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

2021-02-13 05:16杨烨阳苏果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精准思政

杨烨阳,苏果云

(山西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600)

智能时代已然来临,教育智能化的浪潮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引领了高校思政课在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变革,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智能化方向进行纵深发展,这种趋势会成为现代教育转型的契机。依托于智能技术提供的数据互联共享平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多样化的信息互动模式,聚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结合教学目标的精准化设计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进行精准管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然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精准思政也会面临一系列实质性难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实效性弱化”的困境。因此,高校应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引领,“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强化“翻转课堂”与“智能思政”的融合创新,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发展。

一、问题研判:新兴技术与传统模式的对弈

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全面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信息鸿沟、主体异化、茧房效应等一系列挑战,使其陷入一种对弈的窘境,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实施“翻转课堂”模式的信息壁垒。在人工智能引领的现代教育语境下,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无不展示出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利用信息传递去积极改变人脑中思想政治素养的具体存在状态(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价值观等)的科学”[2],发挥着塑造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和引导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对人们内在的思想状况和外在的行为方式的研究,以期把握其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因为它能够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分析、预测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3]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上的全方位变革,这种创新变革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面临着新兴技术与传统模式对弈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挑战。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袁振国教授所言:“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科技创新必然会引起教育变革,思政课教学改革正是对新兴技术发展的时代呼应,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指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等主要问题。”[4]特别是,我们现阶段的在校本科生是“千禧一代”,他们的出生和成长过程伴随着新兴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智能时代融为一体。那么,为了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聚焦“千禧一代”成长的时代背景、教育环境和发展远景,基于此前提探究新兴技术与传统观念形成对弈的根源所在,以便于追根溯源,进一步寻求二者相融合的可行路径。

一方面,实践证明,新兴技术与传统观念形成对弈的内在根源是传统课堂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高校传统课堂所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教师教学模式固化单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驱动力、学校教育体系未能与时俱进等。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被动地接收教师的信息演示来获得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机械记忆的问题,这种记忆所获得的知识又常常是消化不良的,更严重的是,这种学习模式很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背负着完成任务的负担。而“翻转课堂”所倡导的主动学习模式则更加侧重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尤其是通过有计划的课前活动发布,学生可以根据课前公告进行预习和上课准备,而基于预习作业的课堂活动有助于理解课堂主题材料,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内容学习的获得感。当然,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因为大多数关于学习的研究是在单个课程或教学模块内进行的小规模研究,而目前的传统课堂安排受限于教学场地的局限性等因素,暂时无法实现小班制教学,而是延续了传统课堂的大班规模教学。最终,当学生在现实生活场景中遇到问题时,理论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观。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与传统观念形成对弈的外在表现是课内和课外相剥离。“千禧一代”一出生就处在信息时代,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面特别广,十分关注时事热点,而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可能还停留在以过时的时事材料为案例素材,显然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在兼顾教材大纲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的切入方式、授课过程的设计思路、教学结果的评估方案等方面进行革新发展。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将教材理论知识与课外时事热点相结合,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讲“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就会感觉比较枯燥和茫然,因为教学过程应当是遵循一种“从案例演示到理论升华”的自下而上的“归纳”型思维,而不是相反的“演绎”型思维。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线上关注当前的新兴智能革命(比如,机器人的发展、马斯克的“脑机接口”等),以此为引子,线下课堂结合《人类简史》等经典著作,导入人类文明发展史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四次历史性跃迁,逐渐推导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容,这种自然而然地“从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引导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每一次的文明演进都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跃迁性与累积性的辩证统一。可见,教师在线上课堂中运用好信息化手段,线下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根据历史素材和当代时事开展讨论、辩论、演讲等,有助于改善“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相脱节”的困境,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有序衔接。

二、基本原理:“翻转课堂”与“智能思政”的融合创新

在这个信息时代中,智能技术凭借其信息传播的优势,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高校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渠道,更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的新趋势,把握“翻转课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相耦合的基本规律,从而既能促进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又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发展需求,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第一,“翻转课堂”与思政课教学环境相契合。我们处在一个智能化和信息化时代,思政课教育被这股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浪潮所构建的数字空间裹挟着前进,现实的教学环境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入场”而呈现出多样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逐渐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也冲击着青少年的思维,尤其是对于一直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信息化社会所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引导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面对信息技术这一新生事物,思政课教师不能逃避,而是需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将优质的思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把握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警惕不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教育者需要利用“翻转课堂”模式为数字空间与现实教育环境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从而将现实教学环境进行纵深拓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需要重新思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师生角色与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以减少二者之间的鸿沟和消除对立为基本目标,在智能技术在场的现实教学环境与凸显教师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契合点和平衡点。换言之,思政课教学应顺势而上,积极探索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语境下发挥其本质功能的新路径。

