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国际传播活动中的英译策略

2021-02-14 03:16安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受众

安婉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07)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实力飞速发展,社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在应对如病虫灾害、 全球变暖、 新冠病毒肆虐等重大全球问题时,中国拿出了大国气魄,提出了中国方案;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 杭州峰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新时代的面貌与发展速度;“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贡献了中国方案和智慧。因此,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对我国国际传播提出的时代要求。

1 国际传播活动中高校的责任担当及翻译要求

与政府的、官方的国际传播队伍相比,民间的、社会的人际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天然的优势,接受度更高。高校是人才汇聚的高地,是技术创新的摇篮,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海洋,也是对外交流活动最活跃的平台。高校国际交流是双向机制,大量中国教师和学生前往国外高校访问交流,许多国外专家和学生来到中国高校考察学习;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学生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国际活动,是天然的国际传播平台; 高校国际交流活动的对象为国外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具有号召力、推动力;学术、教育、文化的交流是不同民族间共存的价值与共通的情感,成为跨文化沟通传播的突破口。同时,高校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对国际传播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能够从多个视角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又能够迅速集结优秀青年力量组建国际传播队伍,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服务国家战略,在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过程中,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有效的国际传播要了解受众,关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适应外国话语体系、文化价值观,才能更易于外国受众接受。国际传播、对外宣传是突出宣传效果的传播与交流,不准确的译文会引起外文受众的困惑和误解,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可能导致曲解和误会,甚至会损害对外形象。外宣翻译在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1]。好的翻译可以促成有效沟通、理解、共情、认识、合作,而沟通是翻译最高的追求[2]。在外宣翻译重要性日渐彰显、 外宣翻译活动日渐频繁、形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研究、探讨外宣翻译的属性、策略和技巧,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已成为一个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3]。高校应着力发挥自身知识技能优势,在国际传播活动中提高传达内容时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

2 高校国际传播活动中的英译策略与实践

国际传播活动中的翻译是一场“异化”与“归化”的博弈,根据文本内容与传播需求的不同,应采用不一样的翻译策略,有时要保留中文特色以做到文化推介,有时又要尽量变化以使受众更易接受。就翻译活动而言,不同的文体文本,应视其应用环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形式、风格、交际功能的差别而运用不一样的翻译策略。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将不同文体文本的翻译分为3 类:表达型(expressive)、信息型(informative)、号召型(vocative)。德国翻译理论家诺伊贝特(Newbert)将不同文本的翻译分为4 种类别:以原文为重点,主要以原文为重点,原文与译文应兼顾,主要或完全以译文为重点。

由图1 所示,在翻译对外介绍的素材时,应以目的语为归依,注意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4]。黄友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袁晓宁则提出,在语言表达层面,应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复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而在文化层面,应采取“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尽可能采用直译方法[5]。

图1 两种翻译理论对不同文本的翻译分类

2.1 以目的语为归依

高校的国际传播活动形式多样,翻译的文本与素材种类繁多、功能也不单一,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随之各异。有时需“异化”“归化”结合,节译、摘译、译述等策略灵活取用。如高校外宣时,一些中文惯用语与英文中对等意义的表述不尽相同。对于这类词汇的翻译,有时应尽量靠近译文受众的表达习惯,以目的语为归依,使受众更易于理解。正如姜秋霞认为,外事翻译是将一种语言在某一外事话语中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中符合外事话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能够在听者或读者中产生与源语外事话语在源语听者或读者中所产生的相通效果[6]。翻译这类表达和惯用语时,可尽量不亦步亦趋地直译,而选择能够准确表达原文语义的词汇进行表达。如“博士后流动站”若直译为station 则略显生硬,用post-doctoral research program 更贴近译文受众的表达习惯。再如“素质教育”的表述,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表意欠明了,受众可能会对“quality”一词感到迷惑,反而用非字面意义的well-rounded education 更能有效表达“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效果。在翻译“立德树人”时,用fostering virtues through education 则巧妙地将隐含的教育、培育动作表达了出来。根据交流受众的不同,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最典型的如“校长”,中国高校通常以“President”指代,但若是面对英国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大学的校长,则需译为“Vice-Chancellor”[7]。

