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戏曲地理分布与地域性特征

2021-05-14 07:01
关键词:南郑洋县汉江

王 建 科

(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语言丰富,民俗多样。由于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形成了不同声腔、不同特色的地方剧种。根据1984年的统计,剧种多达360多个(1)参见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收入335个剧种,参见黄菊盛《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之“凡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统计,全国有341种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2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1版。,剧作亦十分丰富。“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提供了众多的课题,但戏曲艺术形态的多样性也为我们认识它的特征、把握它的本质、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带来一定的困难。”[1]620世纪以来,学者们用不同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戏曲进行了研究,但对不同地域的地方戏,特别是从流域文化、文学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汉水流域戏曲进行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笔者以汉水流域为中心,试对这一区域戏曲地理分布和戏曲特征作一探究。

一、汉水流域的河流分布与戏曲传播圈

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论述了决定文艺创作和发展的三种因素:种族、环境与时代。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又结合具体的文艺现象,进一步论证了种族与文艺、环境与文艺、时代与文艺的关系。丹纳所说的“环境”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他所说的时代,包括风俗习惯、时代精神等等。[2]241-333要研究汉水流域的戏曲,就需要关注汉水流域的地理环境。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的嶓冢山,流经陕西汉中市、安康市,湖北西部、中部的十堰市、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荆门、孝感、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地县市,在武汉汉口汇入长江,全长1 577千米,流域面积达174 300平方千米。[3][4]1-14汉水(亦称东汉水)在宁强发源地称漾水,流至沔县(今勉县)称沔水,东流至褒城接纳褒水谓汉水;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称襄水、襄河。

汉水,又称汉江,古时曾称沔水、夏水,又名襄河。主要支流有玉带河、褒河(2)褒河,古称乌龙江,又名太白河、褒水。有二源:东源出自秦岭山脉陕西太白与宝鸡之间分水岭西南侧,西南流称红岩河;北源出自陕西凤县东部秦岭沟附近山区,至留坝县江西营汇合东源,至汉中市汉台区入汉水。全长198千米。因长度、流域面积、水量超过沮水,故有学者主张以褒河为汉江正源。主要支流为沙子河、武官河、太白河、杨家河等。、牧马河、堵河、旬河、丹江(丹水)(3)丹河,俗称丹河,又称均水、丹渊,发源于蓝田县与商县之间分水岭西南侧,与渭水支流灞河同源而背流,东南经陕西商县、丹凤、山阳、商南四县,河南淅川、内乡两县,于湖北丹江口注入汉江,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支流。丹水主要支流为武关河、淇河、淅河、滔河等。、唐河、白河(唐白河)(4)唐白河为唐河与白河的合称,源出河南方城县伏牛山的唐河和源出河南嵩县的白河,流至湖北襄阳市双沟镇汇合而成,又流至襄阳市东律镇注入干流汉江。以白河为源,全长312千米。唐白河干支流大部分流经地在河南南阳地区。主要支流为潭口河、苦桃河、北星河、官渡河、泉河、竹溪河。、涢水、澴水等。汉水支流众多,汉中盆地北岸有褒河、胥水、黄沙河、溢水河等,均为秦岭南坡的顺向河;南岸有濂水河、冷水河等,源于大巴山北坡。从陕西洋县到湖北均县峡谷地段,支流一般较短小,较大的有酉水、金水、子午河、牧马河、甲河、旬河(洵河)、蜀河、天河、白石河等;中游段支流主要有丹河(丹水)、南河、唐河、白河、蛮河、利河等;下游支流多发源于周围的大洪山、桐柏山等山脉,如涢水、天门河、鬼水、大富水等,均在左岸。

