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背景下翻译症实证研究

2021-02-14 03:16李秀明刘红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蟾蜍绿叶定语

李秀明,刘红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2018年11月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就“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议题,在2018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提出要停办“对不起良心的专业”,“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蔡基刚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打造外语界金课的具体内容。

(1)对标新时代的国家需求。

(2)与科技发展同步。

(3)实现新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相结合。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由此可见,利用现代技术,把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相结合,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对打造外语类金课的关键。

笔者在讲授大学英语翻译时发现, 复杂定语一直是翻译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最不容易攻克的地方。所谓的复杂定语,是指含有嵌入定语从句的定语从句形式,初学者翻译复杂定语时,常把复杂定语翻译成长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导致中心词前负荷过重,从而出现各种翻译症(translation syndrome)。范仲英将翻译症定义为“不合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指出翻译症的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提到了这种现象。他专门造了一个词叫做“translationese”[2]。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并加以解释,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3]。因此,如何破解复杂定语,克服翻译症,是大学英语翻译课上的难点。笔者通过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来分析翻译症的各种表现、成因,并试图找出破解之法。

1 翻译症表现及成因

笔者于2019年10月对112 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了一次英译汉翻译测试,这些学生来自一个A 班和两个B 班,具体测试内容如下。

The snake catches the toad that eats the insect that nibbles green leaves.

从学生的译文来看,有41.08%的学生翻译成长定语,出现不同程度的翻译症。这些翻译症按可接受程度大概分为三类,典型译例如下。

第一类:重度翻译症。

(1)蛇抓吃吞噬绿叶的昆虫的蟾蜍。

(2)蛇抓吃咬绿色的叶子的昆虫的蟾蜍。

(3)蛇捕食吃蚕食绿叶的昆虫的蟾蜍。

这种翻译症的最大特点是直接照搬原文结构,句子完全不符合汉语语法,根本不知所云。这3 个句子的共同句式是:蛇+ V1+V2+V3+N1+的+N2+的+N3。拿句(1)为例,我们只能看得出“吞噬”的宾语是“绿叶”,根本看不出“吃”的对象是“昆虫”“抓”的对象是“蟾蜍”,句(2)和句(3)情况相同。笔者专门对这样翻译的学生进行访谈,有的学生就说,原文的结构就是那样的,所以笔者觉得笔者也应该翻译成原文对应的结构。可见,这些学生以为结构对等才是翻译,不了解翻译真正要传达的是一种意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第二类:中度翻译症。

(1)蛇抓住了吃绿叶的昆虫的蟾蜍。

(2)蛇抓住了那吃绿色叶子的昆虫的蟾蜍。

(3)这条蛇抓住了一只吃绿叶的昆虫的蟾蜍。

这种翻译症的最大特点是语义指向不明,句子逻辑关系混乱。和第一类相比,这几个句子显然松了很多,共同句式是:蛇+V1+V2+N1+的+N2+的+N3。这3个句子共同的问题在于“蛇抓住了” 的语义指向是“昆虫”,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就变成了“蛇抓住了昆虫”,而不是“蛇抓住了蟾蜍”,从而导致整个句子逻辑关系混乱,背离原义。

第三类:轻度翻译症。

(1)蛇抓住了一个以食草昆虫为食的蟾蜍。

(2)蛇吃以啃绿叶为生的昆虫为食的蟾蜍。

(3)蛇吃以吃以绿叶为生的昆虫为食的蟾蜍。

和第一类相比,这类翻译症要轻一些,句子语法大体还算正确,只不过不符合汉语节奏。汉语主要借助词序、 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3 个句子都通过添加介词“以”才使得整个句子勉强通顺,但是一个比一个费力难读。第一个句子错把“green leaves”(绿叶)翻译成“grass”(草),通过“食草昆虫”这个表达法解决了昆虫和绿叶的逻辑问题,使得整个句子读起来轻松很多。第二句佶屈聱牙,第三句则根本读不懂,正如思果先生所说,“这是外国话,虽然用的是中国字”[4]。

为什么初学者在翻译复杂定语时容易出现翻译症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初学者不了解英汉差异,所以翻译复杂定语时会被原文牵着鼻子走。苗兴伟指出:“汉语语言类型上不同于英语,既没有关系代词这样的范畴也没有定语从句这样的层级,这意味着在形式上对应不可能存在。实际翻译也证明,英语长定语翻译时要么译成一个纯定语成分,要么译为一个谓语结构,要么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句。”[5]潘文国也说过:“汉语按照事理逻辑来安排语序的倾向是如此强烈,当我们碰到结构复杂,按原文直译肯定会造成疙疙瘩瘩的情况时,翻译时的最好方法便是将它打散,按汉语逻辑重新安排。”[6]我们再来看一下测试中的这个句子:The snake catches the toad that eats the insect that nibbles green leaves.

