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璐 刘 湘 王根会 陈贵婧 申 桦 桂建朝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痤疮是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瘢痕,中、重度痤疮甚至可以造成患者毁容,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损伤[1]。西医临床对中重度痤疮的治疗主要是以调节表皮角化形成、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对症治疗,维A酸类药物是临床上的常用药,但长期应用会有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等不良反应[2]。而中医治疗痤疮,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从根本上调节患者体质,达到治愈的目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3]。2019年2月—2020年8月,我们采用痤疮十味方加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中、重度型痤疮42例,并与异维A酸软胶囊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4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84例均为河北省中医院皮肤一科中、重度型痤疮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中中、重度痤疮的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寻常痤疮的诊断标准[4]。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岁,入组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治疗,近1年来未服用避孕药或影响内分泌药物;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 聚合性痤疮患者或合并有其他皮肤疾病者;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伴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异维A酸软胶囊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异维A酸软胶囊(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201)10 mg,每日1次,随午餐口服;阿达帕林凝胶(黑龙江福和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海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55201)适量涂抹于患处,每晚1次。
1.3.2 治疗组 予痤疮十味方加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痤疮十味方基础组成:茵陈20 g,连翘12 g,川芎6 g,当归10 g,黄连12 g,黄柏10 g,丹参20 g,野菊花15 g,百部10 g,虎杖10 g。根据五色理论望色加减:①皮疹颜色。皮疹红色者加槐花、金银花;绛红者加皂角刺、红花;浅红者加白术、茯苓。②舌脉情况。舌质红绛者加石膏;舌苔白或白腻者加滑石、甘草、白术、薏苡仁、茯苓;舌苔黄或黄腻者加大青叶;舌大有齿痕者加白术、茯苓、山药、党参。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阿达帕林凝胶适量涂抹于患处,每晚1次。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6周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变化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相关内容拟订评分标准。皮损数量:0分,无;1分,皮损总数<30个;2分,皮损总数30~50个;4分,皮损总数51~100个,其中结节囊肿性皮损数<3个;6分,皮损总数>100个,其中结节囊肿性皮损数≥3个。皮损类型:0分,无;2分,仅有粉刺;4分,丘疹并伴有脓疱;6分,丘疹、脓疱基础上出现结节囊肿。皮损部位:2分,出现在面、颈、胸、背中的1个部位;4分,出现在面、颈、胸、背中的2个部位;6分,出现在面、颈、胸、背中的3个及以上部位。皮损肿痛:2分,局部胀痛不明显;4分,胀痛明显偶发破溃;6分,肿硬明显,破溃明显,伴有脓血。皮损颜色:1分,浅红;2分,红色;3分,绛红。②观察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或瘢痕,疗效指数≥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疗效指数≥60%,<9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疗效指数≥30%,<60%;无效:皮损无明显消退,疗效指数<30%[4]。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总分-治疗后皮损总分)/治疗前皮损总分×100%。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皮损数量、皮损类型、皮损部位、皮损肿痛、皮损颜色评分和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皮损数量、皮损类型、皮损部位、皮损肿痛、皮损颜色评分和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变化比较 分,
2.3 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由表4可见,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好发于头面、胸背部,其发病青少年多见,其中中、重度型痤疮主要以粉刺、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结节囊肿,可对患者的容貌美观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由此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5]。现代研究表明,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会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若出现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皮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又继发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破坏表皮细胞,引发炎性反应,最终发展为痤疮[6-7]。异维A酸软胶囊和阿达帕林凝胶均为维A酸类药物,具有抑制皮脂腺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作用,但长期应用容易产生皮肤黏膜干燥、口唇干燥等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8-9]。
痤疮属中医学粉刺、面疱等范畴,传统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主要与感受热邪有关,外感风热,或内生湿热,或肝郁化热。风热之邪,侵袭肌表,郁而不散,上窜头面,而为痤疮,或饮食不洁,过食辛辣厚味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上蒸于面,发为痤疮,或情志失调,肝气不舒,导致气滞血瘀,日久郁而化火,肝火过旺,炼液成痰,痰火结于肌表而发为痤疮[10-11]。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色与五脏密切相关,是五脏精气的外在表现。《灵枢·五色》中提到:“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现代中医皮肤科专家赵炳南常言:“皮肤疮疡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没有内乱,不得外患。”说明皮肤病也是脏腑失调的表现[12]。皮肤病是发生在皮肤表面和黏膜部位的疾病,不同的疾病其皮损的颜色表现也不尽相同,如痤疮、银屑病、急性湿疹等皮损呈现红色为主,白色糠疹、白癜风等皮损以白色为主,黄褐斑皮损以黑色、黄色、青褐色为主,黑变病、雀斑、色素沉着等皮损以黑色为主,且即使是同一疾病,不同的病变程度其皮损颜色深浅也不同,因此望色是辨治皮肤病的重要手段,我们尝试结合五色理论开展皮肤病的治疗[13]。清·汪宏《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有言:“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说明疾病不同的表现颜色,可以反映脏腑的不同的病理状态[14]。明·朱橚《普济方·五色丹毒附论》有言[5]:“夫小儿五色丹者,由丹发而变改无常,或青、黄、白、黑、赤,此是风毒之热有盛、有衰,或冷,或热,故发为五色丹。”其中红色属热,白色属寒,黄褐色属脾虚,青褐色属肝郁血瘀。痤疮的临床皮损表现为红色,结合五色理论,红色主热证,表明脏腑有郁热,颜色的深浅则反应出病情的轻重,而这也与传统中医认识一致,从而佐证了依据五色理论辨治皮肤病思路的可行性。痤疮十味方是我们治疗中、重度痤疮的基础方,方中茵陈清利湿热,疏肝利胆;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连翘、野菊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当归补血活血;百部杀虫止痒消痈;虎杖祛风利湿定痛。并结合五色理论,通过观察皮损的颜色深浅及舌脉情况辨证加减,诸药合用,既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之功,又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效,直达病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黄柏、黄芩、丹参、半枝莲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连的抑制作用最强,黄连和丹参配伍可进一步增强抑菌效果,具有协同作用,促使浅表皮损及创面的快速恢复[15];丹参水提物对睾酮诱导的病理脱发模型小鼠毛发再生均有促进作用,可降低雄激素水平,减少油脂分泌,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16];茵陈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调血脂等作用[17];野菊花、连翘、百部均有很好的抗菌、抗炎作用[18-20]。金银花抑制三羧酸循环通路,进而影响其代谢产物及氨基酸代谢和脂肪代谢,使得氨基酸及酮体的含量升高,导致了机体的基础代谢减弱,表现为清热解毒的作用[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皮损数量、皮损类型、皮损部位、皮损肿痛、皮损颜色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痤疮十味方加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促进皮损修复,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