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探析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21-02-13 17:05罗大蒙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金课理论课红色

罗大蒙

(四川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加强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打造一流“金课”,是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担负着铸魂育人的功能,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理论金课”与“实践金课”一体同构、无缝互融,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既是新时代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培育时代新人的应然逻辑。

一、“金课”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流本科教育和“金课”建设的重要构成,它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切教学形式的总称,发挥着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锻炼、兴趣培养、视野开拓、加强合作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或“重内容轻形式”或“有‘实践’无‘教学’”的问题及困境,与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社会实践“金课”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育人主渠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一流本科教育,课程是软肋和短板,推动课程内容革新和课堂革命是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并规定了“五大金课”(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的推荐认定办法。所谓“金课”是相对“水课”而言的,“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金课”则是指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1]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既难以确立统一的组织形式,也难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其开展的形式、标准、成效等均难以度量。但实践“金课”建设并非无章可循、无规可依,根据“金课”的基本要求与思政课的性质,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切实做到四个统一。

首先,实践与理论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紧密聚焦思政课教材,与教材、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起来。思政课教材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最为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研究专家编写的,及时充分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具有权威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其组织安排、活动设计、内容选择等应以思政课教材与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要有利于学生对思政课理论问题的学习、有利于思政课理论难题的解决。要力避实践与理论“两张皮”而相脱节的现象。

其次,形式与内涵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创新活动形式,但也要体现一定的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无固定的形式,读评写演、吹拉弹唱,只要有利于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皆可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但也要避免思政课实践教学过于追求形式的花里胡哨、热热闹闹,既脱落了教材,又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既没有情感的温度,更没有思想的深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情感动员、深化理论认知或发现真理。实践形式的选择与设计,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能触动学生的思想灵魂和情感神经出发,要有问题导向,坚持形式的多样性与内涵的丰富性、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度性相统一。无内涵、无情感、无思想的实践形式,反而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失去了实践教学安排的本质意义。

第三,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注重活动开展的灵活性,但也要确立供遵循的制度与标准。所谓灵活性,即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时间、考评、组织等可根据教学需要、时政热点、情境情形等因时因地因事而进行动态调整。所谓规范性,是指各高校应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与考核标准,做到活动前有策划、活动中有组织、活动后有总结。只有注重灵活性,才能不拘泥、不死板,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富多彩和现实意义;只有注重规范性,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有制度可保证、有标准可执行、有组织可实施,保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和常态化。

第四,覆盖面与参与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要做到对学生主体的全面覆盖,也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是一部分学生参与而另一部分学生不参与的活动,而是与思政课理论教学授课主体具有一体性,是每一个接受理论教学的学生都必须参与的必修课程,需要切实做到全面覆盖。但也必然面临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难题。因此,在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进行广泛动员,严格把关,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中砥砺情怀、激发担当、洗涤心灵,感受到切实的“获得感”,从而避免学生陷入仅仅是“完成任务”的认识误区。

二、四川文理学院“一线一体六翼三结合”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只有让理论触碰大地,思想方可直抵心灵。新时代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走近学生生活、融入专业元素、谱写时代华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永远难忘”。为了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打造思政“实践金课”,四川文理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构建起“一线一体六翼三结合”实践教学机制,将小课堂与大社会充分结合起来。

(一)突出“一条主线”,传承红色基因

“一线”,即以红色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等为主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砥砺家国情怀。四川文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紧扣红色主题,依托川东北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教育与多媒体技术,以微电影、手抄报、绘画、书法等形式,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的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从而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形象化而又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同学们带来情感互动和心理认同,牢固树立理论自信。同时,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在实践教学中培育同学们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自2015年始,四川文理学院就在思考如何紧抓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将秦巴红色资源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素材,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2]为此,学校实施“红色文化进课堂”工程,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弘扬老区精神,践行革命品德。通过深入挖掘川陕苏区革命旧址、石刻标语、红色歌谣、革命戏曲等红色元素,凝练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战斗事迹,将源远流长的巴渠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政课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深化“一体”改革,筑牢教学保障

