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
摘 要:“双高”建设中,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高职院校治理体系重构的重要挑战。文章以专业群组织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专业群组建模式、组织形态、组织架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四个维度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建立多元协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中观上建立以協同创新中心为纽带的专业群间协同机制、微观上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为专业群组织管理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6-0012-03
一、研究意义
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双高”建设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成为重要建设任务之一。建设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成为专业群建设和突破学校现有管理体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方面,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重构的重要机遇,是构建柔性、灵活治理机制的助推器,可以很好地应对产业调整快速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边界模糊化等多种挑战[1]。“双高”建设中,专业群管理机制建立是必然需要和现实之需。另一方面,科学现代的学校治理机制是引领专业群可持续深入发展的保障,有利于专业群主动灵活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准确了解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管理和运行情况,文章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对浙江省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对各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管理建设有所启示。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浙江省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15所高职院校中专业群组织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调查访谈的对象是15所高职院校中负责教学管理的校级领导、教务处长和二级分院专业群负责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态,专业群是一种组织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的集合[2]。如何实现专业群内外组织有序、高效运行,如何通过组织协调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值得深入研究。问卷涉及专业群组建模式、组织形态、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经费保障、资源共享等多个维度,力求为掌握专业群管理现状提出有效对策。
本研究调查覆盖浙江省15所高职院校的37个专业群,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19个专业大类统计,涉及11个大类的51个专业。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群组建模式
从专业群的组建模式看,在37个专业群中,面向职业岗位(针对某个行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岗位)组群有12个,占32.43%,如财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专业群;根据产业链的人才需求状况组群的有11个,占29.73%,如数字商贸、工程造价等专业群;依托共同基础(如共同的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构建专业群8个,占21.62%,如品营养与检测、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群;围绕核心专业(以核心专业为龙头)组建专业群6个,占16.22%,如现代流通、电子商务等专业群。
所调查的专业群均由2个以上的专业组成,由3—4个专业组成的占68%。名称相同的专业群因专业组成的差异的存在不同的组群逻辑,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群专业组成横跨了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和新闻传播大类等专业大类。充分说明,专业群在的组建不仅仅是同一大类的若干个专业的组合,也可以是跨大类专业的集群建设。
(二)专业群组织形态
专业群组织形态是指负责专业群建设的团队形成的组织机构的表现形式[3]。这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层治理模式建设的关键,涉及二级学院与专业群之间的关系问题。调查显示,在专业群组织形态上采用以群建院、一院一群的典型模式占56.76%,以院建群模式(即在现有二级学院的组织下进行专业群建设)的占35.14%,多院一群(2个或2个以上的二级学院共建一个专业群)占8.11%,而采用虚拟机构(如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群的为零。
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关系主要有四种关系,其中,交叉、并列关系占46%,核心和相关关系(有一个核心专业,其他专业为相关专业)占24%,支柱和依附关系(有一个支柱专业,其他专业依附其发展关系)占19%,有两个专业居于核心地位、其他专业为相关专业关系的占11%。调查显示,采用以群建院和以院建群模式的群内各专业涵盖了以上四种关系,多院一群的群内各专业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叉、并列关系和核心、相关关系上。
(三)专业群组织架构
专业群组织架构上,有81%的专业群仍然实行二级学院(系)—教研室的传统的教学组织构架;有16%的专业群实行“专业群负责人+平台”或模块课程组负责人的组织架构;3%的专业群创新组织架构,如工程造价专业群采用四级架构(产业学院—专业学院—团队—工作室),但尚在探索阶段。
从专业群内教研室与各专业的对应关系上看,一般是一个教研室负责一个专业,该比例占84%;一个教研室负责多个专业的占11%,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大数据技术专业群等;一个教研室负责一门课程占2%,如计算机专业群中计算机教研室。也有完全打破这种对应关系的,即一个专业由一个团队负责。在专业群建设中仍普遍实行“校—分院(系)—专业教研室”的三级管理体制。
(四)专业群管理运行机制
15所高职院校中,建立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占78%,建立专业群管理工作小组占73%。有的学校只是在教务处中设立专业群建设项目办公室临时性机构开展专业群建设。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建设的专业群占78%,其中国家双高专业群和省级双高专业群经费保障相对力度较大。
在专业群内部管理中,认为所在专业群的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占11%,比较完善的51%,一般的占30%,不太完善的占3%,尚未建立专业群管理制度的占5%。
课程是专业群建设中最主要的和最核心的载体,课程体系的重构与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专业群聚集与扩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4]。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中主要有四种:一是“平台+模块”,专业群采用此体系的占37%;二是“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依此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占45;三是“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专业群采用此体系的占17%;四是“底层平台课+中层选修+高层独立”,占2%,如轨道交通技术与服务专业群。
