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音:《小丑》电影音乐叙事功能聚焦

2021-02-18 01:17周毅
电影评介 2021年18期
关键词:默里蒂尔亚瑟

周毅

提到《小丑》,大多数影迷与业内人士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另一部DC的成功之作——《黑暗骑士》。2008年,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改编自DC经典漫画的《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上映。作为“蝙蝠侠前传系列”的第二部,该片将漫画电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成为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亿美元俱乐部”的超级英雄电影。该片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希斯·莱杰对于“小丑”一角的经典塑造。由于这一角色堪称完美,加之希斯·莱杰英年早逝,甚至出现一种“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的说法。此外,由汉斯·季默和詹姆斯·纽顿·霍华德为该片共同创作的配乐也同样对角色的塑造与影片的成功贡献了重要作用。

同样是以同名DC漫画角色为基础改编的剧情电影,《小丑》的故事是独立于“DC扩展宇宙”之外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如何逐渐演变成“蝙蝠侠”宿敌“小丑”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角色心理的刻画便自然成为本片的难点与重点。在“小丑”的角色塑造上,本片主演杰昆·菲尼克斯没有受到希斯·莱杰版“小丑”的束缚,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更有内在深度的“小丑”形象,打破了“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的魔咒,得到一致好评。可以这样讲,无论是《黑暗骑士》还是《小丑》,两部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都在“小丑”这个角色的塑造上。而在“小丑”的形象塑造与心理演变过程的揭示中,除了演员的直接表演,《小丑》的配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创新的管弦乐写法加强了“小丑”形象的心理刻画深度

电影《小丑》配乐的作者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出身于冰岛,是一位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大提琴家,拥有着与很多知名现代乐队一起演奏与录音的经历。在《黑暗骑士》中,汉斯·季默为了刻画“小丑”神经质的特点,主要运用的是极简主义的电子音乐形式。而在《小丑》的原创配乐里,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管弦乐形式,其中大提琴的使用占据主导地位。

与电子音乐相比,管弦乐最大的优点在于音响的丰富性与音色的温暖度。通常来讲,乐音泛音数①较多的乐器,例如弦乐,其音响给听者的感觉是较为温暖的。这种温暖的音响在对人物心理表现的饱满度和深度上有着天然优势。而众多乐器不同的组合与编排,则有着不同的层次感,对于人物表现的丰富度上,也是较为有利的。《小丑》的主人公在精神崩溃之前,是一位名叫亚瑟的脱口秀喜剧演员,本也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希望、理想,以及精神的寄托。当生活逐渐陷入困境,精神上一次次受到打击,才由受害者一步步地变成一个加害者。本片使用管弦乐为主的配乐,一方面增加了亚瑟这个人物的真实度;一方面表现出亚瑟转变为“小丑”这个过程的复杂性。

但是,常规管弦乐温暖的色彩与《小丑》的基调有着较大差距。因此,为了表现“小丑”的阴郁气质,居兹纳多蒂尔在本片配乐的创作上使用了较为创新的手法。

从《小丑》原声配乐专辑的17段配乐来看,主要旋律声部大部分是由大提琴等低音乐器完成。但与传统的管弦乐创作相比,这些旋律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可听性较强的歌唱性旋律,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以2、3个音组成的片段式旋律(Defeated Clown),借以表现亚瑟的无奈与无助。其次,大提琴的音域处于低音区,本就显得低沉和压抑,而本片的配乐在大提琴的使用上,大程度减少了颤指与揉弦的奏法,并减少三度、六度等富有感情色彩的音程,增加五度、八度等较为空泛的音程(Looking for Answers),使得和声色彩极为干冷,极大地增加了影片与角色的陰郁气质。最后,本片的配乐中较多地使用持续音的写法(Hoyt’s Office),加之干冷的色彩,极大地渲染了影片充满绝望与窒息的氛围。