“一体”,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2+1”教学改革为主体。“2+1”教学方式是在学分、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把过去3学时/周的理论课,调整为2学时/周的理论课和1学时/周的实践课,实践课学时由学生按要求在第二课堂完成,通过品读经典、社会调研、实践创作和情景展示等途径获得学分。为保障实践课不打折扣、不走过场、不走形式,四川文理学院制定了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做到实践课学期初有实施计划、学期中有检查验收、学期末有考核评估。“2+1”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四川文理学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四圆同心”办学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增强感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同时,又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推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增强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获得感”。

(三)创新“六翼”机制,激发思政活力

“六翼”,即以读书报告、特色实践、“文理思政”线上线下平台、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课题、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红色之旅等六种形式,切实将实践教学落地落实。一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红色经典著作阅读实践教学,撰写读书报告,进行优秀作品评选。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因“专”制宜,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不同学院和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和开展了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教学。如在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中开展“微电影”“报告文学”主题创作;在音乐与演艺学院学生中开展“红歌演唱与舞蹈创作”;在美术学院学生中开展“红色美术作品创作”;在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中开展“手抄报”“红色剪纸”创作;在政法学院学生中开展“口述史调研”等。与此同时,值国庆庆典,每年举行一次红色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四川文理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红色经典阅读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在微电影主题创作中,感悟人生、砥砺情怀、传递正能量、激发使命担当;在红歌演唱和红色舞蹈创作中,唤起红色记忆,颂扬奋斗历程;在红色家书抄录和红色美术作品创作中,追忆先辈英烈,传承革命精神;在专题调研中,将思政课谱写在中国大地,培育现实关怀,塑造公共品格;在演讲辩论中,明是非曲直,懂黑白真假;在红色知识竞赛中,忆峥嵘岁月,识国家经纬。三是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成果推介机制,将严格遴选的优秀作品汇编成《文理思政》系列成果集。同时,开通“文理思政”新媒体公众号,将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在公众平台发布,并推荐优秀微电影作品、红歌作品和舞蹈作品等参加省级以上相关赛事。四是联合学校科技处共同发布“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课题”,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现实关怀意识。五是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并推荐优秀学生组成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参加省级“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六是依据学年思政课程综合成绩,在各专业中选择优秀学生参加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红色之旅”,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注重“三结合”,助推实践育人

“三结合”,即实践教学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第一,实践教学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四川文理学院地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老区,四川文理学院充分利用川陕苏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邓小平故居、张爱萍故居、将帅碑林、万源保卫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党员活动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参观,使师生近距离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传承革命信仰。与川陕苏区著名的红色村落——达县堡子镇水洞坪村建立帮扶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前往考察调研,为其在发展思路、改善民生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开展“红色故事会”,设立“红色讲台”,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轮流登台讲述自己知晓的红色故事、革命史实、英烈事迹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染红色文化。此外,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四川文理学院还专门组织学生成立红色学生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和“知行合一”研究社,每学期由任课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红军村”、“英雄村”等地,考察红军石刻,访谈健在老红军,记载大量的红色口述历史,将实践报告汇编成册,成为重要的史料文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基地为阵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学习,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砥砺爱国情怀,激发奋斗作为。

第二,实践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依据不同专业特征,开展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特色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既能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专业元素,又能以专业为基开展思政教育,既起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如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了充分体现他们的专业特长,四川文理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以参加艺术教育为抓手,围绕艺术活动主题,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巴渠文化等资源,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创作了一大批体现川东地域文化特色和巴山红军精神的舞蹈、声乐、美术、摄影和微电影作品,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开展以红色剪纸、红色手抄报、红色主题演讲等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四川文理学院以实践教学为抓手,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第三,实践教学与学生成长相结合。四川文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将“立德”与“树人”相结合,既注重通过思想洗礼,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注重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能力。近年来,四川文理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不断斩获重要奖项,促进了学生成长又成才。如取材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英勇抗战事迹编排创作的舞蹈《魂铸巴山》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舞蹈《雨润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阳》等数十件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2017年12月,文理师生采用VR技术拍摄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佳露》斩获国内VR视频制作最高赛事“青年之声‘潍坊杯’VR制作大赛”特等奖,《不被时光遗忘的老人》《巴山深处的女红军》《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三部作品也荣获全国最佳作品创意一等奖。2019年11月,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暨大学生艺术专场展演活动中,四川文理学院选送的《忆红旗》《丰收铰响》等6个节目均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微电影《知返》《选择》获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展示活动二等奖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困境及改进思路