汉水流域北以秦岭、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汉江平原,与长江干流联接。汉水流域跨越陕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5省市(5)一些学者认为流域涉及6省市,包括甘肃,这涉及到西汉水的问题。笔者按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唐宋以后的汉水指东汉水,因此汉江从流域角度看,甘肃可不涉及。,涉及14个地(市)区、3个省直管县、65个县(市、区)。学者们一般认为,汉水以宁强嶓山以下到丹江口为汉江上游,从丹江口到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至汉口为下游。[5]6-12鲁西奇、潘晟认为,根据汉水中下游河道的特征,可分为汉水中游(自光化县至钟祥)、汉水下游上段(包括钟祥南境、荆门、潜江、天门、沔阳境内的汉江河段)、汉水下游下段(包括汉川、汉阳境内的汉水河段)。[6]1-7亦有学者认为陕西安康以上为汉江上游,安康以下为中下游。本文按丹江口以下为中下游。

汉水流域文化源远流长,汇聚荆楚文化、秦文化、巴蜀文化、华夏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形成南北荟萃、东西交融的特点,同时具有明显的边缘性。这一流域地方戏曲剧种繁多,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湖北越调、楚剧、荆河戏;有属于花鼓系统的襄阳花鼓、安康花鼓、商洛花鼓、天沔花鼓,梆子系统的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秦腔、豫剧;还有属于高腔的清戏。有大戏,有小戏,另有具有仪式象征意义的端公戏、八岔戏等。根据自然地理空间(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文化区域三种因素综合考虑,汉水流域戏曲可划分为七大传播圈。汉水流域戏曲分布表现出剧种众多,地域性强的特点。

二、汉水流域上游陕南三大戏曲圈

1.汉中戏曲圈

汉中位于汉水的上游,汉中的另一个名字应称“汉上”。因历史政区治所迁移的原因,汉中获得这一称谓。[7]236-237其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东接安康,北接宝鸡、西安,西与甘肃陇南相连,南与四川巴中、广元相接。古称兴元府、汉中府。从西向东依次为宁强(县城沿河)、略阳(县城沿嘉陵江)、勉县(县城沿汉江)、南郑区、留坝县、汉台(原汉中城区及附近,县城沿汉江)、城固县(县城沿汉江)、洋县(县城沿汉江)、佛坪县、西乡县(县城沿汉江)、镇巴县等两区九县。略阳大部分属嘉陵江流域,嘉陵江纵贯县域西部,汉水支流黑河(沮水上中游)从县域东部流过,从勉县入汉江。汉中地区的汉台(古南郑)长期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历代陕南政区最高行政中心所在地,汉中政区主要历经汉中郡、兴元府、汉中府、汉中地区行政公署、汉中市等发展阶段。

春秋属秦,战国属楚。汉中本为南郑。郑原本是西周王朝的诸侯,居住在现在的陕西华县。西周末年,郑人东迁,徙居到现在河南的新郑县。部分留在华县的人们,到“犬戎”攻杀周幽王时,就逃到现在汉水上游,为了纪念故地,称新迁地为“南郑”。南郑称汉中,是在战国时代了。战国时秦楚两国大战于丹阳,“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打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8]627《史记》“秦本纪”说,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9]108。原来秦国在秦岭以南的土地仅仅只有汉水上游洵阳以西到南郑的部分,取得楚国丹阳附近的地区以后,秦国就用原来楚国的名称命名汉水中游丹阳(今丹江口)到上游南郑的这片地方为汉中。[7]236-237在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以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水流域属于汉中郡(今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南阳郡(今河南安阳、湖北郧西郧县老河口一带)、南郡(今湖北襄阳、钟祥、随州、安陆、武汉一带),商洛属于内史的东南部。[10]1-21[11]1-12谭其骧先生在《秦郡新考》说,“汉中:《秦本纪》《楚世家》,秦惠文王后十三年,攻楚汉中郡,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12]2汉中郡的界址在何处呢?《秦郡界址考》曰,“汉中:北界辨见内史,又东北今陨、郧西、白河诸县之地,杨图以隶南阳,按其地汉属汉中,秦亦当属汉中。”[13]13