从近年来电影配乐的发展现状看,老式而传统的管弦乐常规演奏方式有渐渐被电子音乐等形式取代的态势。本片中,居兹纳多蒂尔虽然使用了管弦乐的写作方式,但并没有局限于交响化配器的形式之中。通过对管弦乐音响与色彩的创新挖掘,加之结合一些电子音乐倾向的配器方式(Learning How to Act Normal),使得本片的配乐有着令人印象深刻而又并不常见的阴郁氛围。这种氛围对于整个影片基调的渲染与“小丑”心理状态的暗示,都有着极为贴切而有效的作用。

二、配乐质感的变化直接诠释了“小丑”内心的转变过程

在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方面,音乐是比语言更加直观与有力的一种表现手段。

纵观整个影片,《小丑》的配乐在可听性上并不出众,但却恰恰更好地使音乐融入影片的场景之中,而非凌驾于画面之上,对角色的塑造与心理描写发挥出更为内在的作用。在《小丑》的配乐中,除了极少地出现片段式的声乐吟唱,居兹纳多蒂尔还运用纯音乐的创作方式。这种“无言胜有言”的配乐,利用不同的配器方式与节奏的动力性变化,对于“小丑”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过程起到非常有效的诠释作用。

影片一开始,亚瑟被一群街头小混混痛打在地,这时,伴随着沉重的交替鼓声,由大提琴奏出干冷主题的配乐Defeated Clown响起,忧郁而毫无生气,从此便奠定了影片阴暗的基调,也诠释出亚瑟这个人物失败而又无助的状态。

在老板的办公室中,面对不公正的指责与刁难,亚瑟并没有表现出委屈的情绪,而是令人意外地露出极为诡异的笑容。这时的配乐Hoyt’s Office用一个平直而又有力的长持续音,渐渐地盖过老板的训斥声,暗示出亚瑟内心开始积攒的愤怒与心理的扭曲,同时也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感。

从亚瑟跟踪他的邻居索菲开始,影片的配乐便有了质感上的变化。在这一段的配乐Following Sophie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之前沉重缓慢的鼓声在不知不觉中明显的加速,似乎在暗示着亚瑟内心的冲动与愤怒在逐渐积累与加剧,也预示着更加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

随后,亚瑟在地铁里第一次开枪行凶时的配乐Subway中,之前沉重的鼓声在速度上变得快速与急促,加之铜管与低音弦乐不协和的音响色彩,极大地烘托出剧情的紧张度与惊悚感,同时也表现出亚瑟内心所压抑的愤怒已经积聚到一个不可承受的地步。

而在这次开枪行凶之后,亚瑟匆忙地逃进一个公厕里,在闪烁而又暗淡的光线下,亚瑟极为诡异地跳起了一段平静而舒缓的舞蹈。此时,本片中最为安静而又富于一丝优美的配乐Bathroom Dance响起,在大提琴低沉地演绎乐曲主题之后,其他弦乐与声乐的渐入,诠释出亚瑟并未因杀人而感到不安与恐惧,反而因此唤醒了其内心深处黑暗萌芽的心态转变。

Subway中同样的节奏动力性也出现在亚瑟前去韦恩家遇见布鲁斯·韦恩(即后来的蝙蝠侠)的配乐Meeting Bruce Wayne中,此时亚瑟内心的冲动已溢于言表。而全片节奏动力性最强的一段配乐,出现在亚瑟换上“小丑”的装扮后,设法脱离两名探员抓捕的配乐Escape from the Train中。此时,亚瑟内心的愤怒已无法压制,他也不想再去压制,“小丑”已然蜕化完成。

影片临近结尾处,亚瑟在被警车带走的途中,被“小丑”的拥护者拦截下来,而后在这些人带有仪式感般的簇拥下起身、舞蹈,并用鲜血涂抹着自己的“笑脸”。与此同时,布鲁斯·韦恩的父母也在暴乱中被杀害在自己的面前……此时的配乐Call Me Joker在保留之前大提琴主题因素的同时,增强了交响化的配器处理,尤其是铜管的加入,使得音乐中出现一丝史诗般的质感。这种质感完全揭示出“小丑”的彻底魔化,同时也预示着即将展开在“小丑”与蝙蝠侠之间真正的较量。

