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友钰 彭朝阳 郭杰
摘 要: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进行教学,既可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又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动手做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本文以学生熟悉的鸡蛋为例,探讨如何改进和利用密切联系生活的物品,设计系列趣味实验,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物理核心素养
物理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是该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部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仍停留在背诵记忆、刷题、考高分的现状,不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不能解决现实世界遇到的问题。教师可借助密切联系生活的物品,如易拉罐、蜡烛、鸡蛋等,开发一系列针对某一物品的趣味实验[ 1 ],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生活相脱离的问题。鸡蛋贴近学生生活,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容易取材、成本低。利用低成本的鸡蛋设计趣味实验,可培养学生从物理视角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观点,规范自身行为,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意识。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热情,同时对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
1 “瓶吞鸡蛋”,提炼物理概念,树立物理观念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空气里面,各个方向都存在大气压,但人们并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大气压强”一节存在一定的困难。人教版《物理》课本“大气压强”一节给出铁桶变扁实验,即往桶内注入少量水,用火将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堵住桶口,浇冷水,铁桶变扁,从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虽然该实验现象明显,但需要将水加热至沸腾,再浇冷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不利于学生重现实验过程、亲自动手操作。改做瓶吞鸡蛋实验安全,可让学生亲自动手,重现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广口瓶、两个烧杯、热水、冷水、熟鸡蛋
实验过程:①广口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将熟鸡蛋去壳,放在广口瓶上;②将广口瓶立即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③通过两次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分析并讨论其原因。
理论解释:放入热水中的广口瓶受热,将瓶内部分空气排出,气体减少,立即放上鸡蛋,使得大气不能进入瓶子。广口瓶放入冷水,瓶内所剩空气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导致瓶内大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熟鸡蛋在大气压的挤压下被瓶“吞”入。
拓展提问:被瓶“吞”了的鸡蛋该如何完好无缺的“吐”出来?
小结: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将“瓶吞鸡蛋”做为新课导入的演示实验,在这种有趣、新奇的物理学习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演示该实验可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气压”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学习并理解大气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课堂检测,让学生思考如何“吐”出来的问题,可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树立物理观念,从而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2 “判斷生熟鸡蛋”[ 3 ],引发质疑精神,培养科学思维
“惯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人教版《物理》课本在“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也设置了许多与惯性有关的问题:解释某些生活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据生活现象,分析其是如何利用惯性的。足以看出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生鸡蛋和熟鸡蛋(1号:熟鸡蛋、2号:生鸡蛋)
实验过程:①将生熟鸡蛋做好标记,用大小相同的力同时旋转两个鸡蛋,引导学生观察鸡蛋的转速;②用手快速按一下两鸡蛋,然后立即松手,再观察两鸡蛋的运动状态。
理论解释:首先,同时转动的两鸡蛋,缓慢转动的是生蛋,灵活快速转动的是熟蛋。生蛋壳内的蛋清及蛋黄都是液态的,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壳旋转,但液态的蛋清和蛋黄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在蛋壳的带动下,才会慢慢的开始转动,此外蛋壳、蛋清、蛋黄三者间存在相对运动,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摩擦力,导致能量损失,所以生鸡蛋转动缓慢。相反,熟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没有摩擦力,可以灵活快速转动。其次,用手按一下,立即松手,生蛋还会继续转动,熟蛋则会立即停止。生蛋中蛋清和蛋黄由于惯性不会立即停止转动,会带动蛋壳继续转动,所以“按而不停”。相反,熟蛋“一按即停”,见图1所示。
拓展提问:思考并讨论其他判断生熟鸡蛋的方法,并动手验证这些方法的可靠性?
小结:在学习了惯性知识后,教师演示“旋转法”正确判断生熟鸡蛋的实验,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因为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学生在半信半疑的情况下亲自试试,基于事实证据、科学推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该实验现象。此外,学生在思考并讨论其他判断生熟鸡蛋的方法时,思维获得发散。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思维,进而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3 “鸡蛋的沉与浮”[ 4 ],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是学生必做实验。在“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实验时,可采用鸡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沉浮情况来进行判断。
实验器材:烧杯、食盐、清水、鸡蛋
实验过程:①往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放入鸡蛋,观察鸡蛋所处位置。②向烧杯中不断的加入食盐,观察鸡蛋的位置变化。
理论解释:刚放入清水中的鸡蛋沉入杯底,逐渐加入食盐后,液体的密度增大,鸡蛋慢慢浮起来,直至漂浮在水面上,这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有关系的。
拓展提问:如何定量探究浮力大小与密度的关系?
小结:教师可播放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视频做为课堂导入,如:死海中的人能漂浮在水面上,而在一般河水中,往往会发生溺水事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形成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然后根据现有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定性探究,验证猜想,全班一起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提升物理核心素养。定量探究可做为课后思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携同家长一起完成实验探究,共同感受物理的魅力。
4 “踩不碎的鸡蛋 ”[ 5 ],转变前概念,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脑袋中存在着一些前概念,其中错误的前概念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生活中用鸡蛋碰石头,会发现鸡蛋碎裂的现象,学生会形成蛋壳很薄,是易碎品的前概念。通过“踩不碎的鸡蛋”实验,可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实验器材:鸡蛋、蛋盒、石头
实验过程:①将鸡蛋与石头轻轻相碰,观察实验现象;②人站在鸡蛋上,再次观察实验现象;③通过两次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正确分析其原因。
理论解释:鸡蛋与石头轻碰,发现蛋碎裂,而人站在鸡蛋上,蛋却完好无损。鸡蛋与石头轻碰就碎了,是因为鸡蛋与石头碰撞时,接触面积小,压强大,蛋易碎,而不是因为鸡蛋是易碎品。当人一只脚踩四个鸡蛋时,接触面积大,压强小,蛋不碎。蛋壳具有特殊圆顶薄壳结构,能够把压力均匀的分散到其它部分,因此,蛋壳虽然很薄,但很坚固。
拓展提问:解释建筑设计中的“薄壳结构”?
小结: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前概念,教师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在学习中不能钻牛角尖,要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事实证据面前,糾正错误的前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此外,通过提问:建筑学中的“薄壳结构”,让学生体会到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从而形成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贡献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5 总结
我们常说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皆物理。与鸡蛋有关的趣味实验还有很多,如:演示分子运动现象;演示热胀冷缩现象;演示物体的稳定平衡;演示液体蒸发吸热等等[ 5 ]。初中物理有很多类似于“鸡蛋”的简单有趣、低成本、易取材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最终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理论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轨,否则学生会产生学物理并没用的想法,从而产生厌物理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多留心观察,多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家琪,吴伟.浅谈初中物理系列实验开发——以蜡烛为例[J].物理教师,2017,38(10):28-30.
[2] 尤爱惠,陈显盈,柳冠凡.真的是重力减小了吗?——重力趣味系列实验的开发与演示[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10):46-49.
[3] 潘镇高.物理教学中神奇的“鸡蛋”[J].学习月刊,2010(6):67.
[4] 于琴,陈怡.用鸡蛋进行的浮力实验[J].中学物理,2016,34(16):49-50.
[5] 王茂东.揭开鸡蛋中的物理秘密[J].理科考试研究,2018,25(18):54-55.