公元前206年,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9]203,刘邦平定天下后,特用“汉”字为号,纪念发祥之地、龙兴之所,建立汉朝。(6)辛德勇《论刘邦进出汉中的地理意义及其行军路线》,载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论文分三部分:一、说“先入关中者王之”;二、释所谓“褒中”“蚀中”与刘邦南行路线;三、论所谓“暗度陈仓”。西汉时汉中郡包括现在的汉中、安康、湖北十堰等地,但治所移至西城(今安康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仍为汉中郡,后为张鲁所据,改称汉宁郡。三国时蜀有其地,以汉中为重镇,屏蔽西蜀,可攻强魏。隋时汉中称汉川郡,辖南郑、褒城、西县(今勉县)、城固、兴势(今洋县)、西乡、黄金(在今洋县东,今无此县)、难江(今四川南江县)等汉中之地,略阳属顺政郡。唐代汉中之地属山南西道,其地分属梁州、洋州和兴州所有,梁州辖南郑、褒城、城固、西县(今勉县西)、金牛等5县;洋州辖西乡、兴道(今洋县)、黄金(今洋县地)、华阳(今洋县华阳等地)、洋源(今镇巴地)等5县,治所在西乡,洋州因洋水为名。(7)洋水发源于巴山,西乡县城位于洋水边上,唐代洋州治所在西乡,故称洋州。《元和郡县志》说:“因洋水为名”。秦属城固县之域,汉因之,晋分置兴道县,北魏改置兴势县,唐复称兴道县,宋为兴道;元代称洋州,属兴元路。明洪武中降州为县,隶汉中府。唐代兴元元年三月,朱泚叛变,德宗皇帝李适因避乱汉中,六月返回长安,为褒扬汉中,特用其年号,下诏改为“兴元府”。北宋、南宋为兴元府(辖南郑、褒城、城固和西县,西县即现在的勉县),但北宋略阳称兴州,南宋略阳属沔州;北宋宁强设三泉县,直属京师;南宋宁强仍称三泉,又设大安军。北宋、南宋继续设洋州,辖兴道、真符(贞符)、西乡等三县,治所兴道(今洋县);汉中之地归辖利州路(北宋)和利州东路(南宋)。元代设陕西行省,置兴元路,治所在南郑,辖现在的汉中、安康之地;但沔州(今勉县)、略阳在元代归属四川行省广元路,宁强未设县置。明代陕西设汉中府(8)明代陕西管辖区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部分)等四省的地域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59-61页。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称为汉中府,治所南郑。,治所南郑,辖南郑、褒城、凤县、沔县、宁羌州、略阳、城固、洋县、西乡等汉中之地,另外现在安康的大部分县当时亦归汉中府管辖(西自石泉、金州,东到白河)。清代汉中府管辖区域有所缩小,现在安康这个地方另设兴安府;汉中府所辖地为南郑、褒城、凤县、沔县、略阳、城固、洋县、西乡、宁羌州、留坝厅、定远厅(镇巴)等8县1州2厅,在留坝、镇巴等地为第一次设置特别的县级行政机构;除凤县外,基本与现在汉中市所辖一致。[14]26-27

汉中主要剧种为汉调桄桄、汉调二簧、陕南端公戏、秦腔、眉户、陕南道情、汉中曲子戏、洋县碗碗腔等。汉调桄桄亦称南路秦腔,在南郑、洋县、西乡、汉台城区等地演出,洋县在汉调桄桄、秦腔、洋县碗碗腔等戏曲创作和演出方面成就甚高,汉调桄桄亦称洋县桄桄,洋县在唐代为洋州,与关中联系密切,洋县有许多关中移民,语言偏近关中官话,秦腔传到汉中后,在洋县有较大的观众市场。汉中地区在两宋时期称南郑,1949年后,南郑县城在现在汉台区的铺镇,南郑现有汉调桄桄剧团,为汉中仅有的两家事业单位剧团之一。据统计,截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汉中的汉台、南郑、勉县、城固、洋县、宁强、佛坪、西乡、留坝、镇巴等10市县区均创作和演出汉调桄桄。现存汉调桄桄剧目1 000多种,著名的独创剧作有《芙蓉剑》《韩信拜将》等。

