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波,夏 彬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历史观的高度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并深刻指出了我们党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使民众感悟真理的力量、获得投身社会改造的精神动力、明确社会发展与变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从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武装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视角来看党的奋斗历程,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史。百年发展历程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创造性、效果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人民,使其被人民群众所认同并运用实施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和进行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3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通过党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科学理论与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相结合,使理论武装起来的广大民众投入到革命实践中。在回顾和总结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深入分析和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在理论总结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把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化”结合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三化合一”重大问题,就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上努力追寻的目标,并形成了与这一时期党的奋斗历程相结合的历史轨迹。从逻辑结构上分析,“中国化”是主体,“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两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一体两翼”的结构中不断实现发展和创新,并推动百年来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2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和不断创新发展,并运用于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其时代性和大众性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形成了“两翼”对“一体”的支撑作用。任何一种理论如果没有时代性,就缺乏了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就不能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并指导实践。如果没有大众性,也就无法植根于社会的广阔土壤中,就会变成“书斋里的学问”和“空洞的说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要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群众在内容上真心接受、形式上喜闻乐见的思想意识,在应然意义上必须具有时代性和大众性这两个维度。从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来看,正是围绕着“中国化”的主体,配合着“时代化”之翼,逐渐形成了“三化合一”的“大众化”的历史轨迹。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初步认识到了科学理论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课题。李大钊很早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结合的重要性,认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4]3,并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5]197。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位早期领导人恽代英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6]258张太雷也提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7]32。由此可见,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已经敏锐认识到了立足国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而立足国情的根本在于读懂中国民众,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有效结合。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对理论进行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特色。如早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就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党的奋斗目标,即党的最低纲领。同时,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在群众中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开始注重理论与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相结合,立足当时的实际情况,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唤醒广大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特别是作为成立较早的北京地区党的组织,在“到工人中去”的口号下,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在工人中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得工人阶级觉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发动农民的重要性,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那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从1924年到1927年,先后在广州、武汉等地创办了多个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些讲习所不仅与农工运动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以教育培训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群众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对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最早实践。“三化合一”推动大众化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延续。例如,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正是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一时代之问,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民众投入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推动伟大民族解放事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聚焦于“用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马克思主义如何化大众”这两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努力破题。毛泽东提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8]467我们党通过加强根据地政权民主建设,改善了根据地治理;通过大生产运动等经济措施有效改善了根据地面临的现实困难。这些行之有效、深入人心的措施,使得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是行之有效的,是有益于人民群众的,使群众真正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可以拥护、值得信赖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必须坚持把教育本身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围绕不同历史阶段党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领导全国人民完成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是这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就是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全中国分别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撰写的一大批大众化的理论文章大多围绕中心工作展开,对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论持久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重要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起到了教育党员、统一思想、发动群众、凝聚力量的作用,推进大众化教育不断开展和走向深入。这些大众化理论学习对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思想支撑作用。
具体到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的中心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与教育,很好地配合了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实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党的革命环境也从大革命时期以城市为中心转为以农村为中心,土地革命所要面对的是生活在各省交界处的偏僻农村、生活困苦不堪、文化层次水平不高的广大农民。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纲领政策方针普及到民众中去,使广大落后乡村的民众认知、理解并且掌握以土地革命纲领为核心的党的政策方针,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农村站稳脚跟、实现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结合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的实际需要创办各类学校开展扫盲教育,依托文艺活动开展等方式进行了局部执政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有效支持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唤起各阶层民众投身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大规模持久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始终坚持这一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抗战实际,立足于抗战进行动员、宣传,为抗战培养输送人才服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不是简单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更加注重具体化、实用化,教育内容从宣传民族大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生产技能培训支持抗战前线、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入手,使得广大民众在抗战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9]480-481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大决战时期,如何宣传和贯彻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主张、执行其政策是决胜的关键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教育模式主要为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党员干部和各种专门人才,特别在东北、华北、华东等老解放区建立了东北军政大学、华北大学、华东军政大学、渤海公学等干部学校。这些学校非常重视以大众化的方式开展理论教育与政治教育,重点开展对学员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教育,如开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史”“中国共产党介绍和政策”等课程。群众教育则重点结合解放战争中土地改革、支援前线、根据地各项建设、城市接管等重点工作。同时又注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群众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教育。例如,在解放区农村重点宣传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鼓励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土改工作、积极生产和参军支援前线。同时针对农村文盲人口比例大、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通过开办民校、识字班等文化知识学习机构,以扫除文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为主。通过对农民群众进行文化知识和党的政策教育,坚持把“解放战争”这一中心工作与地方政权改造、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拥军支前等工作联系起来。而在大众化形式上,则采取基层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如用漫画、演出、板报等多种形式有效开展宣传和教育,很好地实现了大众化宣传的目的,并有效支持了党的中心工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理论的庸俗化、世俗化,而是要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亲近大众、贴近生活、生动鲜活的语言,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灵活多样的途径,把深刻的道理讲出来、说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用群众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去解读理论,实现了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大众哲学》。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富有哲理而又深入浅出的案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重大逻辑关系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写作方法通俗易懂而又不失理论深度,将深奥的理论问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读物。同一时期胡绳等人撰写的《哲学漫谈》《思想方法》《辩证法唯物论入门》《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中国问题讲话》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读物也为有效开展大众化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何将学术化的理论、政治化的政策实现大众化的阐述与宣传,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功的关键。这些作品可以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即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生活化的阐述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日常化、生活化、通俗化的阐述。这一成功范例鲜明地指出了理论宣讲与大众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建立在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仅仅关注内容的通俗化和形式的大众化,而忽视了理论创新,不将大众化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创新与发展结合起来,甚至用僵化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开展大众化,那么我们试图去武装、宣传、普及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失去了时代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将党的事业引入歧途的“大众化”。毛泽东曾经就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情况讲过:“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10]299以《论持久战》为例,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军事理论经典著作,毛泽东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充分运用,实现了对中西古今军事理论艺术的完美结合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抗日战争实践完美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以科学方法完整而又清楚地向广大民众论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趋势,预见了抗日战争必将取得胜利。正如时人所评论的,这本《论持久战》的小册子,写得浅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赏,万人传诵,中外称颂。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创新一定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先进的理论一定要真正为民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发挥出理论的力量。“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1]1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改天换地的伟大社会变革,其成功的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大众化普及的有效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285。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于党百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中,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经验总结。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体现在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体现党的思想意识,并通过大众化教育来教育民众、组织民众。例如,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和特点,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与策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全民族力量使敌人陷入“汪洋大海”的人民战争的军事方针策略;在党的有效组织下把大量农民用马克思主义信仰锻造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教育策略。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关键在于培养大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干部。党员干部兼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对象和主要推动者的双重身份,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将其运用于具体工作,这既是大众化教育的前提和内容,又是大众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和可靠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充分认识到干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正像斯大林所说的话:‘干部决定一切。’”[12]277而且终其一生,毛泽东始终积极倡导和鼓励干部主动到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推动领导群众开展各项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为了大众、服务大众、依靠大众、提高大众”的目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由少数人掌握变成被多数人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经济依然落后且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争取到农民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没有农民的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2]684。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就成为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是最早认识到农民运动地位重要性、党加强对农民的领导是革命成功决定性因素的党的领导人。到了延安时期,这一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9]692党的领导与大众广泛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是无产阶级政党获得成功的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理论传播,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投入伟大的革命洪流中,是党的重要使命任务。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问题,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办各类学校和补习班,开展扫盲运动,让广大农民通过学习知识来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并投入到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来。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3]467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都是推动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当我们党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之时,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