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个对接”的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探索

2021-02-13 07:52
关键词:课程内容应用型校企

王 雷

(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016 年,教育部、发改委选择100 所应用型高校进行重点资助,推动应用型高校发展,多省市根据国家政策精神也发布了配套政策与资助措施,进一步落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1]。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到2022 年要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具体指标为“到2022 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 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最好的形式之一,它解决了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标准的统一问题,还可以避免因学校资金不足导致在校生实习实训条件没有保障等问题。[2]

作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沈阳工程学院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源动力类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群,多年来一直坚定地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立足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大力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共建,开启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关于“三个对接”与共建二级学院关系的内涵理解

(1)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产业链是指自上而下形成的具有内在衍生性的产业系列,在横向上可能涉及以一个为主的若干个相关的产业,在纵向上涉及一个由上游到下游的多个产业企业,在价值上是不断增值的。所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可以理解为在校企合作覆盖面上,要求校企合作在专业上要以专业群为基础,在行政上要以至少一个二级学院为合作主体,建设一批有一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提升专业群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及专业竞争力,这样做即可以避免单一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内容上的片面性,也可以避免各个专业在管理机制、师资力量、实践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重复合作。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是指为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反映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的联系可以理解为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改革要跟上技术进步和职业标准,形成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并合理安排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根据职业能力科学构建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可以利用基于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优势,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符合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及时动态更新的教材,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基于“互联网+”学习资源的建设及广泛应用。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应简单理解为“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就能到企业直接上岗”,而是以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这里的综合能力包含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社会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才应该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内涵要求。

二、立足于“三个对接”的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关键点和措施

1.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以二级学院或专业群为主体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要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加强校地战略合作,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部门、上级主管单位的政策激励和资源投入。尤其是着力发挥好、利用好地方政府作为校地协同发展的“引导者、服务者和协调者”角色,在顶层上做好设计,加强与地方企业在共建行业学院、联合举办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合作,构建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课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型管理体制。

目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学校的二级学院选择大型企业或者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二级学院下面的专业群建设,包括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及共同开发就业岗位等,可以更好地区分同一院校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群内部同质化,实现专业群内部人员、课程资源、实践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重复建设。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可选择先前有较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如选择前期建设成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企业及开设“订单式”联合培养的企业等。一般建议选择大型企业,因为大型企业产业结构完善,覆盖的专业面大,且对技术服务与人力资源需求旺盛,可提供的岗位数量多,有条件有实力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能更好地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2.寻找校企双方的交集,实现双赢

通过对校企共建二级学院调研发现,校企共建过程中普遍存在纸上谈兵、共而不建、建而不双赢、短期接触后,马上形同陌路等局面。主要原因是二级学院和企业需求未合拍,没找到双赢的切入点。学校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人才质量进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办学目标。而企业的需求一般为代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合作开发产品等,如果双方没有在各自目标上达成一致,校企合作将无从谈起。

所以校企合作要找到校企双方的交集,这个交集就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因为无论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还是企业对人才、技术服务、合作开发产品等迫切要求,都可以围绕这个“对接”找到双赢的切入点。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企业需要学校为其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基本主体密切合作,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才能实现校企“双赢”。[3]如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要凸显合作企业的性质特点,突出能够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提升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使科研成果符合行业、企业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培养要适应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职业资格和岗位素质,教学上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要强调与生产和工作过程一线相对接,培养既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又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技术和操作难题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而这些正是企业需要的,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技术服务、合作开发产品等迫切要求。

3.加强合作深度和质量,使校企合作内容长效运行

根据对高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情况调研发现,校企共建缺乏长效机制,容易随着双方人事变动、学校专业调整及企业生产转型而终止或者推倒重来,这样既打消了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也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合作深度不够,双方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企业是以追求生产、经营及服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教学情况关注不够,所以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热情不高,投入不足。企业怕影响自身的效益,使得教师、学生到企业岗位实训及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学、生产、实训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合作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导致合作中断。

引企入校后,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将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生产活动相对接,构建集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安排上,兼顾教学效益与生产效益的需求,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4]在人员配置上,将教学人员及企业生产人员进行优化配置,校企共建具有双重角色的教学团队[5],在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与生产人员角色安排上,教师具备双重角色(教师、工程师等),企业人员也具备双重角色(工程师、兼职教师),实现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以此促进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对接,实现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设备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同步发展。

三、“三个对接”在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中的实施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是“双方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并建立依赖关系,当这种关系确立,并能形成较好的递进循环,双方就会面临在合作事业上的共同发展。”[6]在此以沈阳工程学院能动类专业群所在二级学院校企共建为例,阐述立足“三个对接”的校企共建二级学院。

1.根据地方产业链,与行业大型企业共建二级学院

能动类专业群所在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夯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理念为指导,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与行业大型企业共建二级学院。经过学校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努力,能动学院与国电投东北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实现发电生产—安装检修—能源环保—能源应用整个产业链条人才培养全过程合作,每个专业都有校企共建具体内容。聘请企业副总工程师为兼职副院长,聘请多位专家为二级学院客座教授,共同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深入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培养服务地方能源动力类人才需求为主线,确定专业群内各专业培养方案。各专业培养方案制(修)定同步进行,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既要占领能源动力产业链,又避免了专业间同质化而导致的内部竞争。

2.校企协同重构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构建基于“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与评价标准,整合能动专业群内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在源头上解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的问题,实现由“知识传授”向“技术能力培养”的转变。能动学院与渤海造船厂实现校企合作,依托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办学场所和条件,采取“订单+联合”的培养方式,单独在毕业班为企业选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后备人才。在人员选定上,采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企业每年从校方三年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全日制学生中招聘一定数量的在校本科生,并与其签订“订单+联合”培养协议。课程上结合企业的培养要求,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改革课程内容,为已签订“订单+联合”培养协议的学员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实现课程学分置换,充分体现合作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实施过程以“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的原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实现课程和企业所需对接。培养过程上,积极推进小班教学,开展案例教学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就业率。该项目在能源与动力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15 届本科毕业班开始实施,通过“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每年选拔10 名左右学生为沈阳工程学院——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订单教学班”学员,在第7、8 学期中单独成班,按照“订单+联合”培养协议中的学分置换课程集中授课,经过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达到企业签约标准后,将被企业正式录用。同时选派6名教师参与教学,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3.校企合作,建立满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实践教学环境

对应实践课程体系,根据生产流程,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建设了“两模块、三层次、四平台”的实践教学环境,即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教学两大模块;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三层次教学资源;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工程实训、科技创新平台四大实训平台,满足了发电生产—安装检修—能源环保—能源应用整个产业链条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与博努力(北京)仿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依托辽宁省能源与动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实践环境建设,利用虚拟现实、数字仿真技术建立了“博努力虚拟实验工厂”,解决了实验面临的高温、高压、核辐射等不能在现场和物理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难题。在校外,依托学校的行业资源,建立了多个以大型现代化企业为主的综合教育基地,有力支撑了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四、结语

总之,实现“三个对接”的校企合作是成功共建二级学院的基础,将以往浅尝辄止的合作升级,校企双方以设备、场地、师资、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共同投入,进行二级学院建设,企业上升为与学校平等的育人主体,不再作为只负责投资或赚钱的“甩手掌柜”,双方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二级学院办学过程,依托专业院系进行日常管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分享办学效益,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政府政策引领下,由学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应用型校企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