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 邱丽娟
(1.沈阳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03;2.长春开放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随迁老人的称呼较为多样化,例如:在人口学内称其为“流动老年人口”;媒体则将其称作为“老漂族”。该人群种类的出现,弥补了当前国家在养老育幼方面产生的短板,但同样代表社会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人民少子化,以及用工荒等方面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中,如何引导社会对“老漂族”加大关注,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内容,创建出健全的政策条例、法律内容、制度规定,以及对整体力量进行整合,来缓解该部分人群需要面对的养老、社会融入等一系列的危机,已经成为当前不能避免的重要问题。
想要让随迁老人能够良好地融入社区之中,社会的交往必不可少,语言交流是该过程中重要的因素,由此能看出其具备的重要性。部分地区之中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合肥地区的特别方言,便能成为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第一道阻碍。依据对当地随迁老人的统计,小部分来自于其他地区的城镇,其中能够听懂方言并且进行沟通的仅占16%,仅能够听懂的占29%,并不能听懂的人数占据了整体55%,这一部分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老人,经常会选择降低与本地人沟通的次数,促使其结交新朋友的总量大幅降低,由此能够看出,语言障碍是一项严重的制约因素。
由于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促使各个地区的生活习惯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底蕴。由于老人的生活习惯较难进行改变,这会让其在日常饮食、电器使用、人际交往等一系列方面中存在着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融入工作的开展。依据对某地区中随迁老人的调查,其中的数据结果显示:21%表示能够适应;29%表示难以适应;50%的老人几乎不与周边人进行来往。并且内部会有50 多位随迁老人会向子女抱怨饮食分歧,但大多数都会慢慢适应;60 多位老人表示不会使用高科技产品,即便是记住了过几天依然会忘。以上因素都让老人在融入社区时需要的时间更长。
随迁的老人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地区,其在思维方式、个人习惯、语言形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与城市中的人员产生明显不同。并且由于文化程度低,个人的爱好相对较少,极难与当地人员产生相同的话题,促使自身很少结交到新朋友,更多是接触与自身情况相同的随迁老人。一部分随迁老人表示城里人的爱好多为唱歌、打球、书法,自身想要进行尝试,但害怕受到嘲笑,这导致其只能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降低社会参与的程度。经过对某地区的随迁老人进行调查后,结果表示,随迁老人极少参与社区活动,20%的人员不参与活动。不仅如此,随迁老人的子女工作较为繁忙,很少与老人进行交流,这加重了老人的孤独感。
由于子女在外乡所处的时间较长,已经适应了城市内部的生活习惯、价值观、消费观、教育观等,但是随迁过来的老人依然是固有的传统观念、习惯,在相处的过程中极容易发生矛盾,特别是在第三代的教育上。依据对某地区随迁老人进行调查后,结果表示,大多数的老人在孙辈教育方面上都会产生矛盾,而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孩子哭闹时,会非常心疼,为防止其继续哭,多会满足所提出的要求内容,但是子女认为老人过于溺爱,会让孩子的教育工作会产生反作用。为防止该问题的继续发展,大多数老人都会为此妥协,促使家庭地位逐渐边缘化,让其心理产生了强烈的落差,不利于进行社区融入工作。不仅如此,以往创建出的朋友圈还会因为新环境而消失,在全新的地区中建立朋友圈,困难程度非常高,严重阻碍了社区的融入工作。
社区融入工作是随迁老人进入当前社会的重要起点,其中主要涉及了相应组织的接纳,以及老人的主动融入,该过程中处于不断改变的状态。社区组织具备着另据互动的地缘、情缘优势,可以依据大家的互相沟通、交流,让随迁老人打开自身的内心,突破本地人、外地人之间存在的人群界限,推动融入工作的和谐开展。
2.1.1 丰富社区生活
社区可以依据随迁老人的人群特点、个体需要,来组建出多样化的活动种类,引导其加入并获得归属感,并在该过程中能够逐步产生适合自身的文化圈子、生活网络,满足社交方面的需要。例如:可以进行排忧心理热线、帮扶结对的活动,让其产生的心理困扰能够得到解决;或是依据随迁老人所经历过的事情,来制定出如“大锅饭”“上山下乡”等相应事件的文化展示,让人员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1.2 强化精神关爱
在面对随迁老人心理脆弱、敏感等方面的问题时,来进行一系列的针对性活动,促使其心理情况能够得到改善。例如:举办同乡会、老漂工作室、社区老年大学等多样化的活动,来让老人的交友范围得到扩大,使其能够逐渐增加与人交流、沟通、谈心的次数,感受到当前城市对其的关爱,尤其是在心理出现问题时,能寻找相应人员进行咨询;在感受到孤独时,可以与人进行沟通,并能顺利走出生活“孤岛”;在其需要将自身的生活技能提高时,知道如何进行学习。依据该方式的使用,能够让“老漂族”从心理、身体上开始对社区进行接纳、融入,从而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
2.1.3 增强网络教学
在面对随迁老人的网络盲点时,社区内可以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传授其网络搜索、微信沟通、线上支付、银行自动存取款机的使用等,让其能够对当前的生活方式进行适应。同时,还可以将随迁老人聚集起来,创建线上、线下的团队、群聊,并依据个体需要的方式来组建多种活动形式、分享健身知识、带娃日常、交流自身的感悟,这不仅让沟通之间的空白得到了弥补,还让随迁老人拥有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对于随迁老人来讲,在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不论是生活、心理,还是文化、社交都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较短期限内处于不适、孤单、自卑等情绪都是较为正常的,如果长时间内都没有走出该不良情绪,便要其进行自我突破,依据积极主动、包容的心态进行调整自己。社区融入是进入社会的起始点,心理上的接纳才是工作最高层。由此能够看出,想要在全新的环境中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依靠自身进行改变。
想对随迁老人进行引导工作,便要先让其自身活动起来,将个体的作用展现出来,并提倡实行终身学习的良好观念。对于随迁老人来讲,学习不仅是获得全新的知识、技能,同样是对新事物、环境的接纳、调整。随迁老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社会上的支持固然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关键还是要依靠自己,通过将自身的心扉打开,来作出相应的改变,不能因为年龄过大而对自身产生限制,以退缩、埋怨的情绪去面对,而是要依据良好的心态去接受、学习、处理问题。例如:随迁老人在进入到全新城市中,不懂方言的含义时,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邻居请教。在学不会的情况下,可以多认识同乡,或是相同地域的人员,以此来创建出全新的社交网络。通过对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充分接纳,以及良好的自我调节,便能让老人在短时间内去适应全新的环境。
随迁老人的子女需要明白,父母照顾孙辈是对其的帮助,不是其需要尽到的义务。老人不是免费的保姆,以及孩子的“附属品”,其同样要对自身的生活进行规划,具备相应的独立空间。随迁老人对自身子女进行照顾时需要尽到的义务,但照看孙辈不是。为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老人的行为心存感激、理解,对其思想、生活方式予以尊重、关注其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由于随迁老人与当代人的经历、思维、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为提高生活中的和谐程度,需要子女能够从父母的角度进行看待问题,并将其当作家庭内部重要的一分子,注重其各个方面的意见、感受,不要总是依据文化水平有限、父母脱离社会等方面的借口忽视他们。子女要在遇到重要事情时能够与其多加商量,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同样为随迁老人融入城市发挥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解决随迁老人与社会的融入问题,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事情之一,在该过程中其同样需要政府、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对“老漂族”融入的现实困境、强化社区融入的措施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后,了解到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老人的动态发展需要求,创建多种责任主体、帮助项目,以此来强化“老漂族”的融入程度,使其能够在全新的环境中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