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80—2020)

2021-02-13 10:05刘一静高一杲
关键词:外国文学陕西省陕西

刘一静, 高一杲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1978年,改革开放为全国范围内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陕西借此机遇成立了省外国文学学会,自此,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借助这一学术平台迈向了新的阶段。本文从改革开放后的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四十年发展史出发,立足于多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解读时代环境与地域学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成果特点和局限,对陕西外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一、回顾历史:外国文学研究的艰难起步

早在1827年,歌德就曾预言“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1898年,随着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刊行,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也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黄子平、陈平原和钱理群三位学者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中谈到,任何一个遥远的国度里发生的文学现象,或多或少地总要影响到我们这里的文学发展。历史证明,文学早已不再是各自封闭的环境里自生自灭的自足体了。[1]41918年,首部外国文学史(周作人编著)——《欧洲文学史》诞生,随后,青年知识分子纷纷通过出国访学交流、译介外国作品等实践行动,推动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发展。然而,对于建立一个体系化的学科目标而言,他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学界早已关注到外国文学研究这一领域,其成果的显现却经历了近百年的发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十年,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即主要选用苏联教材的中文译本,[2]214这对于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发展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限制。1958年,我国正式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外国文学史著作——《德国文学简史》,这部由北京大学德语专业师生们编著的作品主要探讨综合性文学史。受政治因素影响,这部文学简史旨在认识德国人民各个时代里的阶级斗争在文学中的反映,[3]1并不涉及外国文学的其他内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只有这一部关于德国文学研究的著作出版,其原因之一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均为德国人,他们对于德国文学的论述,可以作为新中国对于德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2]214尽管这部作品得到当时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它与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史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决定于1961年6月联合组织编写全国高等学校学科教材。自此,新一代外国文学研究书目纷纷涌现,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才被重新提上日程。然而,尽管这些在高等院校从事编著工作的学者们如赵罗蕤、杨周翰、吴达元等助力开创了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新道路,但我国大规模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全面展开的。

回顾历史,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诞生在一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就内部环境而言,一方面,最先传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受翻译水平的限制,难以在异国环境里还原真实文本,这也是为何外国文学一开始就屡遭质疑的原因。另一方面,部分探索中国进步道路的知识分子未能及时形成开放的世界眼光,往往在否定中摸索经验,使得外国文学的传播在接受层面就已受阻。更为严重的是,外国文学研究天然具有的国际视野带来了一种主体性焦虑。[4]195这种焦虑绵延至今,仍然对当前的外国文学研究产生影响。就外部环境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问题,为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不用说新中国成立前,国内一直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文学发展备受制约。因此,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才拥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艰难起步,这也是各省的外国文学研究发展都必须面临的时代背景。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事业也正在这样的环境下萌芽。

二、聚焦当代: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40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为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正如马家骏所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外国文学研究也随之改变了面貌。(1)马家骏,男,河北省清苑县人,192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今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获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陕西师大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他在回顾1978年至1988年中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现状时,强调政治环境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全面否定的外国文学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踏上了学术研究的新征程。这次重要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文化荒原现象。据马家骏回忆,解放前,陕西的外国文学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尽管学界活跃了吴宓、郑伯奇、李赋宁等陕西学者,但他们的研究与翻译工作多集中在省外。另一些外省学者如曹靖华、余振、魏真等人,在陕西只做短暂居留。除此之外,在延安鲁艺开展外国文学授课的周立波,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在外省的刊物上发表讲授提纲等内容。长居陕西的刁汝钧(陕西师范大学)、周骏章(陕西师范大学),解放前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都是在外省进行的。[5]25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缺憾,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事业亟待发展。而这样的缺憾由于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的成立而得到了弥补。

