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的近一千年间,关于大学为何、大学何为等有关大学的理念与制度追问成为众多精英为之思索和探索的理论显学,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常论常新,经久不衰。中国的大学始于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背景之下,晚清以降的大学在创立之初就背负着沉重的现实使命,其曲折发展也一度成为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所不得不面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孙华教授的新著《大学的理念与制度》(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是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全书共分七章,包括大学理念的性状、大学理念的发展与变迁、大学制度的形状、大学制度的变迁和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之关系等。
在大学理念层面,作者在系统考察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经由中世纪大学到近代大学的历史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大学理念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人文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激荡并最终形成关于大学理念的“群像”以及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价值承诺,见解可谓独到。经过前工业社会充满人文魅力的传统大学和工业社会科学主义下崇尚实用的现代大学之后,当代复杂的社会需求将带来更为多元化的大学理念。同时,作者将大学理念类型分为基本理念、一般理念和应用理念,提出基本理念必须兼具真理性、原理性、有效性、恒常性与稳定性,并且认为只有洪堡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理念与之契合。
本书同样将大学制度分为基本制度、一般制度与具体制度,提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大学最为根本的本性与传统,也是大学制度合法性的根基;而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划分是大学一般制度的核心,学科与学院两种组织模式构成了具有张力与活力的矩阵、松散耦合的系统;大学具体制度则是学术责任的外化形式,是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自组织”运行机制系统。
论及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之关系,作者认为,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有着各自不同的供给主体,而不同供给主体背后是不同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偏好。大学理念的供给主体是多元的,而大学制度的供给主体是单一的。在此之上,作者又从演进与变革的方式与动力角度考察了大学理念与大学制度的差异性,提出大学制度的变迁滞后于大学理念的演进,二者遵循不同的技术路线,又表现出一致的趋同性和学习效应;大学理念是大学制度的价值基础,大学制度是大学理念的载体与表现且反作用于大学理念的发展,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进而影响大学组织的发展,最终指向“善治”的达成。
大学制度的演化史本身就是大学的发展史。有别于同类著作与研究往往倾向于从物质层面解释制度变迁动力的假设,本书从纵向的时代演变线索,追溯了中世纪大学至现当代大学的发展脉络,横向则铺陈英、法、德、美、日等国和中国清末至今的学制改革与大学制度变迁过程。作者非常清醒地意识到,由于大学理念的主体多元,精英群体与大多数大学利益相关者理念并不同步,每次制度变革基本都是精英推动的,继而成为大众一般理念所能接纳的。正因为此,我们才不会因为大家都具有一种统一的理念而一致拒斥任何新的变化,而使大学实践免于停滞不前的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研究中也敏锐地洞察到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在当代的广泛与深刻影响,对实用主义倾向引发的理论与现实挑战着墨颇多,清晰地点出了其迫使大学日益卷入“学术资本主义”的危险,这对“双一流”建设中的中国大学无疑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从这些阐述中我们既能真切地感受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也能清晰地发现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之间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