汉调二簧主要分布在城固、洋县、勉县、略阳、佛坪、西乡、镇巴等7县。陕南端公戏又称傩戏,在镇巴、宁强、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略阳等9县区演出和传播。秦腔在汉台、南郑、勉县、城固、洋县、西乡、留坝、佛坪、略阳等9县区演出。眉户在南郑、勉县、城固、洋县、西乡等5县演出。陕南道情(陕北道情)主要在南郑、汉台流播。京剧传入汉中后,主要在汉台(原南郑)一带传播,汉中在1949年以后设汉中京剧团。汉中曲子戏在洋县、城固一带传播,洋县碗碗腔在洋县传播。[15]1526

2.安康戏曲圈

安康在汉水流域的上游中段,是中国名称最吉祥的城市之一。古称金州。位于陕西省南部,北枕秦岭,南抵巴山。北与西安相连,南与重庆相接;西接汉中汉江水,东送江水入十堰(湖北省,明清为郧西府)。安康由西向东沿汉江流域的县域为宁陕县、石泉县(县城沿汉江)、紫阳县(县城沿汉江)、汉阴县、岚皋县、汉滨区(安康城,城市沿汉江)、旬阳(洵阳,县城沿汉江)、平利、镇坪、白河(县城沿汉江),九县一区,历代安康府、金州行政治所在现汉滨区。

安康的主要演出剧种为汉调二簧(亦称汉调二黄,安康、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汉调桄桄(汉阴、平利)、八岔戏(安康、紫阳、汉阴、岚皋、镇坪、旬阳、白河)、大筒子戏(安康、紫阳、镇坪、旬阳、白河)、陕南端公戏(石泉、紫阳、宁陕、平利、白河)、眉户(安康)[15]1526、陕南道情(安康、旬阳)(9)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道情戏”词条:“陕西的道情戏,有陕南道情,流行于安康、洵阳一带,原为皮影戏,今已搬上舞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9页。、紫阳民歌剧(紫阳)、秦腔(宁陕)、弦子戏(平利)等。

3.商洛戏曲圈

商洛坐落于陕西东南部,古称商州(元代为商州)。秦岭从区域中部经过。西北部与西安接壤,西南与安康相接,北部与陕西渭南相连,南部与湖北十堰相接,西部与安康山水相连,东部与河南三门峡、南阳声声相闻。商洛由西向东的县域为柞水、镇安、山阳、商州区(商洛城,汉江支流丹江流过县城)、洛南、丹凤、商南,六县一区。值得注意的是,商洛地区的洛南大部属于黄河流域,境内的洛河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洛阳流入黄河。而境内的达仁河(流入旬河)、旬河(上游)、乾佑河(流入旬河)、杜川河、金钱河(由陕西安康的白河和湖北十堰的郧西交界处流入汉江)、银花河(流入丹江)、武关河(流入丹江)、丹江(境内最大河流,由湖北、河南交界处流入汉江)等河流流入汉江,商洛除洛南外,基本属于汉水流域。

商洛戏曲圈主要创作和传播商洛花鼓(商州区、丹凤、商南、山阳、洛南、柞水、镇安)、眉户(商州区、丹凤、商南、山阳、洛南、柞水、镇安)、商洛道情(商州区、丹凤、商南、山阳、洛南、柞水、镇安)、汉调二簧(商州区、丹凤、山阳、洛南、柞水、镇安)、秦腔(商州区、丹凤、商南、洛南、柞水)、豫剧(商南)。[15]1526

三、汉水流域中游襄阳南阳戏曲圈

1.襄阳—郧阳戏曲圈

汉江东流由陕西省安康进入湖北十堰(古郧阳)。十堰(郧阳)位于汉水上游下段,西邻安康,北接商洛,东北为河南南阳淅川,东南为襄阳市,南为神龙架特区。境内汇湾河、官渡河流经竹溪、竹山从郧县汇入汉江。汉江流经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原均县),十堰另有张湾区、茅箭区、竹溪县、竹山县、房县(元代为房州)。元代设均州。明代曾在郧县设立郧台抚台。历史上郧县、均州(与现在均县不在一个地方)为重要的戏曲演出地。

