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模型构建

2021-02-16 03:24户文月田乃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格局三全育人适应性

户文月 田乃清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阶段,在大力建设技能型社会、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阶段,党和国家对优秀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而培养高素质优秀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20年,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主旨的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年会,进一步彰显出在新时代格局下,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地位。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归根结底是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格局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政府和社会对新公民的期许。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时空维度的“全方位”“全过程”,同样需要“全员”的补给到位,这与“三全育人”具有极高的适配度。本研究拟从“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立体视角,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1 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现状

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适应性指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匹配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概念。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时期,整体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高端产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供给。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释放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信息,凸显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然而,职业教育在“普职、产教、校企、师生、中外”五大关系,以及“需求结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职继联合、前沿竞合”五方面尚存在不适应性,输出的人才质量难以匹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为梳理现阶段国内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现状,本研究借助知网检索主题词“教育适应性”,截至2021年5月11日,共得到1 451条信息,其中,学术期刊1 093篇,学位论文104篇,会议信息25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针对教育适应性国内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 80 年代,张振礼[1]学者在分析党校教育适应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党校教育应变能力的措施,余胜泉[2]在教育适应性转向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在职业教育适应性方面检索主题词“职业教育适应性”,共得到95条信息,通过梳理可将相关文献归类为两种类型,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案例实践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郑士贵[3]分析了欧洲经济地区和匈牙利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变化,对国外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学习借鉴;唐以志[4]认为可以通过教学策略提升关键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提升。在案例实践研究方面,学者主要关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措施,如惠梦[5]提出从深化产教融合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发力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邢顺峰[6]提出通过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在梳理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绘制职业教育适应性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 1),以分析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趋势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适应性最初研究关注点是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随后视角转向关注市场,包括对从业能力、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等方面,近期研究视角集中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研究,包括教育结构、专业设置等。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在职业教育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从市场和学校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然而,现阶段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研究仍处于基础理论探讨阶段,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措施研究较少,且维度单一,对多维度多方面的深入思考有所欠缺。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一复杂的过程,必定需要多方位、多角色和多过程的共同努力。本研究认为,应建立健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与壁垒,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图1 职业教育适应性关键词突现图

在实践过程中,纵观国内外优秀职业教育模式,均具备“适应性”这一特质。如德国“双元制”模式(Duales studium ausbildung)、美国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和英国CBET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三种教育模式均注重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在育人主体方面,不局限于单一的学校,同时注重政府、企业等多元参与。再如国内的“深圳模式”,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通过系列产教融合改革,形成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共生共长的局面,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只有具有“适应性”的教育,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受欢迎且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模式。

2 “三全育人”研究现状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后,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育人机制。“三全育人”的归宿在“人”、核心在“育”、重心在“全”。“育”是育人和育才的相统一[7],“全”是主体、过程和时间的“全”。“三全育人”成立之初的立足点是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贯通管理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四大体系,旨在调动所有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通过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建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的育人系统[8]。“三全育人”较传统育人模式呈现出教育主体从“单”转向“全”、育人过程从“分”转向“合”、育人空间从“点”转向“体”的特征。

2.1 实践现状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一项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于当年遴选产生首批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目前,已有 8 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25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92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在这一理念背景下,全国各院校掀起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抓手的育人方式创新,实践出各具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和育人机制。例如,北京联合大学推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西南大学以“三强化三提升”为抓手,构建“三全育人”生态圈;浙江大学构建“彩虹人生思政育人平台”,打造“三全育人”新模式;华中师范大学以“八大育人工程”增强“三全育人”新成效;等等。

2.2 研究现状

在发文数量上,通过检索主题词“三全育人”,截至2021年5月11日,共得到2 364条信息,其中学术期刊1 700篇,学位论文 26 篇,会议文章 23 篇。在发文时序上,主题词“三全育人”文章在2017年年度发文量29篇,首次超过20篇,随后在2018年发文量147篇、2019年发文量615篇、2020年发文量达1 257篇,在近三年呈现出较强的研究关注度。然而在与本课题研究相近的内容中,以“三全育人”和“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未检索到相关文献。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现阶段“三全育人”呈现出较高的研究热点,但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将“三全育人”相关研究大致分为基础概念类研究和运行机制类研究。

基础概念类研究。这类研究集中在概念内涵及育人成效方面,对“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围绕德育、素质教育和文化育人等方面展开成果研讨,如李国栋[9]提出“三全育人”对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林毅[10]研究了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落实机制,张文风[11]对高校“三全育人”观念和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思考,王习胜[12]对“三全育人”合理性进行诠释。

