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难点与突围之策

2021-02-14 05:13王黎汪旦旦莫唯然陈华康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王黎 汪旦旦 莫唯然 陈华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此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重要指示和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契机,全国高校“大思政”格局正加速演变。但在此过程中,出现部分高校和教师改革重心不明、意识不强、抓手不牢、方法不对、成效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思政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德育等领域,亟须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应的突围之策。

《大学》“高端访谈”栏目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及教师风采,宣扬优秀教育思想,弘扬学术正气的重要学术阵地,旨在传播高等教育领域前沿学术思想。访谈对象有着比较广阔的学术视野,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学界热点问题有着敏锐的触觉,如教育部领导、中外高校校长或书记、企业高管、学术领军人、科研新星等;主要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问题如高校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

本期高端访谈,大学编辑部对话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着眼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焦点和堵点,共同探索突围之策。

嘉宾介绍:

王怀民(197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公文写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报刊发表文章30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文章一篇。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高校辅导员专项奖励(甲等)、中国高校好新闻奖(二等奖)、湖北高校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迎来了重要契机,但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和教师出现改革重心不明、意识不强、抓手不牢、方法不对、成效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思政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德育等领域,亟须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之道。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德育

一、缘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

记者: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突出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意见,可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对此,您怎么看?

王怀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分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从方法应用上升为学科体系,系统、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成为必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这是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017年10月1日,教育部施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配备、选聘、发展、考核做了系统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前后,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述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问题的重要论述延续了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也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更大的意义。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好的发展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的重要论断。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实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党的领导,最大的依靠是广大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因此,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人生出彩也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出彩人生搭建舞台”,青年的出彩也就是党和国家的出彩。

二、症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难点

记者:您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在您看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难点有哪些?

王怀民:在不同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不同的重点、难点、焦点和堵点。究其缘由,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了,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新的特点,国际环境会在青年身上投射,国内环境会影响青年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当年青年有个“画像”——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是当代青年积极的一面。但是,青年人阅历不深,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存在局限性,这是当代青年的不足。当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包括大学生理想和现实存在差异,国家希望和个人选择不一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能同频共振、家校协同不在同一层面等方面。这些重难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思政方面。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密切,互联网是各方力量争夺的重要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热点问题,也是个难点问题,让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头疼。当代青年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自带网络基因。知道青年在哪里,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喜欢在知乎、B站、微博、快手等平台上参与社会话题讨论。做好网络思政工作就是替大学生筑起思想上的“防火墙”。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部分思政教师处于教学转型的困顿期。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勇于改革,积极探索。

再者,德育方面。德育的方式讲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隐性教育的效果。既然是隐性教育,那么教育手段和方法尤为重要,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入脑、入心、入行是德育三个不同的层次,又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脑是听得进,入心是记得住,入行是用得上。要达到这三个层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下大功夫。

最后,课程思政方面。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学改革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改革实践。它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如盐溶于水一般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使专业课程有“思政味”,但是却不能使思政教育越俎代庖、鸠占鹊巢,将专业课程上成了思政课程,因此需要处理好价值导向和内容导向的关系。对专业课程教师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爱好学习者创设安静的环境,为活跃者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为徘徊者注入向上的动力,为迷茫者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困难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突围之策:聚焦重难点对症下药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平台成为思潮、意识形态渗透和交锋的重要战场,您认为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哪些?如何开展好网络思政工作?

王怀民: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提高青年的网络素养、帮助他们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培养理性发言的意识。网民对谣言、虚言、妄言的鉴别能力提升了,被带偏节奏的群体就会减少,正面发声的队伍就会增加。例如2020年2月,网络流传一封“一位来自武大女博士新冠肺炎的遗书”,“遗书”称自己即将博士毕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自感生还无望,于2月20日含泪写下遗书。推送“遗书”的微博还注明“女博士”24日凌晨去世。很多公众号、微博、营销号会用爆炸信息、悲情信息、煽情手法推送信息,赚取读者的流量,赚取读者的眼泪,赚取读者的“打赏”。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常识、丧失了基本的问题意识、丧失了必要的逻辑思维,他们相信一切悲情的信息,即使这个信息漏洞百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从“遗书”中最容易证实的信息入手,来确认信息是否真实。信息中称“考入武大已经十二个年头了”“高中毕业时获得贵州省理科状元,以715高分被录取到武大就读”。经搜索,贵州省2008年以及前后两年的理科状元跟这名所谓的“女博士”完全无关,因此可以确定这条网络信息是假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从信源判断、常识判断、情理判断、逻辑判断等不同层面入手,判断信息的虚实。

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抓住网络热点事件,实施对学生的教育。知道怎样跟他们“网来”,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气。2020年,武汉大学兴建一批学生宿舍,准备把校外三环学生公寓和弘博学生的研究生迁回校内住宿。建设区周围的学生深受灰尘污染、出行不便、噪音扰民等困扰,在网上宣泄一些不满情绪。我在做学生的工作时,一是告知学生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尽量降低对学生的干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疏解学生的情绪;二是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他们设想他们读研究生期间,可能住在饱受诟病的距离远、交通不便、安全系数低、管理差的校外学生宿舍中,如果忍受一段時间,正好可以在他们读研究生期间搬回校内新建的宿舍内。一时的忍受换来三年的便利,请他们想想是否值得。当我们把思想工作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时,会获得更多的共情、共鸣。当我们把居高临下的说教改变为对话时,会让对方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感,进而支持我们的工作。

