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邦枝
(泗洪县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泗洪 223900)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地深入践行,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少年进入到普通学校就读。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随班就读在校生39.05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15%。[1]普通学校的教育生态逐年向好,随班就混、随班就坐等不良现象正逐步好转。苏北地区随班就读推行实施起步较晚,囿于观念、经济、政策、师资等要素发展,随班就读的整体工作落后于苏南地区。在为随班就读特需学生提供服务支持,帮助其更好融入学校整体环境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重复的问题行为,毫无征兆的情绪爆发让同伴望而却步,异常的表达方式和学习特点让不少未经过特殊教育系统专业训练的普校教师束手无策,教学效率低下,导致了部分随班就读学生的融合之路障碍重重。有研究结果表明,促进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发展有利因素的前三位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获得特殊教育专业支持与服务、学校营造平等和互助友爱的氛围、减轻教师工作负担。[2]此外,还有改变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在经济上给随班就读教师一定的奖励、给家长开展相关培训等其他因素。[2]究其原因,根本在学校、在教师、在家庭,只有多方协同配合才能真正探寻支持随班就读儿童学校融合的路径。
(一)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随班就读特殊需要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学校对融合教育应当确立积极的价值导向,对于残障群体的关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是擦亮现代社会最容易忽视但却又最为重要的人性基础。融合教育经历了从对待极少数到发展每一个的艰辛历程,全社会都在关心关注特殊需要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不仅要享有教育机会的均等,更要享有教育过程的优质和公平。其次,学校还应当通过学习各项法律法规、纲要文件,如:《残疾人条例》《“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引导全体教师深入细致学习,领会精神内涵,挖掘精神实质,不断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立意。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看到并理解随班就读政策背后的价值引领,持续关注、深入研究包括残障学生在内的特殊需要学生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主动为特殊需要学生敞开大门,主动融入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协同研究中来。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主动善意地与特殊需要学生交往、交流、交心,学校营造一个包容接纳、爱心互助的成长环境,让特殊需要学生在爱的环境里感受爱、学会爱、表达爱,在彼此相信并且尊重的环境里,真正帮助特殊需要学生过上有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校园生活,构建幸福而温暖的教育生态。
(二)师生积极的观念认同。引导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发展融合教育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最大程度地发展,还在于对普通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素养形成的深远影响。对于普通孩子来说,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这个完整的教育包含了对有缺陷世界的认知,这个缺陷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和我们同样的人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即人类多样性认知。从根本上说,正常地、平等地对待每个随班就读学生是对他们最好的认同与尊重。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的学校环境中不仅要培养品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感悟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快乐与价值,还要与普通学生在共融共生的环境下,进行自我建构,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接纳自己、融入社会,真正意义上实现生命意义的自我建构。随班就读学生融入学校集体的过程也是让普通学生明晰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在集体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景,认识到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尊重、理解并悦纳他人的过程。对于普通孩子发展更健全的人格,更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以及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和积极进取的品质都意义非凡。
(三)物理环境的供给保障。创造稳定、高效、丰富的物理环境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基础供给保障。为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国家关于发展融合教育的相关精神,着力培育和发展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能力,2018年底,江苏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每个乡镇在2020年应建设学前、小学、中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一个,并建设资源教室。[3]据省教育厅统计,截至2020年底,江苏已有近3000个普通学校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4]目前苏北地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区域建设呈现出不平衡样态,还有少数地区存在建设不达标现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滞后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融合教育的发展,阻碍了随班就读学生学校融合的进程。
在现有基础上,学校利用已有环境条件提供相关资源与服务,支持和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发展需求。针对肢体残疾和感官残疾(如盲聋)等学生提供电梯、斜坡、扶手等残障人士辅助设备设施,提供盲文大字课文、阅读器、助听设备、声像教材等资源有助于随读学生有效地接受与其他普通学生一样的课程和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设备与资源服务,让随读学生可以与普通学生一样接受普通学校的学科教学,并以适当的方式“准入”与其他普通学生学习的课程。当然,稳定、有序的空间环境也至关重要,比如自闭症的学生对于环境的结构化要求较高,是其安心学习的保障。固定的座位,将教学区域区分设计成各功能区:阅读区、休闲区、艺术工作区等稳定的物理环境将更好地辅助自闭症学生减少干扰刺激,快速投入高效学习。
(一)加强资源教师的配备与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直接辅助者——资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北地区随班就读专职资源教师编制配备少,兼职教师配备往往重于数量,轻于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在人员流动和管理上进行统一调配、调度,按需做出有益的区域探索;课程设置和课时任务的安排以文件的形式落实,减少资源教师的工作量,在经济上给予资源教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自上而下,互联互通,组建以学校业务校长为组长的融合教育资源领导小组,规范管理,形成学校常规制度,按章索骥,监督执行。通过省、市、县资源教师专题培训项目、自主研修项目、种子教师培养等项目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逐步提高资源教师专业素养,建设高素质资源教师团队。