由于原来英文句子的逻辑和汉语句子的逻辑一致,我们只需将原句打散,拆分成3 个小句,按原文顺序排列即可。这句话可译为。蛇吃蟾蜍,蟾蜍吃昆虫,昆虫吃绿叶。

2 对打造翻译类金课的启示

这个教学案例让笔者陷入思考:既然初学者因为不了解英汉差异就容易出现翻译症,那如果我们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翻译技巧,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训练,高水平学生是不是应该很快就能克服翻译症呢?2020年春季学期,由于疫情原因,学生在家里上网课,笔者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检验一下这个猜测[7-9]。笔者决定把A 班的学生定为试验对象,因为A 班学生程度好,接受新知识快,实验效果会更明显。笔者将试验时间设定为8 周,因为时间太短没有效果,时间太长学生容易懈怠。笔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把课下时间利用起来,更加充分发挥网课的作用。试验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

(1)理论部分。前四周的时候每次签到结束后用20min 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第一周讲英汉语句子结构不同,英译汉时要把树式结构变成竹式结构;第二周讲汉语习惯使用短句的特点; 第三周讲长句翻译技巧,讲清楚翻译时尽量把长句拆成各种小句,按时间、空间、逻辑关系重排;第四周讲汉语的音乐性,讲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10-12]。

(2)实践部分。从第五周到第八周利用学习通给学生留一个长难句翻译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后提交; 每次上课签到之后大约用20min 左右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笔者一共留了4 个句子,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难度依次增加。

第五周: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第六周: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第七周: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第八周: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 “high temperature belt” 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3)实验结果。我们的实验设定是:如果学生照搬原文结构,翻译成一个不合汉语习惯的紧句,那就归为翻译症[13-14]。如果学生将译文拆成了几个小句,并且译文符合汉语习惯,我们则视为学生已经克服了翻译症。我们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四周的针对性练习,学生的翻译症明显得到克服,从最初的88.09%下降到48.38%,再下降到15.38%,最后一次只有2.38%的学生还没有克服翻译症。具体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翻译腔出现频率

在第五周的时候,88.09%的学生会出现明显的翻译症:门口至少放着12 把各种尺寸和颜色的伞。

而不会翻译成这样的松句: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到了第六周的时候,笔者反复强调要将原句打散,拆成几个小句,这样一来情况有所好转,不过仍有48.38%的学生出现下面的翻译症:你能回答一个我想问的并且使我困惑的问题吗?

不会把句子处理成这样的松句: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到了第七周的时候,笔者通过讲解学生译文中的典型错误,引导学生如何将几个小句按时间、空间、逻辑关系重排,效果很显著,虽然15.38%的学生仍出现下面的翻译症:信息媒体的缺乏加剧了本就因为距离和交通设施缺乏造成的农村世界的隔离。

但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将原句打散,能拆分成成几个小句,译成类似下面的句子:因为距离远,又缺乏交通工具,农村社会是与外界隔绝的。这种隔绝状态,由于通讯工具不足,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到了第八周,笔者再次强调要注意汉语音乐性,通过添加讲标点符号舒缓语气,把一个紧句翻译成松句,使译文表达符合汉语习惯。结果表明,虽然仍有2.38%的学生出现下面的翻译症:疑似在大气层中含有其中心处于离地面约三十英里高的“高温带”这个奇怪的观点被火箭研究所证实。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将译文打散,拆分成几个小句,按照汉语逻辑关系重新排列,翻译成译成类似这样的松句:人们早就怀疑,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在距地面约30 公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已得到证实。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克服翻译症并不容易,但是通过针对性的讲解和有效的练习,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能很快掌握长难句翻译方法,有效克服翻译症[15-17]。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把学习知识和解决能力结合起来,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打造外语界类金课的关键。笔者用实际案例为克服翻译症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大家一起努力,为打造更多翻译类金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蟾蜍绿叶定语
蟾蜍是谁?
蟾蜍是谁?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绿叶 稳步向前
绿叶 奋发有为
绿叶 饮水思源
绿叶 至善至美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