元代襄阳路基本包括现在的十堰和襄阳两大政区,包括郧县、竹山、房州(今房县)、均州(今武当)、谷城、光化、南漳、襄阳、枣阳、宜城等地;襄阳路在元代属河南江北行省。(10)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5-16页。元代河南江北行省管辖范围辽阔,大致包括现在湖北西北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河南大部,安徽北部、中部,江苏北部。襄阳路、安陆府、荆门府、沔阳府、德安府等不属于元代的湖广行省,湖广行省的治所在武昌路的江夏(今武汉),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32-33页。明代郧阳、襄阳一带属湖广布政司(省会治所武昌)。明代设襄阳府,辖均州、光化、谷城、襄阳、枣阳、南漳、宜城等地;另设立郧阳府(治所在郧县),辖郧西、竹溪、竹山、房县、郧县、保康等地。[16]66-67清代继续设立郧阳府,管辖地与明代基本相同[14]35-36。

这一地区的戏曲传播以襄阳、老河口、谷城一带为中心,剧种主要为湖北越调(主要流行地为老河口市、谷城、枣阳、宜城、保康、南漳等县市),豫剧(主要流行于郧西、郧县、竹山、保康、老河口、南漳、襄阳等县市)、山二黄(主要流行于汉调二黄,郧西、郧县、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等县市)、汉剧(主要流行于襄阳、老河口、谷城、南漳等县市)、河南曲剧(主要流行于谷城、枣阳、宜城)、清戏(主要流行于谷城、南漳、宜城等县市)、郧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郧西、郧县、竹溪、竹山、房县、丹江口、谷城等县市)、襄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老河口、枣阳、南漳、保康等县市)。[15]1065

2.南阳戏曲圈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的大部分河流在湖北境内注入汉江,属于汉水流域。现辖十三个县市。伏牛山沿西、北、东三面绵亘环绕南阳,东南边缘有桐柏山与伏牛山相连,这里成为汉水流域著名的三大盆地之一(另外两个为汉中盆地、襄阳盆地)。

明末清初顾炎武《肇域志》曰:“元南阳府,本朝因之。城周六里二十七步。古豫州,本夏禹之国。……秦以下为南阳郡。……领州二,县十一。”(11)顾炎武《肇域志》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109-1110页。顾炎武《肇域记序》:“刘昭承班固之书,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以为《郡国志》。以后汉二百年之志,而《春秋》之事备焉。愚今略仿其意,以有明一代郡邑、藩封、官守为一书,而参以《六经》《二十一史》之故,上接元史,讫于崇祯。俾后之人,既以知今,亦可验古。但唐、宋地志久亡,近时之书,大半多齐东野语,且不能尽得。余老矣,日不暇给,先成此数卷为例,以待后之人云。书名《有明肇域记》。东吴顾炎武。”参见顾炎武《肇域志》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2477页。明清南阳府辖南阳县、镇平、泌阳县、唐县、桐柏县、新野县、邓州、内乡县、淅川县、南召县、裕州、叶县、舞阳县。南阳县为治所所在地,“博望县,在东北七十里。……卧龙岗,在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诸葛孔明草庐在其内,今即其地为祠。”[17]1110泌水,入汉江。“先是,自京师、河南、川、陕、云、贵、往来驰驿人员,俱由潼关驿路。及后嫌其迂迟,乃由内乡、商南,以取捷径。……父老又云:太和山进贡,旧由均州达襄阳,皆循有驿之道。每驿六十里,往来将迎不难也。”[17]1236南阳东与驻马店、信阳两地区接壤,北与平顶山、洛阳两市相连,西与陕西的商洛、湖北的郧阳搭界,南与湖北的襄阳、随州比邻。于是,南阳北可上洛阳、郑州,西可上陕西商洛、西安,南可下襄阳、随州、汉口,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阳自古有“商遍天下”之称,是豫、陕、鄂交界的区域性重要商品交流中心。优越的交通位置,各色人等的频繁往来,川流不息的商品贸易,造就了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为戏曲、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南阳戏曲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乐舞百戏。南阳草店出土的“乐舞百戏图”及杨官寺乐俑、舞俑,已显示出古代戏曲所具备的重要成分。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中记述的项目“角抵”“跳丸剑”“吞刀吐火”“易貌变形”等乐舞百戏,在汉代南阳乐舞百戏中几乎尽有。[18]2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刻画了汉代流行的舞蹈,有以“建鼓”为乐器、两个男子表演的“建鼓舞”,有踏鼓旋转的“踏古舞”,有广舒长袖的长袖舞,有踏盘雀跳的七盘舞。舞蹈中的歌伎大多衣长袖,以“翘袖折腰”,增加美感。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画砖表明汉代的百戏合舞蹈、歌唱、杂技、戏谑、伴奏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具备后世戏曲的雏形。在情节故事方面,画像显示,汉代百戏已出现短小的叙事性小剧目,如“东海黄公戏”“二桃杀三士”“范雎受袍”“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樊哙排君难”等故事,均被搬上舞台。(12)姚寿仁主编《南阳市戏曲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135页。南阳汉画馆、南阳博物馆藏有南阳汉画像石刻。参见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该书前有“概论”一篇,收入543幅拓片。

