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隆化县“霸王鞭”的传承价值与策略

2021-02-13 03:35雒晓燕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

王 丹,雒晓燕,鱼 翔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尤其地处特殊地理位置的隆化县,经过岁月的洗礼,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庙会及花会等,每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花会”就包含着形式各样的传统表演项目,最具代表的就是章吉营村的民间歌舞——“霸王鞭”了。“霸王鞭”流传至今已有150 余年的光阴,经过历代艺人加工提炼,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霸王鞭”的发展与特点

(一)“霸王鞭”的起源与发展

“霸王鞭”发源地,位于隆化县城东北章吉营满族乡章吉营村。章吉营村交通发达,山川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满族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方。

“霸王鞭”又称“地落子”,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一种融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也是该村最具特色的花会行当。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兴盛于清代至中华民国。据考证,章吉营村的“霸王鞭”是邹、武两姓的祖传会档。邹家表演的叫“大落子”,武家表演的叫“小落子”,两档落子各有特色,为取长补短合二为一,即“霸王鞭”。迄今为止,该舞蹈项目在当地及周边人们的生活中得到较广的普及,尤其是各类庙会、逢年过节之时,该民俗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给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一定的娱乐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新时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生态的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趋势,而人们的价值观不仅限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各地政府非常关注我国民间风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霸王鞭”作为河北民间舞蹈的种类之一,已于1983年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和承德地区卷。2007年被承德市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章吉营“霸王鞭”舞蹈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业人士经过挖掘、改编与创编,对“霸王鞭”舞蹈进行了创新,将广场艺术形式搬到了舞台,并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1985年,以“霸王鞭”为素材编创的舞蹈《端午之夜》获河北省首届舞蹈大赛编导、表演二等奖;1991年在河北省第三届民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获开幕式优秀团体表演奖;2003年,“霸王鞭”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二等奖;2008年,以“霸王鞭”为素材编演的《鞭韵乡情》获河北省第九届燕赵群星三等奖。

(二)“霸王鞭”的特点及表演形式

舞蹈的表现离不开伴奏音乐的陪衬,“霸王鞭”舞蹈是集音乐与舞蹈于一身的艺术。起初由打击乐器来伴奏,主要是大鼓、锣、镲等敲打乐器,舞蹈动作主要与突出的鼓点节奏相结合。目前多采用一些较为欢快活泼的器乐曲作为伴奏音乐,通常选取的音乐具有节奏明快、旋律质朴、律动欢快的特点,并发挥音乐为舞蹈服务的功能。

起初,“霸王鞭”所用道具是舞鞭和服装,颜色大多为光鲜亮丽的红色和绿色,象征着喜庆和热闹,再加上欢快、豪放的伴奏音乐更烘托出一种生机盎然、欢乐和谐的气氛,[1]这也是为什么在节庆的时候“霸王鞭”舞蹈被作为保留节目了。

“霸王鞭”由二人或四人共同表演,分别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男的装扮成小丑、女的扮演丑婆。“霸王鞭”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舞蹈部分,男角挥舞霸王鞭,女角击打竹板,在打击乐的伴奏下完成“走八字”“套葫芦”“龙摆尾”“倒脱鞭”“串黄瓜架”“编排子”等队形,主要表演动作有“两磕鞭”“四磕鞭”“连八下”“二踢蹦子”和“中击板”。第二部分是演唱部分,表演者随着霸王鞭、竹板击打的节拍进行演唱。演唱的内容均属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男进女退、女进男退、对肩换位,特别是男角的扛鞭、压鞭、耸肩、扣肩的表演动作,更是滑稽幽默、别有趣味。[2]有弛有张、起伏跌宕的韵律,充分彰显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巍巍大中华的燕赵人民斗志昂扬、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二、“霸王鞭”舞蹈的传承价值

“霸王鞭”舞蹈是民间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是音乐文化的“活”态发展,但又是最脆弱的意识形态。所以,为了保留和保护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一)培养审美价值

“霸王鞭”是集舞蹈、音乐、体育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给观众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3]潇洒大方、滑稽幽默、干净利落的律动带着欣赏者去感受韵律美;肢体随着伴奏音乐的张弛、快慢、强弱而起伏,使得板鞭流畅,再加上表演者声情并茂的演绎,在舞台上形成一幅幅舞美画作,体现了艺术美;艺术是人们生活细节的折射,但又以文雅的形式搬上了舞台,“磕、压、打、踢、蹦”等动作都是取自历史素材,只不过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保留了鲜明的中华特色的基础上将故事情节、人物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打动人心,实现了人们心灵上的沟通。“霸王鞭”既反映了历史上祖辈们的精神文化特质和价值观,也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

