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2-15 10:11吴亚臻
海外文摘·艺术 2021年23期

吴亚臻

(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青海西宁 810001)

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阶段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也是主要学科之一,青海大学医学院自1958 年建校成立临床医学系以来即开设《儿科学》课程。一方面,随着院系规模的扩大,开设《儿科学》(含见习)的专业越来越多,如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方向班)、妇幼保健医学、全科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医学等专业;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教学改革,许多课程都需要压缩课时,删改部分内容,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像《儿科学》这样传统的专业主干课程受到的冲击更大,面临的改革任务更重。

新生儿学是儿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60%~70%,这个时期疾病的种类和处理方法与其他时期有诸多不同,是一个非常时期。新生儿医学的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新生儿期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和预防。新生儿医学同时包含一部分围生期医学的内容,内容较为繁杂。但目前的《儿科学: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章节仅罗列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观点和材料往往很难统一。

我们针对儿科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通过精简课程,突出重点,减少重复,保持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并改革传统《儿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训基本技能、传授学习研究方法的教学效果,并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从课程中获得的信息量,尽可能与现代儿科学研究的进展同步,培养出有创新思维、能够从事临床工作的综合能力强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作初步探讨,以期推进《儿科学》课程建设。

1 课程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

1.1 建设目标

1.1.1 教学方面

(1)教学内容:1)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2)进一步修改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制作案例教学课件。3)以本为本,以人文本,课堂教学中注重更多收集和引用案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章节),主要从授课内容、教学手段方面完善和扩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建立慕课小视频:主要收集、整合、优化扩充学习资源。

(3)开好见习课:根据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见习教学大纲,注重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尤其是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估、新生儿复苏)的培训,并树立关心患儿,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共同提高的观念。

(4)建立习题集:建立全面的课程内容习题集。

1.1.2 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推动《儿科学》的教学研究活动。

(2)以各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与国内顶尖医院及医学院校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建立承前启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

(3)坚持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互评制度。积极做到集体备课,坚持试讲、小讲课、“三级”听课制度,教学档案和教学研究活动趋于规范化。

1.1.3 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

(1)建立线上推送课程章节视频学习资料。(2)收集并建设线上课程章节习题集。

1.2 实施方案

(1)组织课程组成员定期研讨,对课程建设的各方面随时进行交流。(2)课程组成员进行协调分工,合作完成建设计划中的各项任务。(3)课程组负责人在课程参与教师的帮助下,规划课程建设的各阶段建设要点,落实建设内容,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实时管理。

2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

2.1 课程负责人方面的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

2.1.1 建设计划

(1)规划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及时间,落实建设内容,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实时管理。(2)教学管理制度上,对本课程组织开展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互评活动,认真做到集体备课,坚持试讲、小讲课、“三级”听课制度。教学档案、教学研究活动趋于规范化。(3)组织开展课程教研教学活动,组织申报校、院级教育教学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4)组织课程组成员定期讨论交流,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2.1.2 建设成果

(1)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以上教研活动。(2)召开两次以上的学生座谈会,举办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估、新生儿复苏技能竞赛各一次。(3)每年收集一次课程相关的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情况。(4)组织课程组成员听课次数至少5 次/人/年。

2.1.3 完成情况

已按期完成: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组成员定期召开教研活动4 次,并做好相关记录,组织召开2 次课程相关的学生座谈,举办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估、新生儿复苏技能竞赛各1 次。收集整理课程主讲教师的评教情况,组织课程组成员听课次数5 次/人/年。

2.2 教学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

2.2.1 建设计划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扩充教师队伍,积极晋升职称,提高学历,优化师资结构。(2)在师资水平上,完善教师培养计划,以各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强与优秀院校的联系和合作。(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4)积极参加各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活动,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上取得更多成果,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 篇。(5)通过课程建设,打造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学课程团队。

2.2.2 建设成果

(1)在学院支持下完成师资配备,扩充师资队伍,该课程主讲教师数量不少于4 人。(2)积极晋升职称,提高学历,优化师资结构。(3)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 篇。(4)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相关竞赛。

2.2.3 完成情况

已按期完成,目前课程组有教师7 人,《儿科学》课程主讲教师4 人,主讲教师中教授1 人,副教授2人,讲师1 人。已发表教改论文1 篇。

2.3 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

2.3.1 建设计划

(1)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儿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各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大纲,丰富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章节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2)对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和引进,加入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阔学生的视野,符合医学教育发展及学科发展趋势的要求。(3)定位于本科专业,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逐步丰富实际应用案例,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2.3.2 建设成果