二十世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新模式,成为人们多方面深切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6]113陕西省也敏锐地关注到了外国文学研究这一重要领域。据马家骏回忆,1978年11月,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发起组织的“全国外国文学规划会议”在广州召开。该会议成功推动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的成立,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任会长,副所长叶水夫等人任副会长。会后,叶水夫与陕西代表展开了交流,希望成立陕西省地方学会,推动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随后,在各方的努力下,经陕西省社科联批准,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于1980年11月3日正式成立。成立之后,学会集中全省资源进行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的建设,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工作逐渐进入正轨,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学学会相继成立,如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1989年4月成立于兰州)等,继而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逐渐关注到陕西乃至西北各省市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1980至1989年,在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主要负责人周骏章(陕西师范大学)、马家骏(陕西师范大学)、梁家珍(西安外国语大学)、薛迪之(西北大学)、苏成全(陕西师范大学)、曹汾(西北大学)等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陕西外国文学研究取得了初步成就。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论作为一份极具份量的文化遗产得到重新确认,促使外国文学研究中关于人道主义的历史作用重新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研究领域再度拓宽,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作家和作品。学者们开始放眼世界,研究文学史上多个重要流派,关注传统文学研究以外的重要作家及其一系列优秀作品,进而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外国文学五十五讲》(周骏章,1980)、《托尔斯泰论集》(雷成德、马家骏,1982)、《俄国文学史》(易漱泉、雷成德、王远泽等编,1986)、《外国文学自学教程》(马家骏、苏成全,1987)、《外国文学》(陈应祥、马家骏、石丽生,1988)、《结构主义神话学(译校)》(王宏印,1988)等论著在全国学术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他们还致力于新领域的开拓,如开展东方文学研究、苏联文学研究,与此同时部分重点外国作品的译介工作也从未停止。此外,他们还积极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教材编著工作,这为陕西高校中的外国文学的相关课程开设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料。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性变化,不仅彰显了新时代下科研建设工作迸发出的巨大活力,更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1990至1999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精神的启发下,陕西省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新成绩。[7]在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第二个十年,省内主要的专家学者有马家骏、薛迪之、苏成全、曹汾、陈斌(陕西师范大学)、杨昌龙(西北大学)、祖淑珍(西安外国语大学)、陶玉平(西安外国语大学)、韩瑞祥(西安外国语大学)、张成柱(西安外国语大学)、李玉悌(咸阳师范学院)等。在此期间,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同全国同行的联系不断加强,学会主要成员分别代表所在单位和省外国文学学会出席国内多场学术会议,如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年会(1979)、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1985)、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1989)、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1994)等等,在全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在全国各省区、直辖市的外国文学学会中,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是唯一一个坚持论文出刊的单位,为陕西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这十年间,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杨昌龙系统论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并独立写出三十多万字的《巴尔扎克创作论》(1991),薛迪之对莎士比亚戏剧具有独到见解,多年来致力于系统评述莎翁戏剧,著有专著《莎剧论纲》(1994),李玉悌的《但丁与神曲》(1989)、苏成全主编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1990)也被学术界认为是开拓性的著作。(2)材料来源于1996年马家骏《在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第五届大会上的报告》。

2000至2009年,陕西外国文学研究在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999年10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在上海召开第六届年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前所长吴元迈在会上以“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50年”为议题展开了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外国文学即外国文学研究的研究”必须大力展开,它对吸取百年来外国文学研究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外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8]4我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们积极回应了这个倡议,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了外国文学史重构、名作家重评、名著重读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8]4除了以往活跃在陕西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外,梅晓云(西北大学)、韦建国(陕西师范大学)、王文(陕西师范大学)、孟长勇(西安外国语大学)、马晓翙(陕西师范大学)、吴舜立(陕西师范大学)、胡宗峰(西北大学)、高兵兵(西北大学)、吴金涛(陕西理工大学)、张沁文(陕西理工大学)、刘清河(陕西理工大学)、龙怀珠(宝鸡文理学院)、梁卫华(安康学院)等中青年学者也积极加入了学会,成为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生力军。此外,杜瑞清(西安外国语大学)、户思社(西安外国语大学)、聂军(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为陕西外国文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新风。这一时期,陕西外国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等方面,在外国文学作品译介方面,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著作涌现。外国文学研究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陕西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2010至2020年,是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事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各类学术论文发表不计其数,学术著作及译著成果颇丰,陕西学者更加频繁地活跃于国内多个学术研讨会上,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此期间,随着各高校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相关专业的不断投入和建设,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力量已经遍布全省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这十年间,更多的学者加入到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为我省外国文学研究注入新的力量。这一阶段,外国文学研究者们更加注重挖掘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作品的影响接受研究以及译介传播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形成了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独有特色;此外陕西外国文学研究在各类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寻找新的研究对象,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如文学人类学研究等。截止目前,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已举行21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外国文学论丛》(原名《外国文学学刊》)13辑,在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影响力。2018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张雄在“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暨第二十一届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已经成为我省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外国文学研究的一支中坚力量,是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陕西外国文学研究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事业是一项特殊重大而历时较长久的审美“人学”工程,[9]8但这项工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具有独立体系的外国文学史而言是必经之路。“承传——超越——创新”的规律对于未来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对我省的外国文学研究事业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也鼓舞着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事业中来,为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三、展望未来:外国文学研究的崭新道路

