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玉
(沈阳理工大学人事处,辽宁沈阳 110159)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高校教职工是高校运行和发展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到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否精准实现,关系到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否得到有力保障,因此,研究高校教职工的政治思想动态,对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开展的疫情防控背景下辽宁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动态调研为样本分析,就开展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了解掌握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动态是营造校园良好育人环境的保障,是促进教职工队伍师德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源泉。《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学校要坚持不懈地引导教职工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治学态度;坚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020 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为了全面、准确了解高校教职工思想状况,及时掌握教职工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有针对性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笔者积极开展了辽宁省高等学校教职工的网络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络扫码问卷调查,调研时限为2020 年7-9 月。调研范围是辽宁省内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0 余所高等学校。通过校园网、微信群平台,以及高校宣传部、基层党委(党总支)等单位组织教职工开展了问卷调查。经过教职工的支持和参与,统计出此次参与调查问卷的教职工7 386 人,其中,年龄在41 岁以上的占比72.49%,汉族占比89.25%,中共党员占比62.84%,副高以上占比41.05%,教师所教专业或工作岗位属于理工类的占45.53%,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的占比69.77%。从调研的样本分布来看,被调查对象结构分布合理,基本涵盖了高等学校教职工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主要围绕疫情防控、教师职业、师德师风等6 大类。基本信息类,即对参与调查问卷的教职工的年龄、政治面貌、职称、岗位、职务等基本信息的采集;疫情防控类,即对疫情认识、疫情期间关注重点、工作生活节奏、对逆行者感受、制度自信等基本信息的采集;党和国家政策形势类,即涵盖“爱国主义精神”“党的理论和路线政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信息;职业认可类,即主要调研教师职业看法、选择教师原因、教书育人理解、职业幸福感、教学中思政因素、师资培训等信息;师德师风类,即调研目前师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最不满意的现象、课堂思政元素如何有效推进等信息;师资培训类,即主要是调研“教师培训的内容”“教师培训的模式”“培训项目及考核体系”等。
经过问卷调研分析,我们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辽宁省高校教职工思想状态总体积极向上,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能用积极的、客观的眼光看待疫情,践行初心,统一步调,按照国家、省市、学校相关防控预案要求教书育人、工作生活,热爱教师职业,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在科研、教学等岗位上勇担重任、恪守职责,当然也面临着疫情防控下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前所未有的考验。
(1)制度自信,防控疫情充满信心。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疫情防控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实效,95.02%的教职工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集中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和全国一盘棋”;87.66%的教职工认为“中国的硬核力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85%以上教职工认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广大人民群众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充分的医疗保障和应急物资生产能力”,体现出教职工对国家制度、党的领导、经济建设充满信心;77.78%的教职工对疫情自我防护要求了解得“十分详细”;疫情暴发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91.76%的教职工认为“一般”“很小”“没有”;面对疫情工作生活的压力,92%以上通过“睡觉、做运动、看书、听音乐、跟朋友和家人倾诉”等方式放松自己,生活状态基本保持正常的达94.23%;教职工86.15%通过电视新闻报道关注“政府举措”“网络授课”等信息;看到逆行者们的故事,80.74%的教职工认为“传播了正能量、是我们的榜样、是社会的典范”,78.21%认为“他们冲锋在前,我们更要在后方做好个人防护,不拖后腿”。调查显示,6.7%的教职工认为“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也随之而来”,大部分高校教师会更倾向于选择在晚上伏案写作,自然不能保证自身的睡眠时间,从而引起作息时间不规律、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等现象的发生。[2]
2020 年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省内各高等院校结合学校实际均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关工作方案并启动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力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针对教职工制定专门的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预案,积极开展防护知识、防控要点、注意事项宣传,开通了防控疫情心理支持在线服务,推动关口前移,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调研显示,94.7%以上教职工面对疫情压力,依旧信心坚定,全力配合,积极应对。
(2)践行初心,关注党和中央的政策理论。在疫情防控中,高校中97.03%的教职工关注和了解“党的政策和国内国际形势”,其中,交叉分析报告中显示,党员中有66.14%的教职工“非常关注和了解”;53.35%的教职工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76.71%的教职工认为“学校的报刊或网站对中央精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位”;93.92%的教职工表示,周围没有人或没听说“发表与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散布传播政治谣言”。调研显示,教职工坚定地站在前沿做表率,愿意把初心和使命放在本职岗位上,放在防控一线上。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大连交通大学以“大铁精神”为创作背景,推出了《大铁之歌》,激励老师和同学们发扬“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立足本职、众志成城、坚持到底。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发出《战“疫”时刻,您有一封沈航家书,请查收!》让全体沈航人心手相牵,温暖这个冬天。
(3)职业归属意识较强,热爱本职工作。在回答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时,93.22%的教职工认为“是崇高的职业,愿努力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回答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时,83.48%的人认为“有教书育人的热情”,41.2%的人认为“时间安排灵活自由、收入稳定”,28.07%的人认为“社会地位较高”;关于对教书育人的理解,87.01%的教职工认为“不仅要教专业知识,还要传授为人处事的道理”,11.4%的人认为“教好书就是育人”。
调研显示,面对疫情,辽宁高校一些教职工开展联合行动,发挥职业优势,利用各类网络媒介,为疫情期间无法返校的高校学生提供义务线上一对一咨询,解决问题,强化思想引领,注重人文关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做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最前沿的“逆行者”,中国医科大学科研人员致力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为临床救治及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同心同德携手并肩,群策群力温情守护。
