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摘 要:作为现代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美术教学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我国美术教育过程中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学出现技术化与功利化的现象。为了解决现阶段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针对美术教育在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大力挖掘美术教育的育人元素,通过加强学生心理素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融合美術人文素养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艺术感知素养、艺术审美素养、艺术创造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艺术素养;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心理素养,培养艺术感知素养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学生的知觉会发生作用,这也是学生感知艺术的重要环节。在艺术素养培育期间,必须让学生对外在各类信息形成一定的敏锐感知能力,可以快速借助材质、色彩等元素研究事物,发现不同色彩材料材质间的差异。
在艺术教育期间引导学生对线条、色彩进行识别,让学生发现不同色彩材料材质存在的差异,在美术教学期间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官训练是感知能力形成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美术体验与表现能力的提升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艺术审美素养
审美鉴赏艺术涵盖的内容较多,应合理应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判断,教师会在此过程中给出各类暗示性信息,促使学生深层次地品读艺术作品,加强对作品的体验感,使学生可以在艺术鉴赏中学习美术知识。
艺术鉴赏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相应的技能,美术教育工作进行期间需要通过特殊的方式引导学生,并在此过程中体验美术规律与精神创造,感悟作品中情感的传达,学习作品在艺术表达方面的特殊方式,让学生学习方法并在创作中借鉴相应方法表达情感。
三、融合美术人文素养,培养艺术创造素养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通过鉴赏优秀作品,可以了解艺术家背后的故事,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对部分美术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可以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实现创造美的育人文化环境。教师开展教育工作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可以逐渐产生创造意识,形成创造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美术作品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事物、人物,通过项目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掌握观察技巧,学生通过留意生活各类物件,采用多个维度分析事物,形成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为学生形成创造艺术素养奠定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当前教育必须重塑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能力与素养培育为中心,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乐与自信,逐渐形成艺术素养。
(责任编辑:陈华康)
参考文献:
[1] 李超容. 核心素养下美术教育与学科融合课程开发与实践[J]. 流行色,2020(02):185-186.
[2] 陈丹凤. 在美术欣赏课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J]. 读天下(综合),20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