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窦硕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回国,其中超过25%的人在国内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这使其在学习、工作上成果转化缓慢,影响工作业绩。因此,有必要了解海归人员归国后的适应情况,探寻解决路径。
“返乡文化休克”也被称为“逆向文化冲击”,1944年由美国的Scheuts 提出,“返乡文化休克是指出国人员在长时间离开母国后,经历了文化的冲击与适应过程,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感到陌生的文化环境产生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Uhear认为“逆向文化冲击是出国人员长期在国外旅居后,刚回到国内时感到的种种不适。另一位学者Gaw 则认为逆文化冲击是出国人员回国后,从不适应国内的文化到逐渐重新回归、 认识并逐步接受母文化的过程。”近年来,对返乡文化休克的研究应时而生[1-2]。
早期返乡文化休克的研究以Gullahorn 为代表,他总结了包括文化适应和归国文化适应的曲线,即W 曲线。当返回家乡时,面对熟悉的环境和久别重逢的亲友是一种“蜜月”式感受;一段时间后各种各样的不习惯逐渐使归国者产生消极感受,通过不断调整,最后重新适应母文化,生活开始步入正轨。国内对返乡文化休克的研究主要以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如陈秀蓉对近30年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状况做了研究,她指出政府对华人华侨实施的政策是影响文化适应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家对海归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对海归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基于返乡文化休克视角,对海归的适应性调查研究还不够充分。该文以海归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从返乡文化休克的视角探讨他们回国后的适应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进而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于2021年1月27日—2月1日面向海归发放了名为《海外归国人员的文化适应调查研究》的问卷,共收到51 份有效答卷。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回国初期的返乡文化休克情况、 对返乡文化休克的态度以及对国内情况的适应度等问题。首先,问卷设置了调查对象回国前对回国后适应度的预计情况,考察心理预计对返乡文化休克的影响。其次,对于回国初期的逆向冲击情况,选项使用李克特五分量表进行分级,从非常适应过渡到非常不适应[3-4]。在考察海归对返乡文化休克的态度时,问卷调查了海归对国内外文化的态度及对国内外文化引发冲击和不适应现象的态度。最后,在考察对国内情况的适应度时,问卷设置了对国内外人际交往方式的看法,对目前状态的满意度,调查对象的社交活动,对于国内工作、学习及生活上最大的不适应这5 个问题,全面了解目前海归对国内的适应情况。
该次调研收到有效样本数为51 份,其中男性47.1%,女性52.9%;年龄分布:19~22 岁47.1%,23~25 岁37.3%,26~30 岁7.8%,30 岁以上7.8%,主要集中在19~22 岁; 学历分布:本科64.7%,硕士25.5%,博士9.8%,调查对象学历偏高;旅居国家:欧洲54.9%,亚洲37.3%,北美洲5.9%,大洋洲2.0%,一半以上集中在欧洲国家; 海外旅居年限:1年以下64.7%,1~3年27.5%,3~5年2.0%,5年以上5.9%;回国时 间:1年 以 下66.7%,1~3年25.5%,3~5年2.0%,5年以上5.9%。
针对“回国前是否预期到回国后会有不适应”这一问题,29.4%的人回答了“是”。虽然大部分人并未预计到回国初期存在不适应,但是对于刚回国时的适应情况,回答主要集中在 “适应”35.3%,“一般”31.4%,可见刚回国时总体较适应,心理预计与实际情况不太吻合。目前总体适应情况主要集中在“一般”19.6%,“适应”35.3%,“非常适应”41.2%,可见目前是适应的。
回国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能很好地适应国内生活。总体说来回国初期逆向文化冲击是存在的,但程度较轻。
具体到各个方面的返乡文化休克,问卷从自然环境、 外在环境到文化、 价值观等7 个项目进行调查,并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对下列各项的适应度分布
(1)归国者对国内自然气候和交通状况存在不适应。
对于自然气候,选择“适应”和“非常适应”相加比例达58.9%,选择“一般”“不适应”“非常不适应”相加比例为41.1%。对于交通状况,选择“适应”和“非常适应”相加比例达66.7%,“一般”“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相加比例为33.3%。据此可知,海归回国初期对于自然环境和外在环境存在不适应。
(2)归国者对生活环境总体较为适应,但也存在不适度。
对于语言,选择“适应”和“非常适应”相加比例达78.4%,“一般”“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相加比例为21.6%。对于文体娱乐,选择“适应”和“非常适应”相加比例达72.6%,“一般”“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相加比例为27.4%。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适应”和“非常适应”相加比例达66.7%,“一般”“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相加比例为33.3%。由此可见,归国者对生活环境总体较适应,但也存在不适度。