(1)调整教学大纲,不同学时有不同教学要求的大纲内容。(2)更加完善优化多媒体课件及案例教学课件。(3)习题集建立。

2.3.3 完成情况

已按期完成,已调整教学大纲,并完善优化多媒体课件,完成每章节的习题集,并设有答案。

2.4 教学组织安排方面的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

2.4.1 建设计划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2)在讲清基本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的基础上,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临床思维训练,引入案例教学法。(3)开展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综合分析,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本科生基本理论知识,促进创新思维及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目的。(4)积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4.2 建设成果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2)重要知识点与案例教学相结合。(3)慕课视频录制与上传。

2.4.3 完成情况

已按期完成,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相关技能操作。主讲教师全部结合PPT 展示和黑板演示结合的教学方式。

2.5 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的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

2.5.1 建设计划

(1)从实际角度出发,设计见习课内容,修订新的见习教学大纲。(2)根据课程见习的安排,组织学生前往我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儿科示教室及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见习。目的,通过技能培训、与真实病人接触、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的培训以及模拟临床诊疗程序(指建立情境引入病例,通过仿真模拟病史采集、临床诊疗和操作流程),同时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总结、强化理论知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5.2 建设成果

(1)设计新的见习内容,将原有病例资料、影像学资料等进行整合,主要从病案导入、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开展见习。要求同学们撰写病案分析报告。(2)组织学生进行新生儿复苏演练,要求每一位同学学会并掌握新生儿复苏流程、如何复苏、新生儿气管插管,并组织竞赛,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业务能力和协作精神。(3)通过学生SP 的培训,组织学生编写SP 剧本,理解剧本、熟悉剧本,从而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4)模拟临床诊疗程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及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更深刻地理解医学模式由传统纯生物学模式与治疗型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循征医学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在正式临床病史采集中,有过模拟病史采集经历的学生比未经历过模拟病史采集培训的学生,更能有效地采集、归纳和分析病史并更易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合作。树立了爱伤、爱患意识。

2.5.3 完成情况

已按期完成,修改并完善见习教学大纲。

2.6 教材建设方面的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

2.6.1 建设计划

(1)教材选用高质量的“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引用推荐国内外儿科学方面优秀教材作为辅助教材。(2)完善雨课堂线上每个章节的习题集。(3)完善讲稿内容。

2.6.2 建设成果

采收时应从树冠下部和外围开始,而后采内膛和树冠上部的果实,即“先下后上,先外后内”,否则会碰掉或碰伤果实,降低果实等级和品质。果实从篮到筐、从筐到果堆,翻、倒、拣、运时都要逐个拾、拿,禁止倾倒。

(1)选用国家级高质量的规划教材,并指定适合学生课后参考学习的参考书籍(《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实用儿科学》第8 版和《尼尔森儿科学》第21版)。(2)完善教案内容。(3)建立适合我校实际、课程实际的配套习题集。

2.7 网络教学建设方面的建设及完成情况

2.7.1 建设计划

(1)完成并优化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充实完善多媒体教学内容。(2)搜集下载并上传慕课微视频。(3)建立网上预习课件(PPT)和章节习题集。

2.7.2 建设成果

(1)完成了课程慕课微视频的下载并上传学习资料等工作。(2)建立了章节习题集和试题集。

2.7.3 完成情况

已按期完成。

2.8 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

2.8.1 建设计划

(1)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性质,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2)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启发教育相结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的慕课视频、多媒体演示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与逻辑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3)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习题作答、章节作业、病案分析题分组进行讨论并撰写报告。

2.8.2 建设成果

根据雨课堂同学们学习情况信息反馈,来查验学习结果和存在问题。

2.8.3 完成情况

已按期完成。

3 课程建设的相关成果

3.1 课程负责人的相关成果

(1)建设期内共组织开展了4 次教研活动。(2)召开了关于《儿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学生座谈会2次。(3)组织收集课程相关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情况1 次。(4)组织课程组主讲教师互听课观摩3 次/人/年。

3.2 教学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成果

《儿科学》课程组共有教师7 名,课程主讲教师4名。1 位教授、2 位副教授、1 位讲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相应优化。(1)主讲教师数量为4 人。(2)主讲教师中高职称教师比例增加,师资结构优化。(3)硕士教师增加,学历结构优化。

3.3 课程内容建设的相关成果

按照《儿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课程面向应用的特点,调整了理论教学大纲、见习教学大纲。

3.4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的相关成果

(1)进一步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件展示方式,增加课题中讨论和互动环节。(2)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主动寻求知识,安排课前、课后拓展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发现问题。(3)注重加强多媒体和传统板书课相结合。

3.5 教学条件建设的相关成果

(1)选用“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卫平、孙锟、常立文)。选用高水平辅助教材。(2)已形成统一的电子教案。(3)已完成了习题集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各章节相匹配)。(4)已完成了试题库的建设。

3.6 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成果

已修订并完善见习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