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线上教学方兴未艾。语文教育需要主动求变,基于信息逻辑对教学流程进行重塑,构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原则,并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学习为例,探讨了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6-0034-02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在过去几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又迎来新的实践方向。居家学习期间,被迫开启的长时间线上教学证明了其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恢复学校课堂教学后,如何保留线上教学的精髓,将其与传统线下教学相结合,构建混合式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成为目前语文课程的重要议题[1]。
一、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合作性原则
合作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学讲计划”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创设多个课堂讨论的中心,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价值。
(二)生本性原则
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信赖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让学生的参与、探究、感悟渗透到课堂的每个环节,最终使每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都能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度发展。
(三)生活化原则
语文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于生活。以往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缺少生机的一大原因,便是缺少生活气息,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只有将生活这股活水引入语文教学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与内在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延伸课堂的范围,使语文学习有机融入学生的课后生活中去;同时,要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搭建起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
(四)素养性原则
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优先转向素养优先是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核心目的。语文核心素养包含文化理解、审美创造、思维发展与语言运用四大板块。教学时,教师应从这四大板块的要求出发,努力推动学生情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发展。
二、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初探——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学习为例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隶属于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勿忘国耻”,因此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借圆明园从辉煌到覆灭的过程,让学生反思其背后的根源(清政府的腐朽与侵略者的残暴),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担当[2]。
(二)混合式教學实践流程
1.线上微课辅学,扫清基础障碍
微课辅学环节是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部分的核心,亦是与传统教学之间最大的区别点。通过微课教学的引入,学生在课前就自主完成了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这使课堂上师生地位的翻转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在实体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用实践代替灌输,更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释放学生的天性。
微课来源丰富,网络上有名校名师录制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样,教师也可自行设计和录制微课,结合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与兴趣特点,细化微课的内容。本课时的学习中,笔者尝试自主制作微课,在本课线下课堂学习开始的三天前就上传至家校群中,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在线浏览观看。为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微课时常严格控制在15分钟以内。本课时中,微课包含两大主题,一是帮学生清理基础的字词困难,二是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提前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为课上的学习铺平道路。微课最后为学生布置自主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录制视频上传到家校群中,保证微课辅学的效果。
2.线上小组交流,收集相关资料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有过一个经典的论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言外之意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让学生“学课文”,而是应打破教材的限制,为学生构建立体的学习情境。《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描写的场景距今已超过百年,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校外实时交流的特点,在课前融入线上小组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本课线下学习开始的两天前,笔者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为每组学生创办一个独立的线上微信交流群,安排他们利用微信交流平台,共同开展学习。笔者作为群主,也积极地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鼓励他们自由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的线上资料收集环节分为四个方向:“圆明园的布局与建筑风格”“圆明园中的文物”“圆明园被毁的时代背景”“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这四大方向对应文本中的四大段落。资料的整理过程也是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过程。丰富文本信息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后续走入文本情感。组内成员每人负责一个方向,整理完毕后在组内进行分享,汇总本组的学习成果。在后续的线下课堂上,笔者会邀请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劳动成果,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与成就感。这一过程,充分利用了线上交流无阻碍的优势,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校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的空间,为线下实体课堂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3.课上充分探讨,实现共同提升
课前助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上阶段,教师需要主动放权,基于生本理念设置课堂环节,让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渗透到课堂的每个环节,充分释放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最终推动语文教学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华丽转型。
《圆明园的毁灭》课上教学从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开始。影视作品的引入直观再现了那个屈辱的年代,让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目睹”了圆明园是如何从“万园之园”变成一片废墟的。然后,笔者使用电子白板对圆明园“昔日各景点”进行重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清王朝没落的根本原因,并组织学生以“文章中为何说游览圆明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为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圆明园的壮丽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文章脉络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却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否有文不对题之嫌?”课堂的最后,笔者以此为交流主题,将班级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开展班级辩论赛。辩论的过程亦是学生重新阅读、审视文本的过程。在热切的交流中,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有意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为读者营造强烈而难忘的冲击感:曾经的圆明园越完美,它的毁灭就越让人痛心。学生在对文章的反复品读过程中,内心自觉萌生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及对外来侵略行为的愤慨,教学目标在这一环节得到了有效落实。
结 语
混合式教学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必然结果,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囿于传统教学逻辑的束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探索技术赋能教育的路径,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辅助打造灵动、有机、平等、和谐、递进的语文教学模式,最终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农家参谋,2020(22):217-218.
作者简介:姚贵英(1976.1-),女,江苏徐州人,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