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彬
摘 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电梯维修与保养》作为电梯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知识内容更加深入,本文借助信息化手段,以“进出底坑”为例,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使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被激发出来。
关键词: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进出底坑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职教师的课堂不再是一份简单的PPT课件就可以完成一节课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将课程内容与信息化手段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当下中职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而各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校自2015年开设电梯专业以来,本人一直担任中职电梯专业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究融合信息化手段,“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分别导入——云班课课前任务与资料分发学习、课中微课和竞赛生助教、课后反馈学习效果,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性、趣味性,取得师生共赢的教与学成效。下面以“进出底坑”为课例,具体讲述该课例的教学过程。
1 课前——云班课发布学习任务、资料
1.1 导入原由
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始的首要教学环节为“进出底坑”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校机电专业借助现有电梯教学设备协同企业开发出一套电梯云课程,学生只需通过下载APP,进入“进出底坑”课例,即可更迅速地掌握本次学习的意义,从而了解“进出底坑”课例的相关专业知识,就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
1.2 教学过程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入底坑进行维修与保养?前提先了解底坑的位置、基本结构的组成以及维修保养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在学习进出底坑的操作步骤之前,事先让学生回忆和巩固进出轿顶的规范步骤,教师提前在云班课平台上发布了3个小任务:任务1“复习进出轿顶微课视频,操作步骤填写于任务书”;任务2“提前观看进出底坑微课视频,操作步骤填写于任务书”;任务3“分析进出轿顶与进出底坑的异同处”。学生借助課本、云班课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完成课前任务书的填写,教师在课前登入平台,并深思熟虑地收集学生主要的疑点,梳理在课中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本“进出底坑”课例中,大多数学生主要的问题为:(1)验证下急停开关是否有效时,出层门时忘记复位上急停开关(开关的有效性需要独立验证);(2)在底坑内,直接取走顶门器关闭层门,易造成电梯走梯的隐患。
1.3 教学反思
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差,在课前任务学习这个环节上的效果无法保证,而平时的上课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才能学起来,至于课后的课外学习就更难保证。我校近年来严禁学生在教学区域使用手机,而本课例的实施需要手机作为支撑,因此只能在上课的前一天利用晚自修期间分发手机完成课前任务,但有小部分学生会利用此机会玩手机,课前任务的完成度不是很好。本人试图运用“课前自主学习”进一步转移到“课中自主学习”,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同时更方便于教师及时把控学生在本次“进出底坑”课例学习效果。
2 课中——微课、电梯专业竞赛生助教
2.1 微课分解重难点
2.1.1 导入原由
真实的电梯井道四周是水泥筑成,井道内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对于进底坑时按下上急停开关步骤是维保人员一手扶住墙壁,一手侧身头朝外做出的动作,若学生要观察学习就必须将头伸进井道,这是电梯维保严令禁止的。还有为什么在底坑维保时,必须用顶门器将层门关闭至最小位置,也是需要学生在底坑内才知道的为什么。那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呢?