(3)中外文化和价值观差异显著给海归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国内外的文化存在不同”“我感受到了国内外文化的激烈碰撞”等说法,“同意”和“比较同意”相加总比例分别为84.3%和47.1%,可见海归对于中外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体会明显。就回国初期和现状来看,这些巨大的文化差异对于海归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对下列说法的态度分布
在人际交往方面,选择“适应”和“非常适应”相加比例达68.6%,“一般”“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相加比例为31.4%。对于生活习惯,选择“适应”和“非常适应”相加比例达66.7%,“一般” “不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相加比例为33.3%。这说明虽然中外在人际交往方式、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中华民族思想根深蒂固,国外的经历会造成回国后的不适应,但并不严重。这也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上,对于“价值观上的冲突影响了工作和生活”,选择同意的比例为19.6%,中立和否定态度的比例为80.4%。对于“您对于国内外两种文化引发冲击和不适应现象的态度”,选择“整合国内外文化”的比例为60.8%(见图1)。总体而言,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显著差异给海归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成为调查对象工作和生活存在不适应的因素之一。
图1 调查对象对于国内外文化引发冲击和不适应现象的态度分布
(4)海归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在“对国内外两种人际交往方式”的看法中,选择“更喜欢国外的方式,但不得不适应国内”和“仍保留国外的方式”比例为31.4%,也就是说仍有很多人对于国内的人际交往存在很大的不适应。
在“您对目前状态的满意度是”这项调研中,58.9%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选择“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为41.1%,由此可知有很多人对目前的状态存在不满意。
在“您的社交活动主要是”这项调研中,选择“亲友、同学聚会”的最多,占84.3%,大多数人的社交活动较单一,9.8%的人无社交活动(见图2),因此海归的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应受到重视。
图2 调查对象的社交活动分布
在“您对于国内工作学习最大的不适应在于”这项调研中,无不适应仅为33.3%,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39.2%,“企业、 学校文化”33.3%,“人际交往”31.4%(见图3)。
图3 调查对象对于国内工作学习的不适应分布
在“您在生活上最大的不适应在于”这项调研中,无不适应仅为33.3%,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和节奏”49.0%,“工作机会与就业问题”29.4%。所以,海外归国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笔者认为返乡文化休克及归国适应问题需从政府、 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共同探寻解决路径。
大多数海归是在发达国家工作或学习后回到国内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虽有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教育资源问题、住宅问题等,这使许多海归在回国初期面临困扰。因此国家支持、鼓励海归回国,首先,要为其提供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帮助他们迅速解决基本物质问题。其次,政府应为海归解决工作、学习问题,通过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尽快感受到归属感[5]。
调查结果显示,归国初期适应困难不明显;而长期海外旅居的人习惯了国外的文化,因而对国内文化需要逐步适应。在适应国内文化的过程中,很多人感到困惑,但因没有合适的渠道而无法得到解决。针对该问题,相关人员应即时了解,并提供帮助。比如,通过沙龙或座谈会,为海归提供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平台;举办讲座,请相关专家讲解适应的过程、经验及建议。
克服返乡文化休克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认知模式的转变。除了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帮助外,海归自身也必须积极调整身心状态,直面返乡文化休克,主动适应国内社会环境;用恰当合理的方式积极表达自身诉求,并努力寻求解决途径[6]。
该文从返乡文化休克的视角对海归的归国适应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调查发现,目前海外归国人员总体适应状况较好,对国内的自然环境、外在环境较为适应,但在生活节奏和价值观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仍有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引起重视。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希望能为政府、社会及相关海归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