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华 陈琼
近年来,凸显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优质文艺节目层出不穷,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节目紧扣时代命题,不断求索,不断创新,逐步增加厚度、挖掘深度、提升温度,最终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创新性广受好评。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众多立意鲜明、内涵深刻的文艺节目相继面世,大型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由此应运而生,该节目于2021年5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开播,次月正式登上荧幕,与广大观众见面。
《时间的答卷》由人物聚焦歷史,由故事上升精神,层层递进。研究者指出,主旋律节目需在思想上传播主流价值,在内容上彰显大众情怀,在传播上贴近观众。要发出有态度的声音,用先进的观点践行道路自信;要抱有坚定的初心,用深入的讲述抒发理论自信;要勇于打破传统的壁垒,创新表达彰显制度自信;要力求真实,抒发真情,最终实现文化自信。[1]节目《时间的答卷》坚持“四个自信”的基础,由“初心”“血肉”“公仆”“忠诚”“自强”“胸怀”“奋斗”“担当”八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的主题即凝结着共产党人的一项核心品格。该节目从每一个具体的党员形象出发,勾勒出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群像,勾画共产党员的精神图谱,诠释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该节目既名为时间的答卷,也是一张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党史交出的答卷,更是在无数共产党员历经的点滴中聚沙成塔塑就的英雄精神。同时,《时间的答卷》采用跨时空对话、虚实切换、沉浸式表达等艺术化的形式再现重大的历史时刻,演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同时进一步挖掘出深层思想文化内涵及时代文化价值,既继承了革命文化传统,更弘扬了时代文化精神。
一、重建英雄叙事与重塑英雄美学
英雄形象是不同历史时代的表征和不同历史时刻中最可感知的里程碑,当代各类电视节目、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既承载着讲述重大历史时刻的责任,也承载着行为规范引领的模范职责,其具备的强大号召力、感染力是呼唤时代精神的重要主体,也正因如此,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创作者往往格外关注其个性特征,这些形象也常常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彰显最大的美学意义。
以往的英雄叙事中,英雄脸谱化现象严重,创作者常常在塑造英雄人物的过程中过度煽情与拔高,这也常常带来对英雄崇高性的消解,影响广大受众对英雄的印象认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红色经典在二度创作中被庸俗化消解,英雄故事的悲剧美学被无限放大,泛娱乐化一步步侵蚀着以往的英雄叙事。[2]如何塑造英雄,如何在和平年代释放、传达英雄人物的理想主义、爱国情怀构成英雄叙事中的现代焦虑。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聚焦具体的历史事件,精准再现重大历史时刻,细致勾勒出鲜活的共产党员群像。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直面过往的羁绊,建构全新的价值坐标以展开英雄叙事。一方面,节目制作组对于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从单一到多元,从教化、颂扬到民族精神、人类精神弘扬的主旨转向,积聚与拓展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时间的答卷》节目组邀请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工作者饰演优秀共产党员,在这些实力派演员的精心演绎下,李大钊、拉齐尼·巴依卡、卢绪章、都贵玛、龙思泉等共计十六位精选而出的人物在八个篇章中得以细致入微地呈现。在《时间的答卷》中,英雄们不仅有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也不乏心中如水一般的温情,英雄形象较之以往更加立体、多元化,脱离了扁平型人物特点的桎梏,完成了人性的启蒙与英雄的祛魅。例如,在讲述共产党员卢绪章的故事时,创作组着力刻画其正己立身扬正气,赤诚丹心照汗青的一生,对于其矢志不渝、全心全意奋斗在革命道路的历程给予充分展现,同时,对于英雄人物因工作需要而八面玲珑的一面,创作组也给予了充分关照,并没有一味刻画人物的“英雄性”,不让“英雄性”成为人物的唯一特征属性,而是在充分阐释“英雄性”的同时勾勒出英雄人物的全貌,由外在渗透深入本质,撕碎脸谱化、公式化的英雄图像,走出期待视野,塑造出真正有力量、有思想、有高度的英雄人物,让真实的、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走上荧幕,走近观众。另一方面,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中的英雄叙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与格局,突破低视点创作的桎梏,坚决抵制娱乐化、同质化、低俗化现象。该作品不仅关注英雄个体的精神世界,也关注国家前行的大势所在,既讲好每一位英雄的生活故事,更诠释了中国故事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作品创作遵循“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原则,选取正能量的英雄人物,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彰显出主流精神与价值取向。其英雄叙事依托有温度的人与事,追求故事的原生态与细节的精确度,可以说,《时间的答卷》中的英雄叙事既有勃勃生机,又大气凛然,既有绵延诗意,又不失崇高壮阔的格局。