第二,“翻转课堂”模式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目标相辅相成。如今,虽然多样化的智能技术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普遍利用,但本质上并未真正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而仅仅是将教学内容机械地搬到了信息平台上进行展示,传统课堂中学生被动式学习的弊端仍然存在。而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则力图从中寻找突破点,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主导和学生配角”的对立场景,有效构建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相长”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编辑、录制音视频等技术对涉及思政课程的信息材料进行加工,融入思政课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中,让思政课教学内容更生动、更丰满,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发挥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在线上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线上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利用PBL平台进行分组互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堂内容并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同时,学生的学习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化方式记录下来,以便后续进行学情报告分析和教学计划调整。在线下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通过创意化的学生活动,使得学生将课堂知识进行有效内化吸收。可见,“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性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无疑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内化知识,再进一步转化为内在信仰,最终与思政课传递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

第三,翻转课堂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适应。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融合信息化教学形式,做到内容丰富化与形式多样化的辩证统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准备充分的史料和时事热点作内容支撑,可以说,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形式相当于是人体的骨架,以丰富的案例素材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则好比是血肉。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讲第二章“认识论”中的“真理与价值”部分时,我们可以将体现抗疫精神的案例素材融入教案中,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渗透到课堂中,从而实现“翻转课堂”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良性互动。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翻转课堂”的形式,以智能技术为支撑手段,强调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主体作用,将教育资源、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等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换言之,在利用“翻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兼顾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目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展示活动变为单一的多媒体展示活动,而并未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么,最终这种所谓的“翻转课堂”活动也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利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一定要牢牢把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内核,即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这条主线,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翻转课堂”模式来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见,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借助多样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则需要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最终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优化策略:基于精准思维启发的“智能+思政”的创新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强势“入场”教育领域,从实践层面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化系统,结合教育对象的个体特征与个性化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目标进行精准分析,对教育过程进行精准把握,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智能+思政”的成功转型,打造智能时代的“精准思政”。

第一,注重培养教师的精准思维,突出政治性。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思政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依托大数据的算法分析与信息整合,根据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心理特征、专业背景等特征,制定靶向施策的教育方案,多维度深化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力度。高校教师应当自觉强化精准思维,增强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动,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环节中充分体现政治性,推动全员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大思政”格局。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当自觉学习运用智能技术,学会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聚焦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利用多媒体信息渠道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切实了解智能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实际价值,树立科学的智能治理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指导教师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过开展理论培训和组织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寻求人工智能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智能治理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智能+思政”为基础的精准化思政变革的现实语境,充分发挥“精准思政”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价值塑造功能,强化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感。

第二,创新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体现针对性。人工智能技术主导的深度学习促进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深度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而开展的一场学习革命,它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论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环节、课中的教学实操环节,还是在课后的教学督导环节,深度学习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都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转型和行为模式进行了重构。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积极探索符合“智能+思政”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学情数据进行精准化分析,促进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和教育过程的精准对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一方面,新媒体已成为“千禧一代”在学习情境和社交场景中实现自我表征与自我认同的必要介质,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把握新媒体技术,而且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熟悉人工智能时代师生互动的话语体系,尽可能缩小智能时代师生互动的话语鸿沟。同时,结合时政热点等现实案例素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切实帮助学生克服信息时代的“茧房效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演讲、辩论、快闪、微视频制作等多样化的活动,深入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再创造过程中,强化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内化。

第三,健全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注重实效性。智能时代的“精准思政”,借助于动态化的数据管理系统,有助于思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反馈,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换言之,“精准思政”的评价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评价的“经验主义”模式下的认知偏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我们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智能技术的自觉性,从技术层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长效化;同时又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精准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数据信息融入中国慕课等智能化平台,并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相关的教育评价模型,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监测和教学结果评价的精准性与科学性。例如,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考评模式,相比传统教学中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单一评价依据的标准更加优化,既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又能通过线上学习数据统计出学生的学情报告,以便于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此外,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务处、学工部和各院系根据评价反馈,在各部门之间实现教育管理的协同合作和信息数据的共享联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

“人工智能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环境约束变量,也是创新进程的驱动性因素。”[5]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思政,本质上就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看作一个动态模式,在把握其基本的教学原理的前提下,根据所面对的现实环境和学生群体进行模式创新。本文基于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思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问题研判,以便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基本原理,最终目标是寻求一种基于精准思维启发的“智能+思政”的创新策略。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准思政,基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育过程的针对性、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教学评估的实效性等方面均获得实质化的增强,呈现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新态势,有利于构建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的多方协同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精准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