总之,本片配乐通过配器与节奏的不同处理所带来的质感变化,与“小丑”内心状态的转变,是完全吻合与同步的。

三、经典歌曲的插入增强了影片情节发展的逻辑性

除了居兹纳多蒂尔创作的17首原创背景音乐,《小丑》这部影片还插入了几首经典歌曲。这些插曲不但加强了“小丑”的性格体现,而且对于推动影片情节发展还起到非常重要的叙事作用。

由于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因此《小丑》的插曲选用的基本都是具有复古风的爵士乐与摇滚乐。其中包括,亚瑟在脱口秀俱乐部演出失败之后对角色具有讽刺意味的插曲Smile(Jimmy Durante演唱);亚瑟在家杀死同事后变装“小丑”,在楼梯上舞蹈时象征着即将要肆意放纵的Rock & Roll Part 2(Gary Glitter演唱);亚瑟在节目现场枪杀自己的偶像默里后,被警车带走时暗示其获得一种释放的White Room(Cream 演唱)。除此之外,还有一首由Frank Sinatra演唱的That's Life贯穿全片,对剧情发展的逻辑起到非常重要的强化作用。

“That's Life”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作为《默里·富兰克林现场秀》的结束语,更多的是出自主持人默里之口。默里·富兰克林是亚瑟的偶像,也是亚瑟努力想要成就自己的一个方向。当亚瑟在电视机前想象自己在《默里·富兰克林现场秀》的舞台上与默里对话的时候所展现出的笑容,是亚瑟在整部影片中所呈现的唯一一次正常而又美好的笑容。而当亚瑟在母亲的病房里看到默里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嘲笑自己的失败表演之后,亚瑟内心的愤怒达到一个顶点,随后便加速了向“小丑”的转变。在节目现场枪杀了默里之后,亚瑟疯疯癫癫地对着镜头说的那句话,也正是“That's Life”。可见,“That's Life”算得上是亚瑟作为一个正常人所保有的那一丝希望的象征。而当这个希望变成一种残酷的讥讽后,“That's Life”又成为亚瑟主动走向“小丑”的一个导火索。

That's Life的歌词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生活,我无法否认;很多次我都想过要剪掉,但我的心不愿接受……我要把自己卷进一个大球里,然后死掉。”作为插曲,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亚瑟决定以“小丑”的妆容出席《默里·富兰克林现场秀》在家为自己化妆时;另一次是影片结尾处亚瑟在疯人院中面对心理医生时的随曲轻唱,之后他大摇大摆走向走廊的尽头,身后留下的脚印满是血迹。第一次作为背景音乐,此曲似乎暗示着亚瑟即将正式向“小丑”迈进;而第二次由亚瑟口中唱出此曲,则揭示了其内心的完全扭曲与黑化。

这些歌曲的插入大部分并不是以有源音乐①的方式出现,它们与配乐是共同作为无源音乐②而交叉使用的。但有意思的是,明明在画面中找不到这些歌曲发出声音的地方,但是观众却完全能够相信画面中的人物是听得到这些歌曲的。亚瑟变装“小丑”后在楼梯上伴随着Rock & Roll Part 2的那段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舞蹈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方面是由于配乐点的确定极为巧妙;另一方面与这些歌曲的音乐风格不无关系。略显忧郁的爵士乐与象征着自由不羁的摇滚乐,不但与亚瑟各个阶段的行为状态极为吻合,而且还加强了剧情在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感。此外,与居茲纳多蒂尔创作的原创配乐不同,这几首歌曲的曲风较为轻松、欢快,在听觉感受上与原创背景音乐形成反差的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冲突。

作为剧情发展的关键性象征,That's Life的插入方式是较为特殊的。这首歌曲在第一次出现时便运用从有源音乐(从亚瑟家的电视机传出)变成无源配乐(亚瑟开始为自己化“小丑”的妆时)的交叉做法,这种“由表及里”的方式既突出了这首歌曲对于角色心态转变的象征意义,又极为自然地强化了剧情发展的逻辑性。

