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2021-02-14 18:57于建辉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于建辉

摘  要:高校教材的出版在整个出版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版高质量的高校教材、为高等教育服务,是大学出版社的责任和使命。文章分析了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改善教材出版的宏观环境,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做“小众”中的“大众”,以品牌建设带动教材出版,走特色出版之路。希望能以此使高校教材建设向学术、规范、繁荣、高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6-0021-0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高校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契机,使得教材市场空前繁荣。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因素制约了高校教材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传播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众多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出版领域进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使得高校教材建设本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作为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大学出版社,虽然有其自身的天然优势,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面对高校教材建设的困境与大学出版社的不足之处,应当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的特色之路。

一、高校教材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现有评价体系限制

现有学术评价标准及高校评价体系制约了精品高校教材的出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强调科研特色,越是有名的高校往往越重视科学研究。一位教授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经过缜密构思、精心润色,用了一年甚至几年时间写成著作,惠及许多同行和学生。但部分不理解的人却认为他这些时间和精力如果用于科学研究会取得很多更有价值的成果。这样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得高校教材的编写难以受到重视。

目前,高校教材的作者大多是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高校现有评价体系的影响,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缺少基础教学经验;而真正的一线教师又很少接触科技前沿知识,导致只从事教学、不从事科研的教师,对所讲课程的理解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只从事科研、不从事教学的教师,知识面又达不到足够的宽度。

(二)出版精品资源匮乏

在现代高效率、高生产力、快节奏的社会条件下,需要精心打磨的精品出版资源日益匮乏。在以前出版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作者经过潜心多年的积累出版的成果,多是经典之作。随着排版、印刷等工艺的提高,图书出版的流程被极大缩短,但作者的知识积累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学者的心态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具有工匠精神、能够静下心来著书立说的学者不多。做学问稍见成果就急于著书出版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精品资源出版匮乏。

(三)稿源争夺激烈,教材同质化严重

大社、强社等行业寡头争抢稿源,导致出版精品资源稀缺,使得同类高校教材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正是由于出版精品资源匮乏,导致各出版社对一些高质量稿源的争夺激烈,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虽然一些大学出版社在高校的优势学科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水平和人才资源,但这些资源常常被一些大社捷足先登。一些大的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和抢夺优质作者资源,全面抢占全国市场[1]。

由于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高校教材编写过程中互相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图书质量水平较低,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影响了我国高校教材的建设进程。

(四)教材形式缺少创新性

传统的纸质教材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形式上缺少创新性,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课堂需求。身处“互联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逐渐进入课堂,新形态的资源越来越多,但高校教材并没有跟上日趋变化的时代步伐,大多数出版社的数字化建设滞后,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动力不足。有的教师自己制作PPT或者录制微课来授课,导致很多学生不再购买教材。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销量逐年下降。

(五)教材 “走出去”缺乏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高校教材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足。我国是经济和教育大国,在某些领域的科研和教育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但是我国出版的高校教材大多都只有国内学校使用,很难“走出去”[2]。

(六)出版社缺乏编辑绩效的长效机制

出版社缺少对编辑的激励机制,制约了编辑的创新探索发展之路。由于出版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编辑人员的原创积极性低,从而降低了编辑的出版创新能力。综观古今中外,优秀图书的出版,除了需要作者具备一流的学术水准外,更需要编辑做大量的创新性工作,甚至原创性工作。但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编辑的原创性劳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客观上抑制了出版人的创新积极性[3]。

二、大学出版社的优势与不足

(一)天然优势

大学出版社植根于大学的沃土,能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借助学校的知名度及品牌效应,并且拥有相对丰富的出版资源和作者资源,从而形成自身品牌丛书系列。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经管类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外语类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类教材,等等。

(二)学术品牌影响力不足

我国大学出版社普遍成立时间不长,与那些历史悠久的名社、大社相比,学术出版的经验尚且积累不足。中國出版政府奖代表着学术出版最高水平,但大学出版社获奖比例较低,这说明在学术图书的高端领域仍存在明显的劣势。

(三)生存压力大

我国大学出版社起步较晚,缺少时间与文化的沉淀,要形成优质的学术品牌还有一定难度。大学出版社每年要有经济效益上的考核要求,因此,大学出版社做着学术出版,却又必须拿出更大的精力关注市场份额、销售量以及利润的增长。比之国外同行,国内大学出版社面临的生存压力尤为巨大[4]。