运行机制类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关注“三全育人”的过程建设及工作机制建设,如范小凤[13]对“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进行研究,杨晓慧[14]从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三全育人”的现状,朱平[15]以全员育人为中心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刘顺传[16]基于全员育人视角提出导师制教学机制,刘瑞[17]从立德树人视角出发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综合现阶段“三全育人”研究现状,将其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予以审视,可以发现“三全育人”机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全员育人方面,多数研究者将视角局限于单一的“学院职员”,围绕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而忽视了行业、企业、家庭等成员的作用;在全过程育人方面,局限于单一学院的学习阶段,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的纵向过程,而忽视了学习的终身性、长效性特征,以及横向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全程链接性;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局限于学校资源的全方位,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全方位和社会资源的全方位。因此,“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员”存在角色缺位、全程育人的“程”存在链条断裂、全方位育人的“方位”存在重心偏移等问题[18]。面对国家新局势、教育新要求,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才能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需要、市场竞争需要。

3 “三全育人”新格局构建

3.1 新格局构建理念

本研究从供需视角,解析职业教育适应性存在的节点,在节点的基础上展开“三全育人”新格局模型的构建。职业教育必须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人才的培养是各成长阶段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的叠加和融合。职业教育应促进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的叠加和融合,而不是对其进行割裂和分散。成长阶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实现有效的融合,需要长效、系统的育人机制。长效、系统的育人机制不单体现于时间上的连贯性,还包括人员和方位上的系统性,这与“三全育人”的特质极为吻合。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一时代背景折射出的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不适应”,而这一不适应归根到底是人才供需结构的失衡。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是市场(企业、行业)对其经济价值创造能力的期许,同时还包括家庭对子女成才的期许,学校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期许,社会及政府对公民责任素养的期许。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市场和政府六个主体间彼此需求“拉锯”的结果,同时,人才的培养也是这六个主体共同培养、支持的结果(见图2)。在以往育人过程中,往往因过于重视人才的经济价值变现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社区)对人才社会价值的诉求,以及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参与价值。“三全育人”需从微观的“学校”单一载体转向宏观的“社会”多元载体。六个主体在时空维度相互作用下,共同形成“多身份学习、多导师指导、多场景保障、多考核监督”的育人过程。

图2 人才供需两端参与主体示意图

3.2 “二体六主多维”新格局

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价值体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构建职教新发展格局需求的重要环节。面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急需突破观念和制度阻碍,完善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层次结构,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本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理论,重构育人资源配置模式,构筑“三全育人”大环境,构建“二体六主多维”的“三全育人”新格局(见图3)。在“三全育人”新格局内涵及维度选择上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设定“三全育人”中“全员”层次关系,依据生命周期理论重构“三全育人”中“全过程”维度,根据空间理论拓展“三全育人”中“全方位”内涵。

图3 “三全育人”新格局示意图

针对现阶段“三全育人”全程育人“程”链条断裂问题,通过打通校内、校外育人渠道,实现“内外两校”育人过程衔接,贯通育人过程,实现职继联合,形成终身长学制的全过程育人机制;针对“员”角色缺位问题,兼顾政府、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和市场六方主体,融合六方需求,构建“六位一体”同向同行的育人成员机制,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员育人;针对“方位”维度缺失问题,在资源要素维度和育人成果维度进行延展,融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育人资源要素,实现普职与产教、校企、培训融通,同时培养“全”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多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立体多维”的教育空间,实现资源融通、成果多维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从而构建“二体六主多维”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实现育人过程的纵向贯通、育人主体的同向同行、育人资源的衔接整合和育人成果的全面多维的育人效果,达到由“点”到“线”、由“线”成“面”、“面”“面”俱到、聚“面”成“体”和多“体”联动的效果,实现职继联合、需求结合、资源整合、产教融合,提高人才供需平衡,提升职业教育在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市场和政府六个主体间的适应性。

4 研究总结及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拓展了现有“三全育人”的概念内涵,延展了现有“三全育人”的维度指标。本研究从供给侧结构理论出发,基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角度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模型。在全员育人方面进行“员”角色补给,打通政府、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和市场各方育人成员间的“隔阂”,弥补全员育人“员”的角色缺位。在全程育人方面进行“程”链条连结,连通育人路径上存在的断点,构建终身学习的长学制,纵向贯通职业素养教育、中职、职教专科、职教本科的贯通,弥补全程育人“程”链条断裂现象。在全方位育人方面进行“方位”内涵拓展,在社会方位上,将育人覆盖学生学习的各个场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个人方位上,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弥补全方位育人“方位”维度缺失等问题,为后续有关育人模式提供理论借鉴。

然而,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关系机制,涉及宏观和微观多方要素,本研究仅将其简要概括为政府、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和市场六个方面,而如何较为完整地界定其范围及影响因素,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细化。

猜你喜欢
新格局三全育人适应性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深化医改构建省市县联动新格局
新机制 新格局
创新应对媒体新格局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