(二)优化资源教师调整课程的能力。普通学校现有课程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要实现“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目标,其课程必须针对所有学生。[5]相较于传统的特校课程和普校课程,学校应当设计内容丰富、范围更广更具备弹性的全纳课程,更多的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样性、反应不同个体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资源教师课程设计和调整能力在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资源教师的任务是在融合教育资源领导小组的引领下设计全纳课程,重新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思考与调整以适应课堂内特定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要的随班就读学生。资源教师在课程实施的形式、时间、次序、教具材料的辅助使用、细化的单元目标等方面无需完全整个班级同步。应当结合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适切选择全抽离、半抽离半随班或者完全随班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干预。
每一位资源教师需熟悉并掌握课程调整方式和课程调整策略,这是促进和支持随读学生课堂融入的关键点。课程调整应有的放矢地采取专业化的、个别化的实质性调整。课程调整策略通常包括:教学调整,即调整某学生的进度、使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并给予及时反馈;作业调整,即提供不同的作业单,分解任务、降低难度与水平;学习方式调整,即辅助提示运用适切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组调整,开展异质分组,同伴互助等;教学资源的辅助性调整,即使用适合的辅助性教学材料、教学具、设备等;课程内容调整,即课程内容进行适度选择,难度逐步降低。
(三)提高资源教师制定实施个别化计划的能力。对特殊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是发展适合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资源教师从课程实施、调整、教学策略使用等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权去实施个性化教育。融合教育实施的立意是让每个孩子享受平等教育,但并非仅指入学机会的均等,也必然包含教育过程的均等。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在教材、教法、课程以及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的权衡,努力使儿童接受最适合其体制内纳入教育,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6]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是着眼于统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学生程度的差异时,在教学过程中为顾及学生的个别能力与需要,特别制定的教学计划。[7]针对随读学生实际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后,巡回指导教师与普校资源教师依据国家颁布的普校和特校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指南),针对学生实际,探寻两类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障碍状况,就潜能开发和补偿措施开展审议调整,确定适切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制订适合的教育策略,形成与随读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相符的个别化教育方案。融合教育资源领导小组会同教务处、资源教师和家长制订好随读学生特教班的“一张课程表”、半融合随读学生的“一生一课表”、全融合随读学生的“个别化补偿课表”。做到按需设置内容,及时反馈与调整。
(四)增进资源教师灵活选用教学策略的能力。资源教师应当针对随班就读学生实际学会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经过实践检验,当下运用较多的行为分析方法、结构化教学策略、ABA教学策略,正向行为支持策略等。需要每位资源教师对每一种策略背后的意义和具体应用深挖学习,以应对不同残障类别和程度的随班就读学生。如应用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安排下,从已设计好的学习材料、学习环境和学习程序等系统结构中进行有效学习。其中包括任务分析策略、视觉提示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等,尤其适用于自闭症学生的教学策略选择。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多采用正向分析的方式给与随读学生以正向行为支持,从学生的优势学习领域、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出发,进行正向分析,结合正向行为干预策略给与更多支持与调整干预。当然,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中也离不开积极评价和弹性评估,根据随读学生的障碍类型采取弹性评估,如采用日常生活和学习进步督评措施、给予重考机会、考试时使用语音辅助、调整分数评估标准等方式。以正确、科学的评价促进每个孩子最大化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对随读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特殊需要儿童的横向进步、自我感受、他人感受为评价标准,不断淡化甚至在某些方面消除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异,促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源动力。
(一)建章立制:健全家校互动的育人体系。首先是了解家长需求。通过访谈、问卷、观察等形式多渠道了解家长的实际需要,在学生现阶段水平基础上与家长共同开展学习支持。建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的监督协调机制,健全家校互动育人体系,促进家校关系良性发展。其次是有效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拟定家长公约,明确学校和家长相互合作做好辅导干预的同时,由家长带着孩子参与家务体验、社会实践等活动,这既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迁移运用,更是对随读学生生活技能的锻炼。再次是有效整合家长的力量,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建立志愿者联盟,联系志愿者和义工带领随班就读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担任兼职课堂影子老师,参与课堂管理,发挥助教作用。
(二)校际联动:系统开展随班就读家长培训。由于每所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分布不均匀,有的多,有的少,本校单独的随班就读家长培训很难系统开展,可以借助校际联动的形式由特教中心或者家长互助会等组织开展家长培训。聘请各类专家进入校园进行实地培训,转变家长观念,提升家长干预技能;也可以定期委托家长委员会会同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巡回指导教师和资源教师召开座谈会,进行多边互动,既能使随班就读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教学的成果与努力,又能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措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提出恰当指导,还能使普通学生家长理解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的艰辛,从而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家长成为随班就读支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合力,更为持久、深入、高效地支持随班就读特需学生的学校融合。
(三)共情交流:与家长合作和沟通。共情交流的沟通方法要求始终把家长放在首位,尊重理解每一位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对家长所感能“感同身受”,对家长所处境况能“设身处地”。共情不是等同于怜悯和同情,而是双方换位思考对方的内心感受,并且将这样的感受向对方表达与传递。共情交流为家校双方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机会,使家校双方拉近心理距离,促进情感和谐,达到认知协调。在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中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家长感到学校可信赖,可依靠。
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融合一定是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学校整体教育和变革,苏北地区虽起步晚、底子薄,但只要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做好随班就读教育生态建设和物理环境保障、资源教师师资能力优化、家校合作育人体系完善,相信未来随班就读学生学校融合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