(四)教材推广受制约

大学出版社要为所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既出版学术类图书,又出版高校教材,在教材的营销和推广方面,与中央级出版社、地方出版集团和民营出版机构相比,既没有特殊政策的支持,又缺少地缘优势,商业营销手段也相对单调,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五)缺乏显明的品牌积累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多数出版社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往往高于社会效益。这使得“给钱就出书”也成了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书的潜在价值往往被忽略。华罗庚先生曾以“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为题发表论文,证明一元五次方程没有代数解,后被熊庆来教授发现,华罗庚先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可是前些年,某教授向国内某核心期刊投稿,文章求出了一元五次方程的解。评审专家认真审核这篇文章后,认为其存在明显的学术错误,与华罗庚关于一元五次方程的解的观点相背离,于是退稿。但该教授将论文投到某著名出版社,该社竟然为其出版成书。这说明,部分出版社没有把品牌放到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对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也缺少应有的重视[5]。

三、思考与探索

(一)改善教材出版的宏观环境

要想繁荣我国高校教材的图书市场,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教材出版的宏观环境,鼓励知识创新,鼓励全民阅读,让市场真正产生对学术图书的旺盛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完善相应政策,鼓励学术出版,鼓励优秀教材“走出去”。一方面,国家应激励出版社出版学术图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应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机制,抑制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出版行为,加大经费的投入和相应政策的支持,推动教材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为出版学科精品教材提供坚实保障。

(二)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

编辑要能够与作者良好互动,能提供专业的、建设性的,甚至颠覆性的意见;要广泛涉猎各种图书,对选题有敏锐的判断力;对社会和大众心理的阅读期望要有准确的预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参与整部图书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到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的全过程……负责某一图书品种的编辑要熟悉这一领域,甚至要使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加强学习新媒体知识,提升融合数字出版能力,激励和引导教师参与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将视频、动画、微课和AR、VR技术以新形态的形式引入教材,与传统教材相融合。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编辑出版的图书有品质,才能不断打造出精品,才能逐渐形成品牌优势。

(三)做 “小众” 中的 “大众”

开发高校教材应集中并长期关注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发展,并主动介入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加强特色学科的专业课、选修课、实验课等教材的出版,长远积累。对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而言,由于学习的学生人数多,教材用量大,同类教材多,教材开发的竞争较为激烈。而一些专业课、选修课教材,由于学习的学生人数较少,每个学校一般只有一两个班,教材的用量很少,这类教材的开发往往不受出版社的重视。如果能在这些专业课、选修课教材上深耕细作、用心策划,做出有特色的好书,成为“小众”中的“大众”,就能在专业领域内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以品牌建设带动教材出版

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生存之本,高质量学术著作的出版能够为大学出版社打造优质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优秀的作者,带动教材的开发和出版。依托所在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和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资深学者,在相关图书领域出版系列丛书。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的“数学科学文化理念传播丛书”(共20册),分为两辑,第一辑由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担任主编,第二辑由著名数學家丁石孙先生担任主编,获得了由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数学家思想文库”(共10册),分为两辑,由著名数学史家李文林先生担任主编;“科学素养大家谈丛书”(共5册)、“走向数学丛书”(共10册)等汇集了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姜伯驹院士以及国内外众多优秀数学家的经典作品,入选了“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些丛书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树立了数学科普图书的品牌,进一步汇聚了一批数学学科的高端作者,带动了出版社数学类教材的开发与出版。

(五)走特色出版之路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坚持特色出版之路,建社之初,出版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化工图书。经过几代编辑的持续努力,目前已形成了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理工科数学类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理工科材料类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理工科机械类规划教材等系列。

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出版范围。例如从化学化工扩展到环境、生物、制药、高分子、催化;从原创到引进经典;从数学教辅提升到“大教材”;从专著到科普;作者从一线教师到著名教授、教育专家、院士。目前出版的图书中有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多种教材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奖,多部图书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优势领域、特色领域,做深做精,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与时俱进,争取为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四、结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材的出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教材出版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分析大学出版社的优势与不足,认为应改善教材出版的宏观环境,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做“小众”中的“大众”,以品牌建设带动教材出版,走特色出版之路。使高校教材建设向学术、规范、繁荣、高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玉堂. 论大学出版社的特色出版[J]. 编辑之友,2008(04):41-42.

[2] 宗俊峰,刘志彬.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出版的思考与展望[J]. 现代出版,2021(03):49-54.

[3] 张平官. 在学术出版市场上大学出版社的地位和发展战略[J]. 大学出版,2008(03):58-62.

[4] 吴燕. 大学精神的旁落与大学出版精神的崛起——《大学出版精神与大学出版社的发展》读后[J]. 中国图书评论,2008(08):118-120.

[5] 王忠诚. 大学出版社应该在高校特色教材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J]. 科技与出版,2010(02):11-13.

(荐稿人:张凤涛,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神奇的设计师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