2.2 保留原语文化特色词

外宣翻译要考虑国外受众的接受度,但“绝不是唯唯诺诺,放弃自己的主见和声音”。对于一些特定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汇,若用英文来表达时反而烦琐或表达不准确时,应尽量保留原语词汇特色,以避免引起误解。随着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日益受关注,影响力日渐增强,这也恰是“文化资本”输出的契机[8]。例如,高校校名英译中,上海交通大学保留了“Jiao Tong”的拼音以表达“天地交而万物通”,中央民族大学将校名英译更改为“Minzu”的拼音以避免原译文中“Nationality”引起的意义混淆和误解[9]。中国根据自身发展提出的教育发展计划,不为国外高校熟悉,需要我们在英译时保留中文提法,而另外加以阐释。如“C9 高校”可直译“C9 League”并阐释“A group of China’s top nine elite universities”;“双一流建设”译为“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并阐释“A state initiative to construct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释”“译”结合,可以消除因文化、历史因素带来的理解困难,向国外受众有效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输出本国文化与理念。

2.3 灵活变译弥补中英语言风格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中英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汉语表达过渡修饰、言辞华丽、同义反复;英文行文讲究简洁明快、逻辑严谨、文风质朴[10]。译者应该充分了解中英语言、文化、思维的差异,做到理解到位、灵活表达、传译准确,从而实现译文与原文在信息内容与政治作用上的动态对等。以清华大学110 周年校庆献辞为例,列举变译策略[11]。

(1)中文重意和,语句为隐性逻辑,在转化为重形和、显性逻辑的英文表达时,往往需要添加隐去的词汇。

原文:……相继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等重要项目。

译文:……was chosen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demonstration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Party construction,a pilot university for “three-all education” compreh ensive reform and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enter for cond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上述译文中增加了隐形逻辑首批中“之一”和动词“指导”工作,使得译文通顺,利于理解,起到文化对等功效。

(2)中文重文采、风雅,常以对仗形式起渲染,若将同义反复词一字不落地译为英文,则显得语义重复、结构臃肿、逻辑混乱。

原文:……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发展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

译文:……has made countless vital and endur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cademic fields worldwide, developing itself into a major base for technologica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China.

上述译文将“一项又一项”“一个又一个”做合理删减和压缩,使译文简洁明了、逻辑清晰。

(3)一些约定俗成的隐喻,中文读者常常心领神会,但若直译成英文,外文读者会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缺失而无法理解; 中文中一些精炼表达的专有名词,若不分青红皂白逐词直译,往往令译文读者一头雾水。为了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效果,需在准确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以外文读者习惯的行文方式进行简洁地表达。

原文1:……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吹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

译文1:……embracing the spirit of times in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period to become an outwardlooking, globally-engaged university.

原文2:学校设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个书院统筹推进强基计划人才培养。

译文2:The University set up Zhili, Weiyang,Tanwei, Xingjian and Rixin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to advance the overall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pilot reform program of Enrollment for Basic Subjects.

以上例句中“改革开放春风”“吹响号角”“强基计划”的译文表达,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灵活变译。抛开隐喻和精炼中文表达,而采用意译方式直接表达,使国外受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12]。

3 结语

高校在对外工作中应借助自身文化积淀与语言优势,准确把握中英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主动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战略,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在提升高校国际声誉的同时,维护并塑造国家形象。高校的国际传播队伍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语言运用、文化理解、时事追踪的同时,更要保持政治敏锐性,在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涉及意识形态、技术保密、国家安全等敏感信息时,提高研判能力,加强风险防范。

国际传播工作既要低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要提高站位、强化宏观传播意识,同时要悉心实践、指导微观交流活动。每一个国际联络工作者需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建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促进协作共赢。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受众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I Like Thinking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