2.1.2 教学过程
(1)强化重点。结合真实电梯进出底坑的视频,教师和竞赛生共同录制了“进出底坑”微课教学视频,然后在云班课平台上发布视频链接,学生就可以通过视频链接反复观看学习,强化并熟记进出底坑步骤的知识点。教师发布课中任务——“进出底坑共验证几个开关,分别是什么”,学生将答案提交到平台上,并由教师投屏分析各个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做好课中反馈。
(2)突破难点。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视频链接观看学习掌握进出底坑的安全操作步骤,但这只局限在感官的认识,真正在实操的过程中,仍然会忘记一些重要的操作步骤,如在验证下急停开关是否有效,出底坑后往往忘记复位上急停开关。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观看视频时走马观花,没有用心记住每一个操作步骤,难免在操作的过程中忘掉某些细节;另一种是学生一直停留在进出轿顶的操作步骤,只是纯粹的依照书本的步骤抄下来,没有真正思考理解进出底坑和进出轿顶时的异同点。为此,教师专门制作了“进出底坑”中进底坑和出底坑的分解步骤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之前的“进出轿顶”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进出轿顶”和“进出底坑”的差异点:进轿顶验证轿顶急停开关,只需侧身按下一个轿顶急停开关;而进底坑验证下急停开关,必须先侧身按下上急停开关,然后进入到底坑,再按下下急停开关,之后出底坑后复位上急停开关并关闭层门,这样才能起到开关的单独验证功能。通过以上二者微课视频的区别比较,强化并突破进底坑验证下急停开关步骤的知识点。
2.2 竞赛生助教凸显效果
2.2.1 导入原由
本课例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平时实训教学的过程,由于电梯的操作空间相对狭小,专业课实训教师的演示教学,在后排或者身高相对较矮的同学则难以看到。我校的电梯教学设备高度近9 m,由于学生实训的时候,需要分成小组并分散到各个电梯,从而得到练习。而一个专业课实训教师既要指导一个班学生的实训课教学,更要注意兼顾学生重要的安全问题,因而在课堂组织方面容易出现组织散乱。电梯设备通常为380 V三相供电,教师稍不留神,安全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因此,每次的实训课教学总让专业课教师担惊受怕、如履薄冰。专业课教师除了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外,课余时间的精力会发挥在辅导电梯专业的竞赛工作上。由于竞赛生比其他同学花了更多课余的时间在该专业上,因而一旦竞赛结束,作为技能竞赛选手重回课堂时,他们的相关技能操作水平(电梯维修、保养、PLC编程等)已经领先于班级其他同学,若让竞赛队选手充当实训课堂助教,协助教师实训教学,既可以充分发挥竞赛生的优势,也缓解专业课实训教师不足的困境。
2.2.2 教学过程
教师在上课前安排好竞赛队学生担任实训课助教,协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提前将实训内容进行小组任务分工(见表1)。在教师传授完大多数的专业技术给竞赛选手后,本专业的竞赛选手作为助教,可以指导并监督其余同学的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这样的方式对竞赛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在指导和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提升电梯维修技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组织能力。
2.3 教学反思
课中始终围绕如何“进出底坑”步骤的微课视频,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或者班级里当前“进出底坑”较为熟悉的学生的展示,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 课后——反馈学习效果
3.1 导入原由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技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学生课上实操练习完成并不代表实训技能已完全掌握,之后新的维修保养项目经常需要应用“进出底坑”,如果只是重复机械式的练习而没有思考的话,还是会忘掉其中的某些步骤。加之,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特别自觉,课后作业又是传统的课后练习题为主,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如何提升课后作业的完成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教学过程
课后,采用线上学习模式为主,教师借用云班课平台发布头脑风暴、小测游戏、投票问卷等多样化的题型,让学生在平台上进行积极的讨论,从被动的学习身份转换成主动的学习身份。教师将本课例“进出底坑”的步骤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中用文字、语音,甚至是视频的形式将自己的答案发布在讨论区里,教师则可以第一时间在线上对学生作出的答案进行点评、加分。同时,教师可以推送全国各地学校同类型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后可以随时随地复习巩固。
3.3 教学反思
传统的课后作业都是以书本的课后练习题为主,再用纸质的形式上交给老师进行批改。这样的方式易于导致学生互相抄袭作业,达不到检验课上学习效果的目的。为此,本课例采用线上提交的模式,提交方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教师通过云班课平台的导出报告收集各个学生学习情况,小到每道题的答题情况,大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数据分析,这样可以让教师在往后的教学中更清晰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4 结语
信息化模式的教学探究容易产生另一种弊端,教师过度依赖教学平台,学生自我把控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平时的德育管理效能降低。反过来,这样的教学探究使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也让学生的主体性更加凸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得到提升,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更加深入融合,学生的信息化应用素养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