所谓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中创作者将自己视为答卷人,创作团队慎重思考“时间”这一命题,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在幕后,这些创作者都展现出对历史时刻、对英雄人物的无比尊重和敬畏之情,更展现出作答时代考卷时坚定的信念感和使命感,如此也才能凸显英雄形象的社会意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二、时间秩序重组下的精神赓续
《时间的答卷》总导演、制片人陈辰认为节目中数代共产党人为了国富民强不断上下求索,虽然身处不同的历史情境,却彰显出相同的初心与情怀,这是共产党人最朴素、最崇高情感的显现,也是节目想要传达、延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崇高的精神价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另一方面,精神血脉的传承、发展与弘扬也不断在国家意识、民族观念、民族精神的变化发展中求变求新。为了推动红色精神、英雄血脉的赓续,发挥出最大的时代美学效益,创作组采用跨时空对话的艺术创作手法,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原先的叙述穿越自然时空的限制,将处于不同时空但联系紧密的信息相互对应,推动主要信息的整合和阐释。《时间的答卷》初心篇中,前有李大钊带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后有陈庭元率领小岗村脱贫致富,两代共产党人跨越时空,遥相呼应。公仆篇中县委书记焦裕禄与村支书毛相林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互相守望,焦裕禄在时光轴的这端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毛相林在时空的另一端率众人开辟天路。一个章节,一种品格,两座时空,两位共产党员,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以个体的经历彰显集体的品格,而横亘于两者间的时间跨度恰恰凸显的是精神品质的一脉相承。虽然身处不同的历史维度,但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发展的坚定信念与先国家、后社会、再自己的伟大精神连接着时空两端的英雄,也推动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横跨近百年的不同历史时刻,一代代英雄人物的初心从未改变,这份初心植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心头的沃土之上,陪伴他们历经血火淬炼,推动他们砥砺前行。
虚实切换、跨时空对话这一艺术创作手法赋予《时间的答卷》这部作品的不仅有开创性的“穿越感”,更有英雄气概、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感。跨时空对话是时间和空间巧妙结合、相互置换的创新型艺术手法,通过打破时间的持续性,展开时间秩序的改编、重组,以此表达曲折复杂的深意。当然,时空虚实的使用技巧只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如果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以形式的创新推动内容的深度表达,创作手段便毫无意义。艰苦奋斗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国家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而这颗胜利果实离不开每一位来自不同历史时刻,却目标一致,用尽一生为脱贫而努力奋斗的人民英雄。跨时空对话的艺术创作手法将晦暗的过去与光明的现在相连,在这条贯穿始终的历史事件轴上,观者既能感受到安稳生活之来之不易,也能体悟到人民幸福发展背后,无数英雄人物的伟大与无私。英雄人物是主旋律节目的中心环节,是重大历史时刻献礼片中的必备要素,也是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意识的重要载体。众多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高度还原且意义深刻的英雄形象,也感受到一百年来共产党人热爱祖国的一片初心和保家卫国的一份决心。除此之外,节目《时间的答卷》在短短八个章节中将红船精神、公仆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凝练于其中。例如,初心篇中李大钊与北大青年的对话传递的是对青年精神风貌的诘问,唤起的是对当代青年觉醒奋起的呼喊。又如血肉篇中,共产党员都贵玛代表着不为个人利益、不为政党利益,而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精神。值得一提的是都贵玛照顾最久的一个孩子名为“扎拉嘎木吉”,“扎拉嘎木吉”有“传承”“继承”之意,想必这份深意已然渗透到各位观者心中。无论是高尚的品质还是伟大的精神,这些实则都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创作者在诠释精神这一抽象概念上下足了功夫。
三、技术与艺术共构沉浸式体验
《时间的答卷》创新电视节目的表达与互动方式,采用年轻受众接受程度更高的影视化表达模式,最终使红色传奇、英雄精神在越来越多观众的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就艺术创作而言,节目《时间的答卷》的创作手法可谓多元繁复。创作者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考量,勇于突破传统主旋律文艺节目的创作方式,大胆使用跨时空对话、虚实切换、沉浸式影视化还原、互动访谈、裸眼3D等艺术创作手法,重视与年轻受众群体的同场交流,注重互动性与趣味性,在贯通历史与现实,呈现丰富视听效果的同时融合对建党百年知识的有效科普,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力争在内外结合、再现情景的同时让精神血脉得以向观众深刻地诠释并予以传承。
首先,创作组邀请特约讲解员结合各方资料回溯历史、悉心讲解,并邀请故事的亲历者来到演播室现场进行访谈互动。例如,讲述英雄人物李大钊的故事时,节目组邀请李慰严先生来到现场,讲述李大钊是如何悉心引导其父亲李梅羹以及其他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在节目现场,李慰严先生向众人展示了珍贵的家书,也将李大钊先生和他父亲自掏腰包领导工人运动的感人往事一一陈述,而李大钊先生被恐吓、逮捕、就义的往事也一一被揭开。为了讲好书记焦裕禄的故事,制作组邀请了电视剧《焦裕禄》的编剧何香久先生详细讲述了焦裕禄是如何忍受着病痛,带领灾民与风沙、盐碱、内涝等自然灾害角逐的,毛相林及村民也被邀请到演播现场,与观众一起回忆当年的艰辛,话说当下的幸福,展望未来的发展。