四、发现的问题
(一)专业群组群模式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缺乏
专业群基本依据产业链人才需求、岗位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或者围绕核心专业等四种模式组群。从群内包含的专业看,相近和相关专业为多数,但群内专业结构设置是否合理和科学,缺乏严密而权威的论证。如文化创意专业群包含应用英语专业,专业群组群的严密性值得商榷。专业群要实现“1+1>2”,绝不是现有专业的简单拼凑,各专业必须有着特定意义上的紧密关联。
专业群组命名上,教育部‘双高计划’申报规定专业群组命名需遵循统一规则,即“双高计划”申报专业群以群内最能体现专业群特色的专业名称命名[5]。但是非高水平专业群的命名不一,有的是几个专业领域的概括统称,有的是以其中一个核心专业命名,未充分体现组群逻辑和专业群特征。
(二)专业群组织形态的灵活性不够
无论是以群建院还是以院建群,均是以二级学院(系)组织管理专业群建设,这是目前普遍的模式。从数据看,近92%高职院校采用此模式。多院一群或以虛拟机构建群的比例很少。以群建院打破了现有二级学院的专业格局,根据专业之间紧密的关系梳理配置专业,却打破不了分院之间的壁垒;以院建群不打破现有二级学院的专业架构,但出现有些专业拼凑入群或游离于群外的现象。既能打破专业壁垒,又能建立分院协同机制,或采用多种组织形态交叉组织管理专业群,需深入探讨。
(三)专业群组织架构改革力度不强
大部分高职院校组织架构上仍然沿袭“校—分院(系)—专业教研室”的三级管理体制,以一个教研室负责一个专业,未突破专业的藩篱。一部分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在组织架构上采用“专业群负责人+平台或模块课程组负责人”形式,尚未形成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形成500个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建设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6]”。也就是说,教育界在15年前就开始了专业群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专业群概念、组群逻辑、课程体系等进行研究,在组织架构的研究和实践甚少。各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并重新设计建立与专业群向适应的组织架构。
(四)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专业群在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上存在的难点问题,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该比例占59.46%;居第二位的问题是尚未建立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列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别是未从制度上规范专业群各方面的具体建设实施和动态调整机制僵化。可见,各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五、对策
(一)宏观层面:建立多元协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专业群作为对接市场、对接产业链和职业群而组建的组织实体,须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型关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7]。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命运共同体,就要以市场为引导,以政府为统筹,以学校为主体,将产业需求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有效对接,实现共同治理。
高职院校要完善学校治理顶层设计,创新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由专业群理事会牵头,组建专业群智库,对专业群建设提供政策解读和方向性决策咨询,引领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专业群管理领导组织机构作用,宏观调控专业群建设;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措与管理运行机制,从经费上保障专业群建设;建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等四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
(二)中观层面:建立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的专业群间协同机制
对于专业群,高职院校不仅要完善纵向管理机制,也要建立专业群之间的横向联系沟通机制。在实践中,高校可以项目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中心等为纽带,建立联系沟通制度,共享教学资源,共建项目,相融共济。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成立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群、营销与管理专业群、会展管理与服务专业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群四个专业群优势,联合高校、政府、农业企业等单位和专家,为县域农产品开展品质检测、品牌与标准设计、大数据应用、电商安全交易等项目工作,助推专业群绩效建设。
(三)微观层面:建立与专业群发展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专业群是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的基层组织[8],要建立起“科学有效,责任明晰”的运行管理机制:在组织形态上,理清逻辑关系,科学建群;组织架构上,创新模式,建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专业群工作小组+工作团队”的两级联动管理机制,专业群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对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群发展规划等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高校应在专业群建设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项目团队、专业群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服务团队等多个项目工作团队,各工作团队有效集聚专业群优质资源,形成专业群发展合力。
参考文献:
[1] 任占营.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 高等职业工程研究,2019(06):4-8.
[2] 张红.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6):105-108.
[3] 邓子云. 专业群建设组织形态的选择方法及分析过程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3):23-27.
[4] 周劲松.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4(08):23-26.
[5] 关于双高计划申报通知的十问答[EB/OL]. (2019-04-1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904/t20190419_378886.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6] 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R]. 教高[2006]14号,2006-11-03.
[7]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R]. 国发〔2019〕4号,2019-01-24.
[8] 任占营.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 高等职业工程研究,2019(06):4-8.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