(4)关心高等教育事业,重视以德树人。关于高校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68.04%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22.15%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能力”;90.91%的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关于师德状况,最不满意的占比较高的分别是“过分看中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应付了事”“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5.07%的教职工认为是“重科研、轻教学”;50.04%的教职工认为“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确保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其次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于影响教师师德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师德缺失的最重要原因分析中,69.55%的教师认为“教师个人理想信念缺失,缺少事业心和责任感”,46.61%的教师认为“对教师职业缺少认同感”,39.11%的教师认为“社会大环境、道德滑坡”;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政元素,多项选择题目中有2 个选择均超过80%,分别是“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意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关于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多项选择题目中超过80%的选项有2 个,分别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5)学习培训热情较高,引导教师全面发展。2020 年春季学期高校开学时间延迟,高校采取了线上教学的模式,教师对“教育培训”的热情较高。81.52%的教师希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69.43%的教师希望“获得学科前沿知识、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57.33%的教师希望“作为一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同时,48.72%的教师希望在“教学方式方法”、38.69%的教师在“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36.29%的教师在“对新时代大学及大学生的认识”等方面加强培训学习;更多的教师希望以“集中与远程相结合、短期业余”等方式进行培训,更好地满足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要求。
(6)停工不停教,传统思政方式受影响。当然,调查问卷也显示,疫情防控期间,3.17%的教职工“有一些时候”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当前的疫情,有些人对政府行动力也持有不满情绪;2.16%的教职工疫情期间,生活状态“紊乱、白天黑夜经常颠倒、体重增长较快”,“线上教学效果差”;1.15%的教职工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交叉分析中显示1%的共产党员对个人信仰不清楚;1.8%教职工人生信条为“及时行乐”等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复杂考验。一方面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面临考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严格规范地按照“三会一课”、定期组织支部会、主题培训等基本形式,疫情影响下,线下集中培训、学习等难以开展,原来的组织建设模式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是面临停工不停教的不利影响。按照国家教育部防控的总体要求,面对疫情高等院校开学时间、放假时间要及时调整,要避免高校师生流动和聚集等可能引发的隐患,省内高校都实行的“日报告”制度,教职工中也存在一定抵触和麻烦情绪。校内少数留守教职工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身心不安,线上线下教学效果不一、教职工教学科研工作推进的影响等都是如何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1)拓展应对突发疫情等公共危机的战略能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人类至今面临很多公共危机事件,这次新冠疫情促使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突发公共安全的应对能力,要打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媒介的优势,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工程。从调研来看,首先,疫情期间全省各高校均及时推送线上党建、战疫微党课内容,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了意识形态风险,较好地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教职工思想稳定。其次,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宣传、轮训、培训工作,有效地发挥网络媒介价值,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职工头脑,进一步增进了教职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第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如何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科研成果转化、社会心理咨询、教育资源开放等工作经验,如何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实体和数字形态双向转化,不被突如其来的庞大需求拖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考虑的战略问题,需要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深入性、有效性和应对性。
(2)加快构建高校教学生态圈,为教职工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疫情期间开启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践证明,进一步完善构建高效、顺畅的在线教学系统是必然趋势。应进一步谋划所有教学系统与教材教参系统打通、关联,实现共享信息、对接服务,并且聚合相关教学网站,统一发布精品课程、教师网络培训课等,方便教师培训使用,形成高起点的资源、教师、技术无缝连接教学生态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培训、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将教师在线教学、网络培训、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和有效缓解教职工的压力,强化地位提升,维护教师尊严,使压力变动力,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3)弘扬抗疫精神,强化教职工的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永恒的主题,高校要深入推进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坚决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要探索研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突出规矩立德,加大依法治校力度,深化师德建设的法治化进程。面对疫情,以线上课堂为主的教学,教师如何有效推进“思政课堂”,发挥师德建设润物细无声的价值意义重大。将课堂教学中是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上是否存在不正之风、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是否存在剽窃等都纳入法治,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依法查处,并共享有关违法信息库,健全教职工入职查询制度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制度,依靠制度和法律、抓住德治与法治的结合点,强化师德建设,使教师成为真正践行高尚师德的引航人。
(4)延续非常时期的业务创新和精神面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性、形象性。为做好疫情防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探索创新。从调研情况分析来看,以党建项目为载体依托,运用多种载体形式和学习媒介,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省内高校“网络化一对一全天候咨询”“百名辅导员百家企业就业推荐”“观影忆初心,传承担使命”等特色系列活动,提高了学习吸引力和生动性。高校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场所,教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4]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继续发扬非常时期教职工听从指挥、不怕吃苦精神和连续作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加快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