四川文理学院坚持以红色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为依托、以基地为阵地、以“六翼”为载体,积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切实达到了以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以思政课程引领专业思政、以知行合一强化铸魂育人的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四川文理学院及其他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不完善、不成熟、不规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与“金课”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迫切需要从政策、组织、机制、评价、经费等方面予以解决。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困境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组织、经费、认知、形式、参与、考评等方面。

1.组织困境:实践教学“离心化”,缺乏协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全校学生必修课,思政课实践教学动辄涉及上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人员之众、涉及面之广,是校内其他活动难以比拟的,需要校内各部门、各学院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协同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才能有效组织和完成。但在当前,一则各部门、各学院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内之事,他们既无权利更无义务担负该项工作;二则各部门、各学院基于“政绩”考量,也不愿“自己栽树,他人乘凉”。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得到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组织开展难度较大。

2.经费困境:实践教学“边缘化”,资金短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大了对思政课教学的资金支持力度,要求“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使思政课教研经费更加充足。但“意见”中并未明确划拨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比例,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会出现将实践教学“边缘化”的现象,压缩经费比例,难以满足实践需要。或者因实践教学经费预支与报销流程过于繁琐与困难,致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负责人不愿组织与开展。

3.认知困境:实践教学“福利化”,应付了事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许多思政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为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的设置“是为了缓解理论课的单调,削减备课量,减轻教师教学压力”,[4]而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的一种“特殊福利”,相对理论教学而言无足轻重,热热闹闹走过场,扎扎实实走形式即可,不必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许多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仅仅是布置任务、批改作业,活动无策划、过程无指导、事后无总结,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形式主义,难以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4.涵摄困境:实践教学“箩筐化”,能塞尽塞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并以思政课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其内涵与外延与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同的。“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提升大学生改造社会的能力”,[5]主要包括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活动、大学生“三下乡”、军训、专业实习、专业见习、课外科技活动、课外创业活动等。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相关理论的理解,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真学、真懂、真信为目的的,其核心功能是“铸魂育人”。但在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却成为了一个“大箩筐”,将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放进这个“筐”里,导致内涵混乱、外延无限、指意不明。还有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分追求形式创新,将实践教学“庸俗化”“肤浅化”,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内涵尽失。

5.参与困境:实践教学“便车化”,玩忽懈怠

一则,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不用上课”“出去玩玩”“完成任务”,对实践教学有懈怠心理。二则,因受教育主体众多,思政课多数实践教学活动只能以小组形式开展,加之指导教师对过程难以有效监督、考核,部分学生便会选择“搭便车”,不认真参与。由此便出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困境,看似实现了全覆盖,实则因认真参与的主体有限,铸魂育人成效并不明显。

6.考评困境:实践评估“虚置化”,督评疲软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其自身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应的监控体系、评价体系等”。[5]但在实际运行中,实践教学却面临着督导、考评难的问题。一是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过程无法督导;二是对实践教学成果难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三是学校对教师的指导过程难以考评;四是对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绩效难以科学量化。这些方面都给思政课实践教学考评带来困难,要么考评流于形式,要么考评不够科学规范等。

(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建议

1.政策保障: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政策既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指导和依据,也是助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引擎和驱动。没有政策指导,则思政课实践教学易于各行其是,也易造成各种乱象。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所遭遇的困境均与政策层面的缺失不无关联。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诸多有关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教社科函〔2019〕10号)等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及师资队伍培养提供了政策指导与具体工作方案。这些文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有所涉及,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既可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但是,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未出台任何专门文件,另一方面,上述文件中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涉及也仅是原则性意见,并未出台任何具体实施方案。因此,高校具体执行者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便产生了一些困惑和矛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还是仅仅作为五大课程的一部分?”“应该如何从现有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中划出实践教学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分别是什么?哪些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哪些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如何进行考核、验收、评价?”等。因此,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保障。

一是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性质与地位。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外延、要求,并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平行于现有五门思政课程的独立课程,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纳入本科培养方案。二是统编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具体指导。三是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金扶持与使用制度,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四是建立地方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制度,实现地方党委宣传部、地方党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口服务。