此外,作品《时间的答卷》中不仅有互动访谈穿针引线,其沉浸式舞台演绎与影视化还原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同样堪称一绝。制作组用影视节目还原历史故事,辅以话剧舞台的形式,让观众沉浸于各大故事时空中,进一步走近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聚集在沉浸式艺术空间里的参与者各司其职,这一方面增加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浸入式观感,也是对过往故事内容的一种补充與拓展延伸,将那些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动人过往和当代故事的发展走向完整呈现。例如,观众在首章初心篇中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人物卢绪章在险些暴露时的紧张,又在被迫出走时的无奈和悲壮。又如演员陈赫极具爆发力的舞台独白向观众传递了历史人物充沛的思索与情志。潮流涌动,冲突不断。再如演员李光洁拍摄过程中时刻注意到焦裕禄书记为了缓解肝痛的叉腰姿势。《时间的答卷》忠诚篇中,护边英雄“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一角由著名演员胡歌饰演,演员胡歌坦言自己在饰演共产党员拉齐尼的过程中一是倍感光荣,二是备受感动,为了诠释好这一角色,演员胡歌在拍摄现场利用空余时间不断和当地群众演员交流学习,也因此在节目中得以用当地口音的普通话还原当时的情境。在讲述守边人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时,创作组还搭建起逼真的氛围,让观众一同重新经历拉齐尼·巴依卡舍身救人的瞬间,创作者还原了牦牛的故事,通过舞台表演和人物访谈的结合传达出拉齐尼·巴依卡的铁汉柔情。
百年党史也是一部青春奋斗史,如何让英雄精神的诠释与表达真正走进新时代青年的心中是创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创作者细心兼顾当代青年的审美需求,在演播现场设置四面屏结构,由此达到裸眼3D的演出效果。例如在《时间的答卷》血肉篇中,创作者在邀请“孩子”们走进现场的同时采用裸眼3D的艺术创作手法再现呼和浩特火车站的景象,无论是“孩子”还是现场的观众都置身于当年的场景中。此外,《时间的答卷》节目还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形成立体化的宣传队伍,拓宽受众面,让更多当代青年感悟伟大的英雄精神,赓续精神血脉。
当然,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始终立于历史现实,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其创作中呈现出的细节真实性令众多观者为之动容,该节目以文物、档案为载体,时为《万洲日报》记者的侯长青作为第一位下乡采访的记者,为创作者与观者提供了丰厚的一手资料。节目《时间的答卷》的创作还基于大量的党史研究和实地探访,就连护边英雄拉齐尼·巴依卡描画的界碑、李大钊先生日日往返的红楼等,创作者都对此展开了严谨的复刻工作。一方面,这是节目能够获得观众极大的精神震撼与情感共鸣的原因;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共产党人质朴、真实品质的肯定与传承。正如制片人、导演陈辰所说:“团队成员在节目中投入了巨大的感情,所有艺术性创作都不是为了炫技、哗众取宠,都指向了共产党人最朴实最崇高的情感,希望在党一百岁生日的时候献上一封‘情书’。”
结语
主旋律电视节目往往需要担负四种主要功能:“一是意识形态推广功能,二是舆论引导功能,三是艺术审美功能,四是经济效益获取功能。其中,意识形态推广和舆论引导这两大功能的实现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艰巨的任务。”[3]《时间的答卷》便是如此,该系列节目以人为本讲好英雄故事,一脉相承弘扬英雄精神,创新形式制作文艺精品,紧扣时代奏响时代强音。在过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中,故事往往板正严肃,人物往往性格空洞,这使得主旋律文艺作品长时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遇,针对这一现状,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作出大胆转变,给观者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时间的答卷》系列节目里,观众走近一位位血肉丰满的英雄人物,体悟到一份份深入骨髓的英雄精神。总顾问、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认为,《时间的答卷》系列节目属于“文艺轻骑兵”式,具有“短”“平”“快”的特征,往往撷取重大历史时刻中短暂但明亮的片段,迅捷而又不失真地描摹人物,尤为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与刻画的细节性。创作团队以人物为核心搭建框架,聚焦并放大重大历史时刻中的细节处,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中迅捷地向观众传递信息,直击观众的心灵。王树增认为,如此特质的文艺节目与当时观众的观赏习惯尤为契合,也更容易让镜头走入观者的内心,引起观者广泛的共情。当然,《时间的答卷》也让更多人相信,中国主旋律电视节目乃至所有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取得更为骄人的成绩。
【作者简介】 闫志华,女,山东青岛人,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陈 琼,女,安徽黄山人,池州学院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副主任,艺术与教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融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研究”(编号:2020SJA0224)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华.新时代如何实现主旋律题材的破壁升级[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2):51-53.
[2]郭剑敏.新世纪红色影视剧与红色文化的打造及传播[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24.
[3]任卫民.主旋律节目的两大功能及实现途径[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