四、配乐的“先入为主”直接激发与提升了演员的表演灵感

虽然好的配乐也能使导演修改画面以配合音乐,但是总体上他们还是希望配乐能够加深观众对银幕内容的体验,而不是成为附加在故事、场景,或角色之上的东西。因此,导演对于配乐的方向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确定作曲家之后,他们会向作曲家表达他们的戏剧化构想,包括希望配乐能够在影片中所承担的作用及角色之后,再由作曲家沿着这个大方向进行创造。

而就创作过程而言,作曲家在为一部电影进行配乐之前的首要工作,往往是要判断影片的“基调”。如果作曲家在这一点上判断有误,那配乐将会与导演的意图相悖,进而无法与影片相配。由此可见,在影片还没有正式进入拍摄之前便进行配乐的创作,是存在风险的。但如果作曲家提前或同步创作出的配乐与导演为影片设定的基调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确切,那么这些配乐不但做到了“称职”,还会为影片的拍摄提供更为直观而有益的基调与氛围。这些“先入为主”的音乐,在激发演员的表演灵感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在当年《黑暗骑士》的音乐创作中,汉斯·季默和詹姆斯·纽顿·霍华德就使用了少有的“音乐在前、拍摄在后”的配乐手法,使得影片在进入拍摄时就拥有配乐所营造的黑暗基调,并在引领演员的表演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小丑》的配乐创作虽然不像《黑暗骑士》那样在拍摄之前就已完成,但也是先于拍摄就开始进行的。当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认准《小丑》的配乐非希尔迪莫属时,就在拍摄之前数月将剧本交给她。希尔迪在认真研读剧本之后,便开始根据自己从剧本中得到的感受进行创作,并在影片开拍之前就将一部分创作好的配乐交给导演托德。而正是这些“提前”拿到的配乐,在拍摄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影片中,亚瑟第一次在地铁里行凶杀人后躲进公厕里的那场戏,是极为精彩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拍摄这场戏时,本来依据剧本,杰昆·菲尼克斯应作出关于藏枪的一系列表演,但是当时的表演与拍摄进行得并不顺利。用杰昆自己的话讲,面对这场非常重要的戏份,他与导演“鼓捣了45分钟也没有找到感觉”,直到导演托德在现场开始播放一段希尔迪创作好的大提琴配乐,他似乎立刻来了灵感,便随着音乐即興舞蹈起来。影片中,伴随着略带凄美之感的Bathroom Dance,杰昆在这段戏份中的表演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对于观众的心理冲击却极为震撼。这段音乐所成就的即兴表演,堪称影片中的神来之笔。

据称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导演托德经常在现场播放配乐,或者让演员聆听影片所选用的插曲,借以制造更为贴切的表演氛围,帮助演员更直接准确地进入表演的情绪中。由此可见,本片的配乐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对于演员的表演所起到的引领作用,不但是积极有效的,甚至是超出预期的。

据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自己说,《小丑》的配乐创作一共持续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而同时她还进行着另一部金球奖获奖作品《切尔诺贝利》的配乐创作。两部作品的配乐创作都需要完全地投入,同时在两种氛围与情绪中的切换给她带来的似乎是一种精神分裂般的感觉。不知这种分裂的感觉是否也间接地提供给她本人创造《小丑》配乐的灵感,但无论如何,她成功了。《小丑》的配乐不但与角色本身和整部影片几乎完美地融为一体,还做到了相互激发与相互提升。作为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与第77届金球奖两大最佳原创配乐得主,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与《小丑》的其他演职人员一道,共同成就了商业类型片的另一个艺术高度。

【作者简介】 周 毅,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影视剧创作论”(编号:17FYS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在一件乐器上奏出的任何一个音都伴随着一系列在它上方并与它有固定音程关系的音,这些音是我们听到的单音的组成部分。

①有源音乐是指画面中的人物能够听到的音乐。

②无源音乐是指画面中的人物听不到而观众可以听到的音乐。

猜你喜欢
默里蒂尔亚瑟
亚瑟·贾法的非线性叙事述略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ARTHUR'S HICCUPS
我的爱一直陪着你
青鸟
裸婚总统帕蒂尔
美国男子扬言刺杀奥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