(二)了解民俗文化

“霸王鞭”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容为民间传说故事,是经过千百年人们已经形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合理地吸收、提炼、改造、发展、创新的产物。人们从中不仅可以体会到丰富的节庆习俗和民俗风情,还能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和历史内涵,[4]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促进我国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

(三)发展民俗体育

“霸王鞭”的动作来源于古代的武术,为扩大受众群体,对动作加以改编、创新,降低难度,但也要求男角表演者双腿屈膝,夹胯提气,收腹含胸,行走时要有弹性,打鞭要有力度,动作干净利落,耸肩、扣肩等动作要轻松自然。要求女角夹胯提气,耸肩弹臂,两腿稍曲,脚跟着地,女角表演时和男角的风格一致,特别是行进的步法,要有缠足妇女的动态特点。再加上轻快的伴奏音乐,展现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鞭舞时,表演者全身各个肢体都在强有力、大幅度地运动,起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久而久之,增强人们的抵抗力和搏击能力。舞鞭者根据节奏律动的转变及时改变动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锻炼人们大脑思维反应的灵活性,提高记忆力。

(四)建立人际社交关系

自古以来,章吉营村的庙会就远近闻名,而庙会中的花会更是丰富多彩,每当举办节庆活动时,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交流技艺、沟通情感,为促进文化交融搭建了有效的平台。“霸王鞭”舞蹈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民间活动,要求每一位持鞭者的动作配合默契,产生共鸣。强调的是整体的协调能力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每个表演者不仅要演绎好自身所承担的角色,同时还要与整个团队配合,这样才能呈现出完整的舞蹈。活动的开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三、“霸王鞭”舞蹈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霸王鞭”舞蹈被列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我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受各类网络媒体的影响,“霸王鞭”艺术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们不了解“霸王鞭”的真正历史内涵和价值,民俗文化的传承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霸王鞭”舞蹈与传统的民族民间舞及现代流行舞在风格上有一定的差距,导致欣赏者的数量急剧减少。“霸王鞭”舞蹈取材自民间,反映了民间的民俗文化,再加上它的演出形式、演出场合以及演出时间,大都在庙会、节庆之时,参与者以乡村居民为主,具有一定的乡土气息,与当今在舞台上经过舞美、服装、道具等包装后的民族类舞蹈以及产生热闹气氛的现代流行舞蹈相比,就略显逊色。而当今,网络科技、各大娱乐媒体争奇斗艳,传统的“霸王鞭”艺术被快速发展的社会甩在后面,致使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观众逐渐流失。

其次,“霸王鞭”艺术的推广具有局限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霸王鞭”之所以能够得到百年传承,得力于传承人的代代相传。据调查,目前的“霸王鞭”传承人大都到了花甲之年,伴随年龄的增长,精准地呈现舞蹈动作就会显得有些吃力,而接班人却少之又少,单纯依靠老一辈人的传承力量未免显得单薄,因此要想保留和传承几百年的宝贵资源,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大力宣传,加大传承的受众面,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一些新鲜血液。

第三,非遗传承缺乏适应时代发展的衍生物品或缺少与“霸王鞭”能够产生碰撞的契合点。与其说当今的年轻人漠视非遗,对其缺乏兴趣,倒不如说非遗与现实生活接触的机会太少了。因此,要想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需要开启新的发展模式,提供更多展示“霸王鞭”的机会或平台。

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霸王鞭”的保护和发展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宣传“霸王鞭”传承人、推广“霸王鞭”舞蹈进校园以及举办民俗文化各类赛事等。但是如何将“霸王鞭”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需要每个人付诸行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四、“霸王鞭”舞蹈的传承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的转变,民族区域特色文化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霸王鞭”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认真考量,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政策保障传承

承德是满族的聚集地,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对“霸王鞭”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引领。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更好地传承“霸王鞭”及其他非物质文遗产提供法律保障。[5]其次,对“霸王鞭”非遗传承人给予保护,尤其在研究、传承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将“口传身授”作为一种职业来对待,引起非遗传承人的重视。第三,在非遗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中,对于已经形成研究成果的,按照成果贡献等级提供资金支持,并对有杰出贡献的研究者给予物质奖励,以此激发更多的研究人员挖掘和探究“霸王鞭”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借助媒体传承

目前,全球处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媒体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利用现代人使用量最大的交际工具——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既可以最有效、最便捷地传播“霸王鞭”舞蹈,又能及时更新信息,做到与时俱进,扩大传播覆盖面。搭建与央视等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的桥梁,在大型综艺演出中加入“霸王鞭”舞蹈的节目,将其推向一个新的宣传高度,扩大其知名度。