南阳主要剧种为河南曲剧(流行于南阳市、新野、泌阳、南召、西峡、淅川、内乡、镇平)、豫剧(流行于南阳市、方城、桐柏)、宛梆(内乡)、汉剧(扮演于南阳市)等。[15]962

四、汉水流域下游荆门仙桃戏曲圈

1.天门—荆门—钟祥—京山戏曲圈

元代设安陆府(治所今钟祥),荆门州(治所在今荆门县级市),属河南江北行省的荆湖北道管辖。安陆府辖安陆、京山;荆门州辖荆门、当阳。明代这一地域设承天府,属湖广省管辖,由北向南辖钟祥(承天府所在地)、荆门州、京山、当阳(今宜昌管辖)、景陵(今天门)、潜江、沔阳州等五县两州;兴都留守司驻钟祥。明代承天府所辖地方到清代一分为二,清代设安陆府和荆门州,安陆府辖钟祥(安陆府所在地)、京山、天门、潜江等地;荆门州辖荆门(州治所地)、当阳、远安等地。

这一戏曲圈的创作与传播主要集中于荆门—钟祥一带,主要剧种为汉剧(主要传播于钟祥、荆门、京山、天门、潜江、沔阳、汉川等县市)、楚剧(主要传播于钟祥、京山、潜江、沔阳、汉川等县市)、荆州花鼓戏(主要传播于荆门、潜江、天门、沔阳、京山等县市)、襄阳花鼓戏(钟祥、荆门、京山)、湖北越调(钟祥、荆门、京山)、梁山调(钟祥、荆门、京山)、清戏(钟祥、荆门)、京剧(荆门)、河南曲调(钟祥)等9个剧种。[15]1065

2.随州—安陆—孝感戏曲圈

这一戏曲圈的创作与传播主要集中于安陆、孝感一带,主要剧种为汉剧(主要传播于孝感、云梦、应城、安陆、应山、随县等县市)、黄梅戏(孝感)、楚剧(主要传播于孝感、云梦、应城、安陆、应山、随县等县市)、清戏(孝感、安陆)、豫剧(随县)、随州花鼓戏(随县)。

五、汉水长江交汇地武汉中心戏曲圈

汉江东流,从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流入长江。(13)参见《辞海》(第6版,彩印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汉江在武汉流入长江,研究亦就截止于武汉;但是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看,汉水流域的戏曲研究不能不研究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汉,不能不探究武汉周围的戏曲圈对武汉戏曲的影响,亦不能不细察武汉戏曲对周边戏曲的影响。因此,武汉戏曲圈的范围稍稍特殊一些,研究范围以武汉为中心,涉及现在的武汉、咸宁、鄂州、黄冈等地。