2.组织保障: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多方协同联动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是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模式改革,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开创立德树人新局面的重要抓手。高校为推进实践“金课”建设,在育人基地拓展、保障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大思政载体创新、主渠道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多元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够健全,同向联动育人成效不够明显。思政实践教学因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及其担负的特殊使命,迫切需要构建多方协同联动体系,为思政金课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学校党委—职能部门—各学院的协同联动机制。构建一个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阵地的,由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相关部门及各二级学院构成的,上下贯通的多层级、跨部门有效协同的管理体制。为便于整合力量、执行高校,探索校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制度。构建各部门及二级学院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服务与协助清单制度,并纳入年终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的协同联动机制。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主抓实践教学工作,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具体活动计划、安排指导教师,以及进行成果验收等。教研室直接对分管实践教学副院长或院长负责。

三是建立实践教学教研室—学生社团—授课班级的协同联动机制。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社团,负责沟通、联系教研室、教师与授课班级,协助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和教师发布实践教学任务、承办实践教学大型活动、督促学生完成考核作业、负责实践教学网站或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运营等。

通过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多方协同联动体系,各方主体明确共识、共享资源、信息互通、共同参与、协同运作,打破部门壁垒,健全协同、整合与保障机制,切实做到“马院有所呼,部门(学院)有所应”“马院吹哨,部门(学院)报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实践教学“金课”建设才能具有有力的组织保障。

3.机制保障: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优化机制

机制是制度的运转,健全的机制是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应注重机制优化,提质增效,不断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考核与评价机制。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价。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应坚持开放式个性化,努力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实现因“专”制宜。实践成果既可以以实践报告、访谈实录、调研笔记、社论等文字形态呈现,也可以以微电影、情景剧、图片照片等影像形式体现,还可以以舞台剧、舞蹈表演、演唱等现场方式展示。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可以采取教师评定+学生评定+专家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划定比例,综合测算,区分档次,给定成绩。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业绩的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业绩应坚持督导专家评估与学生参与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即督导专家以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估为主,评实践教学内容是否体现正确政治方向、实践教学活动方案是否科学、实践教学记录是否完整、实践教学作业是否齐全、实践教学档案是否规范、实践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学生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为主,即由学生对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参与性、指导性,对实践教学活动的价值性、知识性,对实践教学结果的满意度、获得感等进行评价。

二是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激励与制约机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提供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专项津贴制度,津贴多少直接与指导学生数目、教学业绩评价结果等挂钩。每年评选思政课实践教学先进个人,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同时,实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退出机制,对考核评价不合格的教师终止其实践教学指导资格,按一定比例扣除实践教学专项津贴,并在当年不能参与学校组织的荣誉评选。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合格的学生,限期补考,并取消其当年评奖评优和入党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科研支撑机制。发布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课题,鼓励教师从事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将思政课教师发表在重要网络媒体、国家和地方报刊上的实践教学研究文章纳入科研成果认定范围。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大学生科研项目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课题,鼓励学生申报和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课题调研。

四是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成长机制。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制度,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计划,开展定期、常态化培训,提升其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将具有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经历,并考核结果优良的教师纳入学校后备人才队伍,在职务晋级、职称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鼓励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职考取博士,提升学位学历。

4.经费保障: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专项经费划拨与使用机制

经费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因特殊的课程性质,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实践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实。因此,应当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持续健康发展。要核拨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由教育部统一核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基准定额,按照生均划拨,不得挪作他用。地方财政可设立高校思政课及实践教学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思政课建设。经费划拨逐年增加,逐渐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同时,本着“必需、合理、属实、节约”的原则,规范、简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使用和报销流程,调动教师和学生组织与参与积极性。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缔造生命、培育人格的重要功能,关乎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既要打造“理论金课”,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着力打造“实践金课”,在实践训练中锻造人。“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外延和补充,但任何理论都不如实践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若要切实发挥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功能,还需从实践教学中得来。实践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让乏味的思想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使思政课堂既有温度,又有厚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提升学生能力,又能塑造价值认同,坚定信仰信念,给学生灵魂上的触动,思想上的启迪,人生上的指引,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永远难忘”。

猜你喜欢
金课理论课红色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红色是什么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红色在哪里?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追忆红色浪漫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