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根本。没有高水平的队伍,难有高水平作为。平台是保证,自有平台、社会公共平台都可以帮我们“说话”。擅说“网话”是技术,包括说话时机、阐述的道理、说话态度、事实的确定性等都会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一支高水平队伍、一批有影响的平台、一种真诚的态度、一些有效的技巧都是做好网络思政所必需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您在武汉大学执教“形势与政策”课程,请您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样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王怀民:我结合自己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会谈谈看法。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我每年都会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这样把工作和教学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鲜明特点是主题变、内容新,多变的世界、全新的内容、深刻的背景、复杂的局势、难测的未来等因素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认识深度、授课方法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是这门课程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教师主讲这门课程的乐趣所在。

我在人民日报、《中国大学教学》发表了三篇文章,阐述如何让形势与政策课“魅力十足”。其中一篇文章阐述如何设置悬念、问题递进、归纳数字、设置情景、凝练语言等方法将课程讲深、讲清、讲新[3];另一篇文章针对建党百年专题设计了时间、事件、价值、对手和实践五个维度[4],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有特色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增强“四个自信”,努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只有教师不变的“初心”,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深入钻研,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对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师唯有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育人过程中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思政课。

记者: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但德育是一种内省式的教育,需要学生自发地认同、吸收、内化德育内容,因此教师的德育方法至关重要。您认为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王怀民:教育者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都会影响教育效果,教育对象的情绪、对教育者的接纳程度、教育环境等也会影响教育效果。教育者除了需要知道该讲什么,更应该知道怎么讲。说理方法往往比道理本身更重要。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如触龙说赵太后、伍举谏楚庄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说明了方法的胜利。

举个例子。我所在学院的篮球赛上,对阵双方发生肢体冲突,A同学语言挑衅,还对对方同学动手。A同学面对我时,极力说明对方冒犯在先,自己处于激愤状态才动的手,对方也有责任。A同学表达很流畅,逻辑很清晰,显然有备而来。我意识到事先准备的说理如“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待”等只会让他口服心不服,如果用校纪校规施压只能让他“被认错”。我一边静静地听A同学诉说,一边飞快地运转脑细胞,力图快速找到制胜之“招”。我问“你知道NBA奥本山宫殿事件吗?”A同学停顿了一下,回答“我就是那个阿泰斯特”。我接着问“当时观众冒犯了阿泰斯特,惹怒阿泰斯特动手,为什么受处罚的是阿泰斯特而不是球迷呢?”A同学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说:“在双方都不理智的情况下,让事态最严重、社会影响更坏的人受处罚最重,你说呢?”于是A同学主动表示公开赔礼道歉,请求不要给他处分。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教育之美刚在于没有教育的痕迹。思想教育也可以通过“不战”“无招”“无痕”让对方心悦诚服。

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说理就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迹,就像一杯水倒在浩瀚的沙漠里一样,顷刻间就会无影无踪。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不如首先积极地改变自己,改变工作方式,用青年学生易接受的、喜欢的方式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我曾经带过一名艺术特长生,志在仕途。艺术特长生只需完成普通学生90%的学分即可毕业。我要求他和普通学生一样完成所有学分。该同学表示大一大二所修课程偏少,和普通学生一样修完学分会很吃力。毛泽东曾说过,“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对他说“现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某一天你面临重要的发展机会,你的信息在网上公示,可能有好事者晒出你当年的学习经历,说你当年毕业时未完成学分,这时你就是浑身是嘴也无法向公众说清楚,即使说清楚公众也没有兴趣相信你”。美好未来的召唤和阻碍未来的不安实实在在地触动了他。他很坚定地表示“拼了”。毕业时,他和普通学生一样完成了所有学分,离校时还专门和我告别。

记者: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理念,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国高校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完美契合,但其与非思政的专业课程的融合存在天然的困难。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怀民:《纲要》是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其中有一段话阐明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这句话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5]。《纲要》要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完美契合是必须的,与非思政的专业课程的融合存在天然的困难则是误解。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的课程都是包含思政元素的。把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智识,可能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课程思政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内容思政。教师客观、理性、严谨传授知识就是一种思政行为。课程内容本身蕴含思想性,比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既包含着古人的智慧,也包含民本思想。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党和政府坚持生命之上、人民至上,迅速动员全国力量投身疫情防控战斗中,彰显了中国制度、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中国温度、中国精度优势,为世界疫情防控树立了中国旗帜。

二是价值探析。历史成绩固然让人自豪,历史的错过也值得深刻反思。我们可以就历史机遇的丧失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历史发展的走势。比如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领先世界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可是这一机会被明王朝扼杀掉了,导致中国错失了工业化的机遇,进而被西方国家甩开,导致后来的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再举一个科学上的案例,曹冲称象内涵浮力定律,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早,但为什么没有形成曹冲定理?因为中国人善于解决问题,但欠缺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阿基米德擅于从逻辑推理抽象出事物原理进而推动科学进步,微中之味值得深思。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三是精心授课本身就是思政,叫行为思政。课程思政不是勉强地、生硬地解读出课程中思想教育的含义,教师精心把课讲好本身就是思政。武汉大学六名院士24年来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测绘学概论”因此成為深受欢迎的课程思政资源。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坚持给本科生主讲基础课,2018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窦贤康趁休会那天请了假回来给学生上热学课。教师严谨、认真的态度体现出了对职业的敬重和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无形的思政力量。

参考文献:

[1] 光明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8). https://news.gmw.cn/2017-02/28/content_23841933.htm.

[2] 人民网.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 c64094-29613660.html.

[3] 王怀民. “形势与政策”课这样讲魅力十足[J]. 中国大学教学,2020(Z1):72-76.

[4] 王怀民. 建党百年教育教学设计的五个维度[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7):27-32+6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