元代设湖广行省,武昌路(辖江夏、嘉鱼、咸宁、蒲圻、崇阳、通城)、汉阳府、兴国路(辖武昌今鄂州、大冶、永兴、通山)等三地属湖广行省。但现今大部分湖北地域不在湖广行省,如襄阳路(含今十堰市、襄阳市、武当特区、神龙架特区)、荆门州(荆门市)、德安府(今随州市、应山市、安陆市、应城市)、峡门路(今宜昌市)、黄州路(今麻城市、红安县、黄陂县、黄冈市)、蕲春路(今罗田、浠水、蕲春、黄梅)、中兴路(今江陵、松滋、枝江、公安、沙市、石首、监理)、沔阳府(景陵今天门、玉沙)等均属河南江北行省。[16]15-16明代设武昌府,辖江夏、武昌、大冶、兴国州、咸宁、嘉鱼、蒲圻、通山、崇阳、通城等地。[16]66-67清代武昌成为湖北省政府所在的,湖北省名始成为独立称谓,所辖地域与现在湖北省大致相当;清代设汉阳府、武昌府。汉阳府辖汉阳(治所汉阳)、黄陂、孝感、汉川、沔阳州(今仙桃市)等地;武昌府辖江夏(武昌府所在地)、武昌(今鄂州)、大冶、兴国州、嘉鱼、咸宁、蒲圻、崇阳、通山、通城等地。汉阳府和武昌府东临黄州府。清代汉阳府、武昌府属湖北省。[14]35-36中国戏曲在元代趋于成熟,地方戏在明清时期异彩纷呈。而元明清时代武昌、汉口的政区区划和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位,使得武汉成为汉水流域和长江流域戏曲融汇、交流的最为重要的城市,东南西北不同剧种、不同唱腔在这里找到它们的观众,四面八方的不同剧目在这里相互移植、改编和重写。

武汉戏曲圈的创作与传播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昌、汉阳、嘉鱼、咸宁、鄂州、黄冈等地,涉及明清时期归武昌府、汉阳府管辖的主要地区。主要剧种为汉剧(主要传播于武汉、汉阳、武昌、嘉鱼、咸宁、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大冶、鄂城、新洲、黄冈、浠水、蕲春、广济、黄梅、英山、罗田、麻城、红安、大悟等22个县市区)、楚剧(主要传播于武汉、汉阳、武昌、嘉鱼、咸宁、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大冶、鄂城、新洲、黄冈、浠水、蕲春、广济、黄梅、英山、罗田、麻城、红安、大悟等22个县市区)、豫剧(武汉)、京剧(武汉、鄂城)、评剧(武汉)、越剧(武汉)、黄梅戏(黄梅、蕲春、英山、孝感)、荆州花鼓戏、(汉阳、嘉鱼、蒲圻、崇阳、通城)、清戏(大冶、阳新、孝感、新洲、鄂城、浠水、蕲春、广济、黄梅)、黄梅采茶戏(黄梅、蕲春、广济)、东路花鼓戏(浠水、英山、罗田、麻城)、阳新采茶戏(阳新)、通山采茶戏(通山)、提琴戏(崇阳、通城)、文曲戏(黄梅)、巴陵戏(通城)。[15]1065在这一戏曲圈内,武汉接纳了来自京城的京剧、评剧,北方河南的豫剧,南方江浙的越剧,而融汇、吸纳了徽调、西皮、二簧并形成自己的独特剧种——汉剧和楚剧。

汉水流域有七个重要的戏曲传播地,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戏曲圈分别是汉水上游陕南三地戏曲传播圈,中游的襄阳(老河口)南阳戏曲传播圈,下游的以武汉为中心的戏曲传播圈。武汉是汉水流域戏曲传播的中心城市,亦是长江戏曲圈的重要城市。

猜你喜欢
南郑洋县汉江
大美洋县
渔舟唱晚
汉江春晓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稻鳅共作 亩均收入万余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推广实施“稻+”产业助农增收
汉江,为你梳妆
手指间的藤编 手心里的村民——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党支部书记徐厚明
汉中市南郑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调查报告
洋县是个好地方
汉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