回顾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阶段,发现其与外省的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存在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之一在于因文化及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环境上。语言这一要素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显得格外重要,它融汇于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与文学理论研究、文学译介、学科教学等紧密相连。相比于东北、华北等省市,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语言环境较为闭塞,对外交流较少。这里的差异并不强调因先天环境导致的研究“阻碍”,而是意在指出不同省市面对研究现状所采取的发展策略。纵观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在这四十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未来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关注和支持的事业,陕西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在新时期背景下仍拥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一方面,对于缺少完整的、专业的、系统的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文献的缺憾亟待填补;另一方面,如何结合新时代语境继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也成为广大外国文学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陕西外国文学研究事业未来发展的问题:

第一,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并没有一套科学的外国文学研究发展经验以供参考,历史证明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外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是不可行的。因此,未来的外国文学研究需要摒除那种抛开基本国情和时代环境等因素不谈的错误经验,总结这四十年来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当今时代,各国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联系显著加强,世界眼光对于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十分重要。尽管从地域文化角度透视文学仅仅是一个角度,一种研究途径,局限在所难免,[10]180但发挥出它的应有之义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如高旭东所言,“世界文学史应该是在理清世界文学发展脉络基础上,遴选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作品,并以跨学科的视野比较出世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11]155早期陕西外国文学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托尔斯泰、普希金等经典作家作品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供研究的文学对象更广,可供借鉴参考的研究理论更多,陕西外国文学研究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用世界眼光研究新生代作家群及其作品。

第二,加强人才建设,搭建合理的学术梯队。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的成立,将省内外国文学研究力量凝聚到了一起,除了上文提及到的众多老一辈学者之外,由多位优秀青年学者构成的学术团队,也让陕西省的外国文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事实上,学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陕西外国文学研究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直至2000年左右,陕西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引进一批优秀学者和年轻博士,更多年轻学者从国外学成归来,进一步壮大了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队伍,为外国文学学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中,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学术梯队的搭建,仍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考虑到陕西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吸引硕士博士、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陕西省财政厅最新发布的《陕西省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1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增长5%安排,收入预期目标为605亿元,教育支出185.8亿元,占比约为30.71%。该项支出主要于支持省属高校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等,这也说明了地方政府在财政方面的支持态度;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平台在支持陕西青年学者队伍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优秀的资源平台及优越的人才政策,陕西外国文学的研究成果也能更好地得到彰显。仅以只有四十余年创办历史的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为例,它在发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广陕西外国文学研究成就中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培养文化自信,正确对待外国文学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当今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也应更为慎重。申丹就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怎样避免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对对象国产生研究话语和方法方面的盲从?怎样提高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怎样更好更快地赶超国际前沿水平?[12]5虽然外国文学研究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成为陕西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信力的思考却从未终止。一方面,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诸多事实证明了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着碰撞、交流,文化之间的挪用与吸收均可使双方受益(尽管这种交流并非完全平等 ,很多时候甚至是一边倒的)[13]1;另一方面,如何重新认识和理解本民族文学的问题,推动着陕西青年学者们思考如何培养陕西文学或者说地方文学(区域文学)的主体意识。文学研究者不同于文学创作者,后者强调如何在文本建构中实现自我的叙述与表达,而前者则在世界文学研究视野中,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外国文学发展的丰富经验运用到中国的文学发展路径上。差异化的地域与语言共同铸就了世界文学绚烂多彩的画面,在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同时,陕西文学如何走向国际化舞台也需要学者们再作努力。在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优秀陕西作家和学者将自我的文化因子付诸自身的文化实践中去,也激励更多的学者去思考21世纪我国文学世界性和现代性的时代要义。

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风雨进程四十余年,终于迎来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回顾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作品译介与西方文学理论借鉴的框架,不断关注并挖掘作家作品,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多维度、多视角、多国别的外国文学研究成果。韦建国在《陕西当代作家与外国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世界性因素”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陕西省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陕西作家和学者们表现出的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在世界文化层面审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14]49这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的内在原因。“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与思考”旨在梳理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四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并由此推动思考陕西外国文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可能方向。“探索与展望”则展现由新时代环境下陕西外国文学研究硕果带来的学术自信。在处理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上,这一点契合了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中秉持的主体态度,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面对如何构建新时代下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新方向这一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才是第一要义。基于陕西外国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探索研究新方法,建立并完善学术人才梯队,正确处理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助力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走上新时代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陕西省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