此外,采访非遗传承人,通过摄影拍摄组记录传承人日常的工作与生活,用最平凡的影像追忆“霸王鞭”的历史,记录传承人与“霸王鞭”的传奇故事,诠释“霸王鞭”的动作要领等。如同当下各大媒体热播的《大匠之梦》《手造中国》《传承(第二季)》《东方遗韵》等纪录片,从感官着手,以影片的形式让人们看见非遗、聆听非遗、触摸非遗、品味非遗。一则有助于保存珍贵的文化资源,二则借助影像的形式使描述更生动,不断吸引更多的观众,激发他们对“霸王鞭”舞蹈的兴趣。

(三)依托地方学校传承

地方院校是宣扬民俗文化的主要平台,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可以实施集研究、创作于一体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将“霸王鞭”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与相关教师交流,进行培训,还可以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有关非遗传承的讲座,并对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其次,在高校设立专门的非遗研究所,院系领导可以组织有实力的教师和学生深入地方考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素材,而后进行加工改编、创新,并将其纳入高校教材之中。尤其在音乐专业课堂中可以加入“霸王鞭”知识的学习,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利用线下课堂——大学体育、通识选修课、专业音乐课、舞蹈课等课程和线上——学校官方网站、院系公众号平台进行全面宣传,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民俗民风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带来的魅力。[6]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非遗传承也可以从娃娃抓起。在小学或幼儿园中的美工课上加入制作霸王鞭的手工教学,借助一段“霸王鞭”舞蹈视频引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讲解“霸王鞭”的由来,让孩子们从精彩有趣的历史故事中了解“霸王鞭”的历史渊源,通过做手工让孩子们熟悉霸王鞭的构造。为了加深孩子们对霸王鞭的印象,教授孩子们简单的舞蹈动作,这样他们不仅能知道霸王鞭的用途,并且能够深刻了解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舞蹈中磕、蹦、跳、压、耸肩、扣肩等动作可以强身健体,有益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据调查,隆化县隆化镇回民小学自2003年起,在体育活动时间向三年级以上学生传授“霸王鞭”,有效且有力地传承了这一民间艺术。

(四)开设培训班传承

面向社会开办非遗培训班也是宣传“霸王鞭”的有效途径之一。组织“霸王鞭”爱好者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进行培训,建议免去培训费用,只收道具和服装费用。每天晚上还可以组织学员在文化广场跳“霸王鞭”舞蹈,吸引更多的学员。还可以呼吁地方文体中心定期举办非遗民俗活动的赛事,时间可以定为每两年举办一次,借助比赛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对于比赛,建议有针对性地评比出一、二、三等奖,这样不仅能够激发选手们对“霸王鞭”舞蹈的重视,加强交流,而且能扩大社会影响力。

(五)应用数字化技术传承

首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年龄段人们的青睐,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可以创收文化经济收益,并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比如,增设旅游项目,成立数字化博物馆、非遗动画展厅以及“霸王鞭”数字化体验馆等。通过动画、图片、数据、立体投影等形式,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感受、体验“霸王鞭”,“霸王鞭”艺术更加具象化。

第二,通过拍摄微视频,开拓市场运营模式。借助普遍被人们所喜欢的网络交易平台——“快手”,每天在平台上发布2-3 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具体内容可以是“霸王鞭”传承人的日常生活状态、“霸王鞭”舞蹈演出、“霸王鞭”动作的分解等,在线上教授“霸王鞭”舞蹈动作并与粉丝进行互动。通过平台可以销售传统舞鞭或开发一些有创意的舞鞭、“霸王鞭”演出服装。这样,既能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增强“霸王鞭”市场的运用效率,又能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宣传了“霸王鞭”舞蹈艺术。[7]

(六)加大非遗研究经费投入传承

非遗传承人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为了保护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成立非遗保护基金会,并对基金的用途及去向进行监察,确保基金用到实处,为“霸王鞭”舞蹈的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

为保护、发展、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化县投入资金成立了“隆化县民族民间艺术培训中心”和“隆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倡导、企业协办、多方参与、社会支持”的文化保护方式,为更好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保证。

五、结语

坚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要使“霸王鞭”舞蹈的传承呈现良性循环,不仅要注重“霸王鞭”的艺术魅力,还应重视它所带动和创造的价值。保护和传承“霸王鞭”的举措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需加大步伐继续前进。保护和传承这种日渐式微的民族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才能打破“霸王鞭”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当今,“曲高和寡”式的文化艺术已经不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雅俗共赏”才顺应民心。我国的传统文化要想经久不衰,需要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后辈们继续探索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舞蹈课
谁远谁近?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