来的伤害一点点揉碎了融进镜头,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于战争的思考。

结语

电影是视觉呈现与故事内容相统一的艺术,因其沉浸式的艺术特点成为人文教育的新载体。影片选择道斯这个从未杀敌一人,却徒手救下75名士兵生命的医疗兵,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呈现战争的残酷。平民英雄道斯的出现颠覆了观众对战争中一贯的英雄形象的认知,战争中的英雄无论是杀敌报国,还是为信仰而战,都充满着人心的光辉和昂扬的激情。影片通过展现恢宏的战争场面,凸显温情的人文关怀,将医学人文教育巧妙地融入观影之中,充分发挥其陶冶和启迪的人文教育功能。医学要发展和前行,不能只是依赖科技的进步,更要人文精神的滋养。《血战钢锯岭》通过镜头呈现“战争摧残人类精神”和“坚守信仰获得救赎”的主旨,实现了视觉呈现到精神表述的高度统一,深化了人性与信仰主题。

【作者简介】 杨 明,男,山西长治人,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

杜 凯,男,湖北人,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项目“红色文化融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GZLCLH-2021-18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奇莹,陆文憬.论电影《熔炉》的现实主义美学[ J ].青年文学家,2018(32):149-150.

[2]于师号.“好人”现象的历史观照与现实思考[ 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06):99-101.

猜你喜欢
钢锯战友战场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意林(2020年20期)2020-11-06 04:06:14
战友是什么
青年歌声(2019年11期)2019-11-13 08:07:02
旧酒瓶变身小盆栽
《血战钢锯岭》的英雄主义耐人寻味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环球人物(2017年17期)2017-09-08 00:21:19
锯扫把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