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娇 黄鼎 贾迅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高校可通过树立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认同、提升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来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与多维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拓宽视野,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水平;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上的同向同行;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水平。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目标建构;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104-03
2020年5月,教育部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全方位融合,使思政课程更好地贴近专业背景,更好地体现哲思情境,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理论逻辑与教育实践的辩证统一。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创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孤岛现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知识、能力的发展是在人与自然及社会发展的双重互动中实现的。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顺应了这一思想,拓展了对人的价值塑造的载体和方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导青年学生从个体的小我走向社会的大我,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价值、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人的社会化。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遵循马克思关于教育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过程的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教育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有机统一,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用思想和价值观的展示、塑造,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有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相脱节的问题,通过积极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形成“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大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胸怀“两个大局”,正确认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胸怀“两个大局”的问题。在历史的变局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高校教师从“知识搬运工”回归“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根本性、颠覆性变革的新发展阶段,而课堂教学的变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集中体现。
二、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与多维度目标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1]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载体,要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教师要关注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局限于教好专业知识,还需要将提升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置于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就意味着,高校不仅应关注青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還要引导青年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专业思维能力的训练,建立自身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并能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进而具备坚定的文化信念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增强自身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
教育作为“百年树人”的伟大事业,应当以“立德”为先,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理想,结合多种育人元素,不断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价值认同
要克服教育的功利性导向,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学习实用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训练,而应在此基础上,提升青年学生融入社会的理念和能力。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门课的任务,是每一门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三)提升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
课程思政追求专业知识要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轨迹,激活专业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教师要筑牢“五大阵地”[2]。第一,筑牢学生社区阵地。走进学生宿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第二,筑牢学生社团阵地。将专业社团与学生活动更好地结合,服务学生。第三,筑牢网络新媒体阵地。网络思政是当今思政教育的重要领域,青年教师要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第四,筑牢社会实践阵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育人优势,深入挖掘实训实习环节的思政元素,将实训实习环节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拓宽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空间。第五,筑牢课程思政阵地。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教研团队,以立德树人为团队建设目标,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成长。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更新观念,拓宽视野,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课程观和育人观,它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与增长点,也是高校形成合力育人的具体举措[3]。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拓宽视野,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增强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要让思政元素像盐溶于水而不是像油浮于水那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专业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问题形成科学的把握和理性的认知,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社会观念和科学的社会认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提升自身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问题要有敏锐的判断力。要重视隐性备课,即广泛挖掘学科背后的育人资源,在反思与顿悟中实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4]。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捕捉育人素材,对“教什么”“如何教”能够有敏锐的判断力,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思考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念以及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提升隐藏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引领和文化渗透。一是融入课程思政,增强主导力。专业教学与弘毅之道无缝衔接、巧妙融合。二是融入日常管理,增强渗透力。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三是融入校园文化,增强感染力。四是融入社会实践,增强影响力。五是融入社团发展,增强支撑力。
(二)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上的同向同行
近年来,各高校在专业课程中主动与思政课程相对接,课程思政建设初现成效。同时必须承认的是,这一教育教学创新还在探索阶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形式上虽已经初步形成同向,但“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5]依然还在路上。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要实现在教学目标上的整体统筹。
首先,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统领专业课程,通过彻底的理论解释力,解决社会现象“如何看待”的问题。
其次,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各领域的文化内涵等思政课程的基础内容引领专业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最后,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对增强思政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反哺作用,特别是将实训基地和实习场景作为“行走中的思政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水平
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课堂教学是根本。课堂教学应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不同课程体系有着各自特有的育人功能,其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类课程的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找准课程自身所包含的育人基因和思政资源。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要让学生逐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科学认识,实事求是地对待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理工农医类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伦理的训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科研工作中遵守规范。专业课教师要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度,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转化为课程建设的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到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形成大思政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6]。
四、建立完善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基于专业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基于专业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提升。重点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提升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以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模式。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侧重采用描述性評价的方式,记录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以准确反映学生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提升[7]。
在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方面,教师应当在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否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否有高度、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调控和评价是否能够达到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导向、制度规范的激励体制机制[8],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以课程思政建设带动高校办学质量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从而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2] 高国希. 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7.
[3] 章忠民,李兰.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1):62-67.
[4] 张驰,宋来. “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2):93-9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2020-05-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6] 冯培. 构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9):22-26.
[7] 陆道坤. 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22.
[8] 朱平. 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激励与质量评价[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0):23-27.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