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1-02-14 18:46雷彩何世恒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雷彩 何世恒

摘  要:文章结合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特点,通过教学案例,阐述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使教学效果可以测量,教学与研究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研究表明,以量化的操作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政教学内容嵌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101-03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是大学通识课程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同时,还能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高校的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和实践如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本文将以教学案例讨论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问题与现状

(一)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现状

1. 教师育人认识不足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学生受学科特点影响,更容易接触西方文化,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困惑。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使他们在接触异域事物和想法的同时,学会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和不同价值观,在对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但现实是,学术英语课程因为受限于任务重,学时缩减,教师在课堂中教书擅长,育人不足,部分任课教师也认为其主要职责是上好英语课,而忽视了思想教育任务。部分教师认为,如果增加思政内容,教学工作量也会增加。这些想法的存在,势必影响到大学学术英语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无法有效拓展课堂的育人载体。

2. 教材内容对中国文化关注不足

目前,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基本使用统编教材,教材内容偏向学术性和语言工具性,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教材内容的编排,忽视母语文化的输入,容易削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从而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失语”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课程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教育,通过潛移默化成大张旗鼓式的方式,巧妙地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3. 学生学习英语动力不足

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物欲也会越来越强。这种背景下,难以让大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教与学都略显浮躁,功利性凸显。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特有的思想教育作用,把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学习统一起来。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大学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思政的研究有限

目前,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结合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并形成新的课程。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世界中国”课程。第二,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研究。研究者从文化翻译、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定位等角度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郭志斌,2019[1];沈轶,2019[2])。部分研究者从互联网背景、一带一路背景入手,通过创新教学方案,研究大学英语以及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移动课堂”、思辨性写作、录制微视频、翻译等,让学生在课后巩固知识,强化、扩展思政教育内容(柴婷,2019[3];段晓静等,2019[4])。第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师团队建设研究。研究者从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为教师团队建设献计献策。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有序开展,但是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有别于通识英语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和思考西方文化及其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6]。教师应主动参与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设计与实践,树立“大学学术英语课程走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走到哪里”的教育理念,培养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担当的学术人才。

(二)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理论和有效模式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授课对象量大、面广,理应承担提高育人质量的重任。教师应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提升价值判断和理性思维能力,结合理论学习和课后实践,让学生在语言文化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例如可联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即“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语言实践活动”三位一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把课程思政融入学习内容中,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思政。课前,以SPOC方式,导入主题关联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主题思考和探究;课中,通过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思辨性主题讨论方式,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关联主题思政教育;课后,通过翻译、写作、视频、竞赛等任务,巩固思想教育成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7]。

三、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整体构架

(一)上好第一课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和其他的通识课一样,涉及的班级、教师和学生很多,课程组负责人首先要统一全组思想,让全组老师以一致的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为了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程组以“致新生的第一封信”或“开学第一课”等方式,把课程总体要求和管理办法用文档或微课的方式,让老师在开学第一次课上向学生传达,解释并答疑。通过统一思想和要求,帮助学生走好学术英语学习的第一步。

(二)实现三融合

1. 教学目的融合

教学目的既要包含知识技能目的,也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例如理解课文,能完成相关主题的拓展阅读、段落翻译和拓展写作任务,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等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引导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

2. 教学内容融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做好语言学习内容和思政内容的融合,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把思政内容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学习环节,以闭环式的设计,力求学生乐于接受。对教师而言,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不难,但是,真正实践时往往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目前的相关参考文献大多数集中在理论层面。因此,本文以《大学学术英语(经管)(第二版)》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举例说明闭环式教学设计。线上学习(课前):单元主题导入和课文阅读理解,通过SPOC平台,以微课方式,导入与单元主题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线下学习(课中):进行课文深化、合作学习、段落翻译和主题写作训练,通过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小组思辨性主题讨论方式,加强与课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并融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词句学习。结合榜样故事,剖析案例,深化德育。线上学习(课后):完成翻译与写作、拓展阅读等任务。学习任务融合课程思政要素,巩固思政学习成果。

3. 教学方法融合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线上课前学习:根据发布在学习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自学和理解课文,同时分析课文结构,在此基础上和小组成员在线讨论,画出阅读思维导图。线下面授教学:深化课文学习,翻译训练和思辨能力训练。线上课后学习:完成翻译和写作任务以及下一次课的预习。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通过课前思政、课中思政、课后思政,巩固教学成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编制成微课或其他学习媒体,融入课程教学资源中。线上学习内容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師提供或指定学习资源,布置学习任务,监督和检查任务的完成、答疑等。线下主要进行课堂面授,小组合作,延续、巩固和深化线上自学的内容。

(三)课程思政效果检测

1. 第一课堂考核

采取多元混合考核方式,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突出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内容须覆盖支撑全部毕业要求指标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形成性评价或是终结性评价,其中的内容均涉及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将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纳入成绩考核,体现在自主学习和作业等相应项目中。

2. 第二课堂检验

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检验课程思政的学习成果。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赛事,喜欢赛事,乐于参赛,从而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参与各项英语大赛。通过学科竞赛项目设计与实施,把常规的英语教学与第二课堂英语竞赛项目结合起来。将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综合类英语竞赛以及其他类别的英语竞赛中,两者同时训练。以此为导向,设计教与学的“项目”。把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和英语类竞赛当作教学评价指标,纳入成绩考核中。

3. 第三课堂发挥

通过混合式学习,充分挖掘网络学习,线上学习,互动交流等自主空间,让学生用有目的、有任务、有方法、有成果检验的方式有序展开学习和交流。在线学习和参与各项指标也纳入课程考核范围。

(四)教改研究促教学

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形成课程团队,带动更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践和研究。教师应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指引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教学研究能促进教师认识和认可课程思政,积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内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结语

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都是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它可以较好地衡量效果,从而把意识形态的隐性教育显性化,更加直观、具体,更加精准地找对问题和解决办法,实现教学和思政目标。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升学、就业等。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郭志斌.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学实现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2019(22):70-71.

[2] 沈轶.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4):121-122.

[3] 柴婷. “互联网+”背景下 《实用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62-63+75.

[4] 段晓静,程懋懋,毛慧青. 全方位育人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3):105-106.

[5]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6]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 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